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教杂说 |
《马卡连柯论分寸、尺度问题》
——“家庭教育要掌握分寸”之四
赵忠心
当马卡连柯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中庸之道”这样一个教育原则后,受到社会上某些教育家这样的指责:“假如您推荐中庸的话,那么你将要去教育中庸的人,也就是不恶不善,不是天才也不是愚蠢的不三不四的人。”
对此,他并不感到不安。他认真地检查、回顾了他四十年的教学和教育活动,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方法是正确的,我们是可以在家庭教育上来运用这个方法的。”他还是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个教育原则。
马卡连柯在家庭教育中,坚持“中庸之道”,掌握分寸、尺度、界限、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上:
一、关于自由和纪律的关系。
他认为,孩子设有一点自由不行,但没有纪律也不行。他说:“如果你们想到的只是对孩子的无限的自由,那么,这是有害的。可是,假如孩子应该什么都问,应该永远到你们那里去,经常由你们去决定并且按照你们所说的那样去行动,那么,孩子就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机动性和从事个人冒险的余地了。这也是要不得的。”
在这个问题上,马卡连柯的观点是:“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指孩子)去冒险,以便使孩子成为一个勇敢的人。”如果限制过多、过死,什么都由父母决定,全都是按父母所说的去做,这样,会使该子“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二、关于培养积极性和克制能力的关系。
因此,他告诫父母说:“假如你们的孩子仅仅受到实现自己愿望的训练而没有受到克制那种愿望的训练,他是不会有最大的意志的。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也不可能有任何的意志。”
他的这个比喻非常贴切,令人深思。
三、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马卡连柯认为,父母对子女虽然应当尽可能亲近一些,但也不宜过份亲近,应当有分寸感。他说:“亲近是应该的,保持距离也是应该的。不能对孩子亲近得一点距离也没有了。在孩子的心目中,你们多少总要处在比较高一点的地位。他应该把你看成一个比他大、比他处在比较高的地位、跟他有区别的什么人。这样的距离,这种适当的、非正式的恭敬是应该具备的。”
马卡连柯的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如果父母和儿女过分亲近,没有一点界限,就会在儿女心目中毫无尊严。子女对父母没有适当的尊敬,合理的教育也是无法保证的。他的这个观点,和中国古代颜之推的“父子之严,不可以狎”,“狎则怠慢生”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关于严厉和慈爱的关系。
关于慈爱,马卡连柯认为:“爱是一种最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爱孩子,是人之常情,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和基础。他说:“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但是,他认为,对孩子的爱也是应当有分寸的,“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是要求有一定的分量的。任何人不能吃十公斤面包并由此来夸耀他吃得好。爱也是要求有分量、有尺度的。”
在家庭教育中,爱孩子的分寸、尺度掌握不好,从而陷入溺爱,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他指出:“人们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性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有人以为只有这样才是爱孩子,其实过份的爱,恰恰是害。马卡连柯把这种爱看作是父母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他说:
(连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