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记忆之十一----------下清凉寺和陈煮墓

分类: 长住地 |
下清凉寺的历史应源于铜陵五松陈氏宗族,要知道下清凉寺必须从五松陈氏宗族说起:皖之铜陵五松排山陈氏,是其显宗,脉起南唐颖川陈贶。陈贶,为南唐中主李璟倚重,官至散骑常侍和中书令,尝奉游金陵名胜,承御旨赋《景阳台怀古》收入《全唐诗》传世至今。
贶公子钦公,为排山陈氏缔造者。钦字建中,号千四,以乡举任池州儒学教授,嗣升宁国府判。因世变而称疾致仕。途经义安千口湖,客居前宣州教授章纪家,卒于白茅岭(今钟鸣牡岭)。钦子京公落籍于斯,耕织于土桥,代代繁衍至今。钦公五世孙翥公(公元982—1061年),北宋著名学者,累次荐征不就,潜心经史,究悉百家,精撰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之书凡二十部,一百八十二卷。
尤以《桐谱》成就和影响为最,立于世界科技史之伟大林学家。陟公,翥公叔,授登仕郎,为国学生。因爱五松山水,在县儒学之东建有一园,园内凿有二池,垒石植柳,成一方名胜。时邀苏轼、黄庭坚客游唱和,诗载《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陈氏先祖仙逝后都葬于祖墓,下清凉寺就是陈氏祖墓地。据民国《五松陈氏宗谱》卷一《山图》载:《清凉寺祖墓》坐落下清凉寺,古名贵山。周围山场,计有九垅、九涝、二大柏,以及东花园、西花园。东至狮子山即贵山岭分水为界,南至民田,西至香炉脚外,北至繁昌山界。据清·乾隆丁卯《铜陵县志》卷十四《墓冢》载:“陈隐士翥墓在钟鸣耆下清凉寺后。”陈翥墓原碑顶宽30厘米,中宽40厘米,厚10厘米,地面高60厘米。碑文为阴文楷书。陈氏宗族在狮子山脚下建清净庵,供奉香火,祖宗牌位,看管“祖脉坟山”,当时是一座庵堂。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陈翥六世孙元一改建为下清凉寺,后被毁,仅存一角。
古时民间还流传着南泉神僧水井取木建庙的传说。实际上,下清凉寺是陈氏宗族的族庙。民国《五松陈氏宗谱》卷一《禁约·重坟墓》中《陈翥墓地禁约》。
下清凉寺有别于其它寺庙,对它的报道也很少。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
1、它是五松陈氏宗族的族庙,历史悠久。由建清净庵,到改建下清凉寺,直至后来重修都由陈氏族人独立完成。庵寺主持林[杯]渡禅师责任明确:看管山场、坟墓。是铜陵古迹之一,陈翥墓就在寺庙北侧,铜陵县人民政府立碑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于史料中说刘志云于嘉定二年创与事实有出入,因在嘉定元年由元一改建的,清净庵建庵时间更早。
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这座山上生活着两位宋朝名人,一位是宋绍定二年进士罗京,官至户部侍即,在狮子山的“九曲泉”旁边建有罗公学堂。另一位就是陈翥,他著的《桐谱》一书是世 界上最早的典籍,宋朝的包拯、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都写诗称颂陈翥。苏轼《陈公学堂诗》中:“潜心藐视三公贵,寄迹高随四皓风。”包拯《题陈公学堂》中:“无拘无束清闲客,赢得芳声处处同。”陈翥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林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著书立说,多次谢绝出山做官,许多名人志士称颂他为“道德真君”和“乡村真儒”。
3、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充分了解到古代姓氏文化,从家风、家规、祖制承传,决策事宜、乡规民约、坟山墓地守护……都有明确的规定。宗谱修订都要严守祖制,不得自行破例。重绘下清凉寺翥公祖茔图,裔孙翰池、启明、春圃、遵耀等都题律留念。乾隆三年,岁在戊午,季秋月上浣之吉。蓉城(青阳县别称)岁进士章文祥撰《三策公传》献祭陈翥公。
不管是上清凉寺,还是下清凉寺,它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石雕,都是佛教文化瑰宝,这里山光如烟,幽静而神秘,它深藏着自然风情的水土灵气和文化的力量。这里青山绿水,风景优美,古风遗韵,文化芳香流连,是人们旅游采风的好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