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平安的仓位调整引来众多网友的批评,主要观点有:“守了这么久, 就赚这么点,就开始跑了? 牛市筹码很重要;才11倍PE的平安卖出了去买30几倍的医药;又一个满仓者减仓。分散投资是没错,不过低位都坚持下来了,一涨就减仓。”当然批评者有批评的道理,我也有仓位调整的理由。07年大牛市受香港宏利金融飞涨的影响,全仓买入保险股(其后人寿部分均换成平安),平安的买入成本基本在60、70元之间,满仓一直拿到149元,当时平安都认为要上200,要不是因为改善住房,在136元“忍痛”减持部分平安。那就是满仓上149;满仓下20。上149时认为长期拿蓝筹是实践价值投资,下20时感觉明显低于公司内在价值,此时才觉得现金像氧气般珍贵。股市大涨会带来平安净资产的飞速提升,但这样的净资产迅速增加相比非金融企业而言并不可靠和稳定,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牛市持有平安确实会有超额收益,但何时牛市结束并不写在脸上。先不讨论后市是否一定是大牛市,即使是大牛市就像07年,最终又有多少人真正赚到了钱,私募名人李弛先生自己都承认即使6000点所持金融股实现胜利大逃亡,其管理的基金最后还是避免不了亏损。细看巴菲特的伯克希尔从1965年至今的48年间的业绩,最好的一年是1976年的59.3%,也是唯一一次超过50%的。而我们这次行情的300金融指数从10月27日的最低3516到12月9日的最高点6042短短1个多月就飚涨了71.8%。难道股神不会买股票?非也,关键是跑百米与跑万米根本是两回事,伯克希尔的常备巨额现金拖累其牛市业绩,但抵御了系统风险和熊市的冲击。2008年是伯克希尔历史上业绩最差的年头收益是-9.6%,但标普500更差达-37%。所以从投资的长期性和牛熊变换不可知性的角度看,防守比进攻更为重要。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股市里就是外行看是否赚得多,内行看是否输得少。长期输得少的巴菲特自然成为了首富。还是那句老话:价值投资不必在意市场的牛熊,而应在意公司的本身,当然还少不了科学的资产配置。惟有如此才能获得稳定的投资复利收益。
我并不清楚这次仓位调整和留存部分现金的时机正确与否,但这并不重要,随着股指的进一步走高还会陆续减持股票,直至到30%这我认为合理的最终现金比例,我相信在股市赚的多不如输得快是必然的市场特征,所以要改变过往单纯追求短期过高收益率的习惯,避免收益率的波幅曲线过大,留存的30%现金也不是简单地用于高抛低吸,而是应对系统性风险和特大的股指波动。既然留了一定的现金,也得考虑其保值增值。除了打新和理财产品获取无风险收益的方式可考虑外,分级基金A类具有显著的投资价值,其显著性与近期股票的股息率(大都低于7%)相比得以体现。最近分级基金A类普遍呈下跌走势。主要原因:1、受分级基金溢价套利盘的抛压;2、降息使得浮动利率的永续A份额约定收益率将跟随降息而下调,降幅为3.33%-4.17%,隐含收益率也将同比例下降。受资金利率的要求,长期看 A决定B的价格。现在的市场是部分分级基金在这一轮行情中,由于投资人对B级份额过度热情,使A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偏离收益要求情形,在未来市场进入震荡行情时。A的价格必然要回归到市场收益要求的水平。
分级基金A一年约定收益大概6.5左右,现在的A隐含收益率差别很大,因为价格从8毛多到1快多都有,不考虑A价格回归的情况下,隐含收益也有8%左右。现在大部分A的设计都很相似,所以价格应该也不能相差太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A的价格,越低越好,(特殊的如申万收益等除外)。当然最准确的还得看隐含收益率。A的隐含收益是市场的一个平均收益要求,和A的具体设计关系不是很大,但是隐含收益需要参照国债或者信用债的收益。既然如此那么就整理了一些分级基金A目前的折价率排名,见下表。
|
12月12日收盘价
|
净值
|
折价率%
|
申万收益
|
0.872
|
1.109
|
21.4
|
环保A
|
0.851
|
1.032
|
17.5
|
证券A
|
0.865
|
1.045
|
17.2
|
SW军工A
|
0.849
|
1.023
|
17.0
|
军工A
|
0.841
|
1.01
|
16.7
|
信息A
|
0.863
|
1.036
|
16.7
|
非银行A
|
0.835
|
1.002
|
16.7
|
互联网A
|
0.85
|
1.016
|
16.3
|
资源A
|
0.892
|
1.057
|
15.6
|
地产A
|
0.858
|
1.015
|
15.5
|
信诚300A
|
0.9
|
1.06
|
15.1
|
创业板A
|
0.943
|
1.061
|
11.1
|
银华稳进
|
0.957
|
1.057
|
9.5
|
当然绝对价格低加上折价率高自然就是很理想的标的,不过资金量大的话从流动性考量还得看看基金的规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