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明园位于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占地75公顷,其中水面13公顷。为“三山五园”之一。金代始建芙蓉殿(亦名玉泉行宫)。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上下华严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建行宫,初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更名静明园。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时为静明园鼎盛时期。
玉泉山,金、元以来的“燕京八景”之一,名曰“玉泉垂虹”,清乾隆时改称“玉泉趵突”,并赐为“天下第一泉”。玉泉山最早的建筑为金章宗避暑之所“芙蓉殿”,称玉泉行宫。玉峰塔位于玉泉山主峰,为八角七级仿木构楼阁式石塔,高47.7米,“玉峰塔影”为十六景之一;华藏塔,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汉白玉石塔;澄照关,关上雉堞相连,高逾6米;楞伽洞,洞中大量清代密宗摩崖造像,艺术价值极高。
至明代正统年间,明英宗在此建上、下华严寺,及金山寺、崇真观、望湖亭等建筑。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玉泉山辟为行宫,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为“静明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大加修葺,增建了玉峰塔等景观并命名了“静明园十六景”。其中“玉峰塔影”“裂帛湖光”“玉泉趵突”等饮誉京都。
静明园全盛时期,山上有玉峰塔、妙高塔等四座不同形式的佛塔,有“塔山”之誉。山之南有“廓然大公”“涵万象”等庭院。玉泉湖,湖中有三岛,俗曰“一池三岛”。湖之两岸足“玉泉趵突”,泉侧有“天下第一泉”御碑,可谓全园景观荟萃之地。
东山景区有影镜湖,楼阁错落,丛生翠竹故名“风篁清听”。湖东岸临水有“延绿厅”水榭,西岸为“影镜涵虚”一景。湖南岸有“分鉴曲”“写琴廊”等景观。
西山景区有一组园内最大的建筑群,坐东朝西,中有东岳庙,院落四进,分别供有东岳大帝、吴天至尊、玉皇大帝等。东岳庙之南有“圣缘寺”,也为四进院落,其中第四进院落有琉璃塔一座,别具姿态。东岳庙之北为“清凉禅窟”,是一座小园林,正殿坐北朝南,中有亭台楼榭曲廊相接,错落于假山叠石之间。这是一组佛道并立的建筑,是当年佛道合一政策的反映。
静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焚毁。辛亥革命后,一度开办玉泉山汽水公司,曾作为公园对外开放。1949年后,为国家机关使用,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绿化。

东门
玉峰塔
玉泉山主峰的香岩寺内有一座雄伟的定光塔,也称玉峰塔。静明园十六景之一的“玉峰塔影”便在这里。香岩寺后院为塔院,正中为仿镇江金山妙高峰江天寺慈寿塔修建的定光塔,八面七层,高达47.7米。塔身中部为石质塔心,外层垒砌青砖,顶部为葫芦形塔刹。塔内每层都设有佛龛,额联石刻均为乾隆御题。登临塔顶,天风劲吹,举目四望,恍若仙境。


妙高塔
妙高寺建于乾隆年,妙高寺后进院正殿前有金刚宝座式白塔一座,称之为“妙高塔”。妙高塔属于砖石结构的金刚宝座塔。高约17米,基座为砖石砌筑的方形平台,四面设石栏。中央大塔有双重基座。最下是亚字形基座,四面凸出的立面上开卷洞。其上是八角形基座。再其上是八角形石雕仰莲承托卵形霞钵塔瓶。再上面是十三天的塔刹。



华藏海石塔
华藏海石塔在玉泉山的华藏海禅寺内。寺早毁,仅存此塔。塔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全部用汉白玉石雕砌,平面八角形,七层,仿木结构,密檐式实心塔,无门窗。高约15米,塔座为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八面束腰部分雕有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的故事,塔座的转角处刻有力士图。须弥座上部由石雕仰莲承托塔身。塔身八面均雕有佛像及佛传故事等。塔身上部为仿木结构的石雕密檐,塔顶为石制覆钵式塔刹。刻工娴熟精致,堪称清代雕刻艺术的杰作。此塔结构除塔身下部的雕刻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侵略者砸环外,其他部分保存尚完整

镇海塔
镇海塔建于清代,塔石质结构,高约二米,是用整块巨石雕凿而成。塔八角七层,塔顶部由宝瓶组成。此塔建在玉泉池底部,只少半截露出水面,故称半截塔。传说此塔是为“镇河眼”,故又称为“镇海塔”。

圣缘塔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圣缘塔,座落在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西南坡的圣缘寺内。这座八角形七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琉璃佛塔,高约15米。由八角形须弥式塔座承托着三层塔身及七级密檐。塔身的四个正面拱门内都雕有佛像,塔身各面均布满佛龛。塔身全部用五色琉璃砖瓦镶砌。塔刹为铜制铃铎式。 此塔也称琉璃塔,与颐和园中的多宝琉璃塔相似,是现存清代古塔中的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