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2021-03-16 16:19:40)
标签:

旭华之阁及松堂

升平署

钓鱼台与养源斋

静明园

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旭华之阁及松堂


       旭华之阁为宝相寺的主体建筑,坐西朝东,是北京地区仅存的几座无梁殿之一。宝相寺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二年(1767年)落成。《日下旧闻考》称旭华之阁“殿制外方内圆,皆甃甓而成,不施木植。四面设甕门”,其内“碑二”:左碑正面刻乾隆帝“御写文殊像并赞”,碑阴为乾隆三十二年御制诗,题为“宝相寺落成瞻礼因用辛巳五台殊像寺韵二首”;右侧碑为乾隆二十七年御制宝相寺碑文。旭华之阁后为梵光楼。宝相寺周围还有宝谛寺、香林室、圆庙方庙等建筑。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23180000278 旭华之阁及松堂清香山街道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旭华之阁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松堂因堂后有古朴的叠石,四周遍植白皮松,俗称“松堂”。乾隆皇帝曾在此为征大、小金川回归的将士设宴庆功。   松堂本为焚香寺旁的小敞厅,名‘来远轩’,焚香寺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乾隆帝于团城阅兵时休息用膳之所。松堂坐西朝东,是一座汉白玉石仿木结构的敞厅,其内“置一紫石雕琢的须弥座,上置卧碑,系乾隆御笔,内容为赞美健锐营的诗和序,是研究乾隆平定金川之战的宝贵资料”,其后“为叠石假山,其形玲珑剔透”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松堂



升平署
 

       升平署是指隔着“升平署街”和颐和园大戏台遥遥相望的一组南北纵向连接的四合院。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颐养冲和”为名,在清漪园的故址建颐和园。同时,一些为帝后驻跸颐和园时服务的宫廷机构和政府派出机构如意馆、升平署、军机处公所、外务部公所等附属建筑也开始兴建。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颐和园东宫门外自得园旧址的西部,落成了一组南北纵向连接的四合院、三合院建筑群,与德和园的大戏台隔墙相望。
       从清末绘制的《五园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建筑群的风貌。据颐和园文物管理部门介绍,南起第一个院落是步军统领衙门公所,是专门负责颐和园保卫工作的机构,管理颐和园周边的46处堆拔(哨卡);第二个院落是档案房;第三、四个院落则是“沿革升平署衙门” 。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最初称南府,始于康熙年间,隶属于内务府,道光七年(1827年),改称升平署,仍主管宫廷戏曲演出事务。后来人们就把这一组建筑泛称为颐和园升平署。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33180000093 升平署清青龙桥街道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示意图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钓鱼台与养源斋

       钓鱼台与养源斋位于海淀区玉渊潭公园东侧,钓鱼台国宾馆内。辽代曾是萧太后运粮河边园林之一,时为耶律隆绪当太子时读书之所。金代时称花园村。因金章宗曾于此钓鱼,后人遂称之为金章宗古钓鱼台。海陵王时建有同乐园行宫,园内西北隅有瑶光殿。金末文人王郁曾隐居于此,因常有人来此垂钓,故称钓鱼台。元代丁氏建玉渊亭,始有玉渊潭之称,廉希宪曾于此建万柳堂。明初为太监居住之所。万历年间武清侯李伟于此建有别墅。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于旧址建行宫,赐名养源斋。并引香山水至此,将浅水池变为湖泊,次年在湖边建城门式钓鱼台、望海楼、养源斋、潇碧轩等,为皇家的游乐场所。石台西门上方横额镌刻乾隆帝御笔题书的“钓鱼台”3字。该行宫建成后成为以后历代帝后自圆明园(见圆明园遗址)至祭天坛中驻跸之所。道光年间钓鱼台败落,但“养源斋”依旧为御苑禁地之一。光绪年间光绪帝曾下旨修缮行宫。辛亥革命后溥仪将“养源斋”作为私产赐予其老师陈宝琛。1949年后,曾为溥仪作消夏别墅。1958年于旧宫原址兴建钓鱼台国宾馆。1987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钓鱼台东、南、西、北各至距台墙基20米,养源斋以岛为界。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静明园

