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庭院:介寿堂
介寿堂在排云殿之东,原为乾隆年大报恩延寿寺慈福楼基址,光绪时改建后更名。前后两院,院内有乾隆时的连理柏树一株。介寿语出《诗经》:“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为助寿。是帝、后拈香时的休息处。
介寿堂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光绪二十年(1894)完工。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行大修。
正殿介寿堂在前院内,南北朝向,面阔五间,前后有廊。硬山式屋顶,灰色筒瓦。圆柱,圆鼓镜柱础,金砖地面,木方格天花,绘苏式彩画。
介寿堂东、西配殿各五间,前后有廊。硬山式屋顶,木方格天花,苏式彩画。金砖地,圆柱,圆鼓镜柱础。游廊北面衔接后院的东、西配殿。
介寿堂后院北殿面阔五间,前后有廊。硬山顶,木方格天花,苏式彩画。木板地,圆柱,圆鼓镜柱础。

介寿堂
介寿堂南入口垂花门,一殿一卷悬山顶,彻上明造天花,苏式彩画。方砖地,方柱,方鼓镜柱础。前檐两扇攒边门,有石抱鼓。后檐四扇实塌门。左右与白粉院墙相连,墙上饰什锦窗。砖砌台明石角柱台基,垂带式台阶五步。









颐和园的庭院:清华轩
清华轩是紧邻排云门西侧的二进四合院,背靠万寿山,面临昆明湖。大门左右的白墙上,镶有形态各异的什锦漏窗。垂花门内前后两进院落,共有四十多间房子。乾隆年间,这里是大报恩延寿寺的一组附属建筑,名为“罗汉堂”。堂内供奉着五百罗汉。
当年的五百罗汉是由香面彩塑而成,仿照的是杭州西湖净慈寺内罗汉的样子。英法联军焚毁了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罗汉堂也被烧毁。慈禧太后主政时期,修复了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被改建成了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排云殿,罗汉堂旧址上建起了今日的清华轩。罗汉堂前的八角莲池和池上的单孔石桥也被保留在慈禧太后新建的清华轩院内。

清华轩现在仅开放前院。垂花门内前后两进院落,共有四十多间房子。后院正房面阔五间,东西厢房面阔三间。前后院有游廊相连。清华轩后部有一座东跨院,跨院内北房三间,院内有一座碑亭,碑文一面是乾隆御笔《西师诗》,纪念大清对准葛尔部作战的胜利,另一面是《罗汉堂建堂记》。

清华轩

清华轩大门左右的白墙上镶有形态各异的什锦花窗



桥在中轴线上,汉白玉的桥体,拱顶有蚣蝮,云头望柱,瓶(平)安如意雕空心栏板,水池周围均有与桥栏相同质地的护栏。






从桥上穿过,即到达清华轩正殿。



东厢房,楹联“怀抱同欣兰幽竹静,觞咏所会日永风和”。
颐和园的庭院:绍窝殿
邵窝殿位于云松巢西侧,是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安乐窝的别称。邵雍一生不求功名,过着隐逸的生活。耕稼自给,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河南苏门山,在邵雍隐居的安乐窝盘桓多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京后即仿建于此。
邵窝殿不大,只有正房三间,立于高台之上,矮墙环护,殿后围墙随山势而建,围城半圆形。整个邵窝殿与周围山林和谐相处,返朴归真,融为一体。其实邵窝并非安乐窝,乾隆也只是喜爱邵窝周边的山水环境,却永远不会学邵雍隐居山林。有诗为证:“因以邵窝名,境似志则殊”。
绿畦亭是一座周围岀廊带落地罩的攒尖方亭,位于云松巢与邵窝殿相连的爬山廊之间,具有衔接景点的作用。把西边飘逸潇洒的神仙之居和东边闲逸脱俗的安乐窝通过一抹绿色连在了一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