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鱼脑冻  蕉叶白 天青  青花的论述

(2014-04-01 14:34:35)

鱼脑冻

 

何谓鱼脑冻?鱼脑冻在端砚石中是最名贵的石品花纹之一。为端溪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石所独有,其质地细腻娇嫩,致密坚实,“润如小儿肌肤”。关于鱼脑冻的形成,资深地质专家凌井生教授在《端砚石品与欣赏》一书说:“鱼脑冻产于含铁质水云母绢云母板岩或含铁质粉砂水云母绢云母板岩中,经过成矿作用过程,发生铁质的聚集于迁移,使赤铁矿分布其间成火捺花纹,其泥质重结晶为水云母集合体,具丝绢光泽、脂肪光泽。而不含铁质的水云母矿物扁豆体,便是鱼脑冻。”真实的鱼脑冻呈半透明状,有一种通透的效果,透是鱼脑冻的基本特征。 据宋米芾《砚史》载:“冻者,水肪之所凝也。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能之欲起者,是上品”。

 鱼脑冻生在端溪砚石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其色泽是白中有黄略带青色,有时也有白中略带灰的。笔者认为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的,如高空的青云,其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

 笔者在制作过程中都把有鱼脑冻的部分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如鱼脑冻颇大或遍及砚背,都把它设计成平板砚供欣赏收藏之用。(见图,《平板砚》柳新祥创意)

 

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般嫩滑,而神奇的是,鱼脑冻中还有多种青花出现,如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蚁脚青花以及玫瑰紫青花等。在鱼脑冻的外围都有胭脂火捺包围着,这种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为名贵的,其色泽鲜艳,紫中带红之特征。

 笔者通过近三十多年的仔细研究和观察认为,鱼脑冻的形态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种:

 一是浮云冻,形态不规则,恰如晴天的一朵或几朵白云,(最佳的色是天青做地色),又像浮云轻飘,有风吹欲散的感觉;

 

二是圆形或椭圆形鱼脑冻,色白中略带黄,外圈有胭脂火捺包围;

 

三是鱼脑碎冻,即不完整的,更不是椭圆或圆形的,而是不规则的,像似受冻的鱼脑,又像“天上洁白的云雾者”。错落疏散,有时像花生米或蚕豆般大小,零零碎碎地分散在砚堂之中。

 

 

“荡”是什么?一般人不知道,即是作砚的人也不太清楚,弄不明白。荡,也是类似鱼脑冻石品的一种,它没有“冻”那样轮廓清晰和完整,也没有“白如晴云”、“松如棉絮”那样美丽。这种石品好像神话中描写的仙女,披着白色轻纱,若隐若现,也像晨曦中漂浮水边的薄雾。它的石色是白中带黄,并模糊地透出砚石的地色,我们常称它是一块没成熟的鱼脑冻。

 笔者在创作中如遇到这样的石品,一般都将它安排在砚堂中间,用浅刻或薄雕的手法来构思,点缀作品的主题,如坑仔岩《xxx砚》,笔者寥寥几刀,一气呵成,把山、水、亭、榭等美景沐浴在朦茫的雾都之中,时隐时现,忽近忽远,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艺术韵味。

 “荡”只在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名坑砚石中出现过,一般砚石中很难见到,它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其石品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还因为它与发墨有直接的关系。

 蕉叶白

 蕉叶白又称蕉白。据相关地质资料介绍,蕉叶白一般产于紫红色、含铁质条纹或条带的板岩与薄层青灰色板岩构成的韵律层理中。 所来的水云母条带,水云母绢云母占85%~90%,无赤铁矿充填,于是使形成具有蕉叶白的浅色水云母绢云母集合体。其周围大都有紫色、紫红色火捺包围。

 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美备至:“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又云“如秋云绵密,或如水有波微尘,视之不见,浸水中乃见”。事实上,笔者也认为有蕉叶白之端石,石性软,软必润,润必溢墨。它确是端溪砚石石品中最名贵之一,其特点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呈毛片状。它出现在端溪石之最嫩处,如柔肌,如凝脂,多呈白色,发墨细润。

 清代四会知县黄任(字莘田)十分珍爱有蕉叶白的端砚,他曾经把自己收藏的一方有蕉叶白的端砚称为“蕉叶砚”,并镌:“羚羊峡里秋月高,彩月一片沉江皋;欲教不教能坚牢,风纹水纹相周遭。穷渊蕴洁而甄陶,石工下缒斤斧操;深求窟宅驱鲸鼍,羊肝鲜割微腥臊。附不溜手濡其膏,白叶芭蕉青葡萄……。”

 人们经常见到有蕉叶白石品的端砚,其色泽、形态大小不一,千变万化,制砚者在设计时总会巧妙运用特有的石品,开拓思维空间,设计出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胜境及奇幻无比的神龙瑞兽和情感似水的人物面貌,给使作品增添了无限的艺术魅力(见图,《xxx砚》)