       静明园位于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占地75公顷,其中水面13公顷。为“三山五园”之一。金代始建芙蓉殿(亦名玉泉行宫)。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上下华严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建行宫,初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更名静明园。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时为静明园鼎盛时期。
       玉泉山,金、元以来的“燕京八景”之一,名曰“玉泉垂虹”,清乾隆时改称“玉泉趵突”,并赐为“天下第一泉”。玉泉山最早的建筑为金章宗避暑之所“芙蓉殿”,称玉泉行宫。玉峰塔位于玉泉山主峰,为八角七级仿木构楼阁式石塔,高47.7米,“玉峰塔影”为十六景之一;华藏塔,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汉白玉石塔;澄照关,关上雉堞相连,高逾6米;楞伽洞,洞中大量清代密宗摩崖造像,艺术价值极高。 至明代正统年间,明英宗在此建上、下华严寺,及金山寺、崇真观、望湖亭等建筑。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玉泉山辟为行宫,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为“静明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大加修葺,增建了玉峰塔等景观并命名了“静明园十六景”。其中“玉峰塔影”“裂帛湖光”“玉泉趵突”等饮誉京都。 
       静明园全盛时期,山上有玉峰塔、妙高塔等四座不同形式的佛塔,有“塔山”之誉。山之南有“廓然大公”“涵万象”等庭院。玉泉湖,湖中有三岛,俗曰“一池三岛”。湖之两岸足“玉泉趵突”,泉侧有“天下第一泉”御碑,可谓全园景观荟萃之地。 东山景区有影镜湖,楼阁错落,丛生翠竹故名“风篁清听”。湖东岸临水有“延绿厅”水榭,西岸为“影镜涵虚”一景。湖南岸有“分鉴曲”“写琴廊”等景观。
       西山景区有一组园内最大的建筑群,坐东朝西,中有东岳庙,院落四进,分别供有东岳大帝、吴天至尊、玉皇大帝等。东岳庙之南有“圣缘寺”,也为四进院落,其中第四进院落有琉璃塔一座,别具姿态。东岳庙之北为“清凉禅窟”,是一座小园林,正殿坐北朝南,中有亭台楼榭曲廊相接,错落于假山叠石之间。这是一组佛道并立的建筑,是当年佛道合一政策的反映。
      静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焚毁。辛亥革命后,一度开办玉泉山汽水公司,曾作为公园对外开放。1949年后,为国家机关使用,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绿化。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东门
   

玉峰塔

 

       玉泉山主峰的香岩寺内有一座雄伟的定光塔,也称玉峰塔。静明园十六景之一的“玉峰塔影”便在这里。香岩寺后院为塔院,正中为仿镇江金山妙高峰江天寺慈寿塔修建的定光塔,八面七层,高达47.7米。塔身中部为石质塔心,外层垒砌青砖,顶部为葫芦形塔刹。塔内每层都设有佛龛,额联石刻均为乾隆御题。登临塔顶,天风劲吹,举目四望,恍若仙境。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妙高塔

 

       妙高寺建于乾隆年,妙高寺后进院正殿前有金刚宝座式白塔一座,称之为“妙高塔”。妙高塔属于砖石结构的金刚宝座塔。高约17米,基座为砖石砌筑的方形平台,四面设石栏。中央大塔有双重基座。最下是亚字形基座,四面凸出的立面上开卷洞。其上是八角形基座。再其上是八角形石雕仰莲承托卵形霞钵塔瓶。再上面是十三天的塔刹。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华藏海石塔


       华藏海石塔在玉泉山的华藏海禅寺内。寺早毁,仅存此塔。塔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全部用汉白玉石雕砌,平面八角形,七层,仿木结构,密檐式实心塔,无门窗。高约15米,塔座为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八面束腰部分雕有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的故事,塔座的转角处刻有力士图。须弥座上部由石雕仰莲承托塔身。塔身八面均雕有佛像及佛传故事等。塔身上部为仿木结构的石雕密檐,塔顶为石制覆钵式塔刹。刻工娴熟精致,堪称清代雕刻艺术的杰作。此塔结构除塔身下部的雕刻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侵略者砸环外,其他部分保存尚完整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镇海塔

 

       镇海塔建于清代,塔石质结构,高约二米,是用整块巨石雕凿而成。塔八角七层,塔顶部由宝瓶组成。此塔建在玉泉池底部,只少半截露出水面,故称半截塔。传说此塔是为“镇河眼”,故又称为“镇海塔”。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圣缘塔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圣缘塔,座落在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西南坡的圣缘寺内。这座八角形七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琉璃佛塔,高约15米。由八角形须弥式塔座承托着三层塔身及七级密檐。塔身的四个正面拱门内都雕有佛像,塔身各面均布满佛龛。塔身全部用五色琉璃砖瓦镶砌。塔刹为铜制铃铎式。 此塔也称琉璃塔,与颐和园中的多宝琉璃塔相似,是现存清代古塔中的珍品。

 

772、海淀区的古代建筑(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