分类: 家教论说 |
前言
标题改为《正本清源——从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谈青少年教育》。
=================================================
《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还得从改进、加强道德教育入手》
北京师范大学
近来,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也破坏了校园生活的和谐。实施校园暴力,不仅是违法的,也冲破了道德底线。校园暴力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也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校园暴力出现后,各界人士都在发表观点,提出建议:要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强烈要求强化对实施校园暴力者的“打击力度”。
然而,却很少有人从加强、改善我们的教育工作入手,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以从根本上遏制校园暴力问题的发生。
我认为,强化对这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这是必要的。既有利于遏制这类违法犯罪现象继续发生,也有利于挽救这类违法犯罪青少年,避免他们走上更为严重的危害社会的道路。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的措施。绝不是唯一措施。因为实施校园暴力者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还是要以教育、感化为主。只是单纯强调“打击”,治标不治本。
我们国家是法制社会。没有必要的法律,是不行的。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单纯强调加强法制,而不是同时加强道德教化,切实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渐渐地就会使一些人形成这样畸形的价值取向:违法乱纪的事不能干,缺德的事做了没事儿。如果缺德的行为畅行无阻,以至泛滥,社会仍不能和谐,人们仍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
违法犯罪者不是天生的。人的违法乱纪行为,往往是从道德水平低下、道德滑坡、缺德逐步发展起来的。要从根本上遏制校园暴力,我认为必须动员全民,包括家长、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大力改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青少年儿童的道德素养。
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实施校园暴力者,小学生很少,因为小学生一般还不具备“犯罪意识”,即或产生了“犯罪的念头”,也不具备“犯罪能力”;大学生中也鲜见,因为大学生毕竟是成年人了,一般都具备了一定的化解矛盾、解决冲突和自我克制的能力;也因为他们很快就要进入社会,也知道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的重要性。
实施校园暴力者,一般都是中学生。普通高中的学生中比较少,主要是初中生。
为什么主要发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很值得人们思考。
初中生正处青春发育期的前期,即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年龄阶段,具有特殊的年龄心理特征: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可左可右,可东可西。缺乏主见,缺乏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缺乏对信息的筛选、取舍的能力,往往正面的负面的兼收并蓄,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左右。遇事好冲动,缺乏自我克制能力,且不计后果,火气一上来,就什么都不管不顾“概不吝“。初中生距离进入社会尚有一段距离,还比较幼稚,不大知道自己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的重要性。
校园暴力频发,跟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重智轻德,忽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直接关系。家庭、学校、社会只是关注青少年的学习、分数、升学,关注“学霸”、“高考状元”,而置做人的教育于可有可无之地步。青少年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不是成正比的。
我们还要注意到,校园暴力频发跟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观念导向的变化,造成孩子们价值取向、审美取向严重混乱,有密切的关系。
“与人为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德,是做人的基础性品德。
然而,多少年来,人们已经很少对孩子们进行“善良“的品质教育,而极力向孩子灌输“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传统的处世哲学。把“与人为善”视为迂腐、窝囊,是“傻青”,是“缺心眼儿”“冒傻气”。
“和为贵,忍为高”的传统道德修养,早已经被人们唾弃,批倒批臭,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是把处理敌对集团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不犯人”,转用到日常生活中处理普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误导孩子处处与人为敌。
特别是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之后,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唯一的行为准则就是“竞争,竞争,再竞争”,并且无边际地任意“泛化”,使孩子误以为“竞争”是适合一切生活领域的“行为准则”;不少的家长对“竞争”二字还理解得特别肤浅,使一些孩子误认为“竞争”就是耍横、施暴、“拔份儿”,就是倚强凌弱、以大欺小,甚至使个别孩子出现心理变态,以“欺负人”为能事、乐事,就连是非、善恶、美丑、荣辱都分不清了。
有的家长“指导”自己的孩子说:“打得过的,你就打;打不过的,千万别打。”
有的孩子自我陶醉于蛮横、暴戾之中,洋洋得意地自我吹嘘说:“我从小跟人打架,从来没有吃过亏!”
可事实上这些人,长大进入社会以后,有谁是真正占了“便宜”的呢?
市场经济社会是高文化社会。“竞争”实质上是知识、智力的竞争。竞争的实力靠的是知识,是智力,而不是“耍胳膊根儿”,不是“人多势众”,“以势压人”,“倚强凌弱”,”以大欺小“。
这些年来,我们很少对孩子们进行善良、友好、友谊、同情、怜悯、团结、合作、分享、谦让、忍让、涵养、包容等方面的传统美德教育。把市场范畴中的“市场不同情弱者”、“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现象,任意泛化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普通人的交际、交往、共处中。与人人都向往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恰恰相反悖。
很多家长在激励孩子努力进取、争取考上好大学时,常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这我是很不赞成的。
这个成语指的是双方争夺统治权,成功的便称“帝王”,失败的则被成为“贼寇”。意思是说“帝王”与“贼寇”仅凭成败来论定。
请问,难道要孩子进取,考个好大学,就是为了统治别人、做人上人?难道没有考上大学,或没有考上好大学,就等于是下了十八层地狱、任人奴役?
要孩子们不断进取,努力争取考上大学,考个好大学,是鼓励孩子们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超先进,努力争取好的学习成绩,理想的发展水平和高度。用这个成语鼓励孩子,误导孩子视升学考试为“你死我活”,其结果,在同学之间就没有“羡慕”了,只剩下“嫉妒恨”了。
因此,近来屡屡出现“藏匿、销毁同学的录取通知书”、“冒名顶替”、“偷偷修改别人的高考志愿”等让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的龌龊的咄咄怪事,就不足为奇了。
要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除了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建设以外,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认真清理我们教育思想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导向,切实改进、加强青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2016年6月12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