 天青

 天青石端砚石品纹彩中不可多得的上品。其色青微灰,浑成一片。纯洁无暇,既发墨又不损毫,清吴绳年《端溪砚志》认为:“莹洁无疵,略众美而色较青,曰天青”。高兆说:“时有蔚蓝者,秀色可餐不多见,粤人最重此品”。唐询《砚铭》认为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蓝天际者上也”。说得更具体更明白一点,它犹如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色。它生在青花最密集之处,也可以说是各种青花聚集在一起使形成了天青。因此,天青在端砚石品中是非常难得的,罕见的。

 一般来说,只有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朝天岩等端溪水一带的名坑砚石中才有天青出现,尤其是以老坑、麻子坑的天青最佳。笔者在创作这些名坑砚石时总要先用布蘸水轻轻擦看砚石上是否有天青石品,然后再设计造型构思题材。通常把有天青的石品放置在砚堂中,供人欣赏,并突现砚材珍贵,同时也显示出作者的深厚的艺术造诣。更神奇的是,天青往往出现在浮云冻的位置上。以天青作地色更能突现浮云冻高洁和名贵,使人欣赏起来,如痴如醉,爱不释手。

 

青花

 青花是端溪砚石中一种难得的、十分珍贵的石品花纹。它是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湿水方能显露。其实古人对青花石品早有评价:“青花细者佳,粗者次之;活者佳,枯者次之;沉者佳,露者次之”。有“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破”之说。清何传瑶在《宝砚堂研辨》中说:“鉴别端砚,以青花最佳。青花,石之细纹也”。因此,古人说青花是砚石中的精华是有根据的。

 有青花的端砚石质地细腻,幼嫩滋润,是实用与欣赏的统合体。

 人们在欣赏端砚时都会特别留意砚石上的青花石品,因为青花石品往往会给创作者带来创作灵感,也会给作品带来无限的艺术美感是表现青花特点的代表作之一。瞧,砚石四周为天然黄色、红色石膘,中间一块青花,设计于圆形砚堂之中,如旭日东升,青蓝色的天空泛起了一股鱼肚白,青白交融,蔚然壮观。霎时间霞光万丈,映红了大地,高山、流水、树木、楼榭,金黄一片。作者以砚石上的青花为蓝夲,利用大地上的万种物象做衬托,石膘做背景,巧妙勾勒出一幅令人如痴如醉的人间美景。人们在欣赏此作品时又怎能不为此精妙设计而动容呢?

 

据史藉记载,青花的品类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称,通常情况下,端石中最常见的有: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蚁脚青花、萍藻青花、雨霖墙青花、冬瓜瓢青花、点滴青花和青花结等。

 这些青花是砚石中比较少见的。也只有作品完成后,经过细砂打磨,蘸上水或上蜡后才能清楚地见到这些石品,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要细心观察砚石中是否有石品出现,再根据青花的大小色泽来立意设计、雕刻。

 

为了让欣赏者更好地掌握和鉴别各种不同青花的特点,笔者现将以上十二种青花作详细分述。

 微尘青花

 

《广语》一书中形容微尘青花“如秋云绵密,或而水波微尘,视之不见,浸于水中乃见”。通常制砚师为了辨别砚石的优劣或在砚石中找到优美的石品花纹,往往会在创作前用布蘸水把砚石浸湿来观察石品。

 

由于此种青花点微细如土,人们只有在端砚作品完成后才能清楚地见到它。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到微尘青花的美感。显示其作品的优良石质,在欣赏过程中,最好把砚放置于装满水的水盆中,将砚沉于水中,这时候,你会观察到微尘青花犹如东方刚破晓的云霞,青青的,绵绵的,隐隐约约地浮现出来,令人心中有一种愉悦感,让你尽情地享受陶醉。(见图)

 

微尘青花自古以来有青花中的佼佼者之称。它的色彩自然,浓淡疏密相间,它多见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及斧柯东山诸坑砚石之中,或多聚集在砚石的某一部位上,有时也有的疏落散布在砚石的其它部位,最好的微尘青花有时出现在有鱼脑冻或蕉叶白的石品中。在“冻”内和“白”内的微尘青花更为名贵和罕见,可称是稀世绝品了。

 

鹅毛氄青花

 

此种青花多见于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宣德岩、朝天岩、冚罗蕉等斧柯山端溪水一带的砚石中。要想欣赏它的美感必须把砚放在太阳下,以水湿石方能辨认,它呈条纹状,极细而短小,由上而下垂挂,犹如雏鹅脱壳而出的胎毛。当把砚沉于水中后,从砚石中(砚堂)看上去似一丛茸茸的细毛在水中浮动,有这种鹅毛氄青花的砚石,石质极其细腻和娇嫩。(见图)

 

鹅毛氄青花属于极其细微的石品,制作经验不足的人,大都看不出或辨别不出来而不把它保留下来,或者是不能较好地运用它,其实,任何一种石品,在设计者的手中都会把它巧妙地运用到创作的题材中来,比如把大块的鹅毛氄设计在砚堂中间,把小块的鹅毛氄设计成禽类的身躯,以此石品触动欣赏者的思维灵感,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提升作品的经济和艺术价值。

 

蚁脚青花

 

《端溪砚史》载:“有细如纤尘,玲珑透露者,为蚁脚青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