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的学府:清华大学(2)
校园内至善路北侧三十年代建起明斋作为学生宿舍,明斋建成后,学校又参考《大学》目录先后建成了新、善、静、平各斋,作为学生宿舍。
明斋建于1930年,平面呈U字形,共三层,正立面面阔11间,侧立面面阔4间,其他装饰同正立面。
北立面
东门
西门
善斋
善斋,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建于1931~1935年,当时为学生宿舍。
北立面
楼门
平斋
平斋,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建于1931~1935年,当时为学生宿舍。

楼门
新斋
新斋,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建于1931~1935年,当时为学生宿舍。
1954年又在新斋东侧建起了四栋宿舍楼。宿舍楼外观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的“大屋顶”风格。
一号宿舍楼
二号宿舍楼
三号宿舍楼

三号宿舍楼紧邻至善路
四号宿舍楼

四号宿舍楼位于三号宿舍楼东侧,造型与三号宿舍楼对称。

东南角

北侧楼门

西侧楼门
甲所、丙所
建校初期供校领导居住的甲所、乙所和丙所(现仅存甲所和丙所)位于工字厅以南,1917年~1919年建。均为西式单幢砖木结构,其间树林成荫、花草拥簇,草木山冈、溪流环绕、环境幽雅。
前清华校长梅贻琦曾在甲所居住多年。乙所曾是哲学家冯友兰的居所。
甲所
丙所

丙所大门入口两侧墙壁上的浮雕

甲所、丙所和工字厅之间的园林

银杏、法桐、松柏、核桃树等许多树种和花草连绵起伏
三院遗址
“三院遗址·清华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纪念物设立在图书馆逸夫馆东南门和西南门之间的草坪内,该处恰为原三院正门所在位置。造型为中国的经幢形式融合西方的方尖碑形式的塔形纪念物,下宽约56厘米,上宽53厘米左右,高1.4米。
纪念物正面,镌刻着百岁老学长、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题写的“三院遗址”以及魏碑体的“清华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
纪念物顶部,以三院主体建筑薄浮雕的形式慢慢渐显,象征党的革命历程,逐步发出耀眼光芒;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慢慢渐隐,象征随着时代前行,老三院在岁月中慢慢隐去,为新的建筑取代,留下遗址任后人遐思缅怀。整个纪念物庄重典雅,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纪念物背面如摩崖石刻一样,保留了边框的原始石面,中间锵平的长方形内,镌刻了以下铭文:三院,校园内最早兴建的建筑物之一,一九一二年建成。初建共四排,一排为教室,二至四排为宿舍及食堂。抗战期间遭敌寇破坏,后三排于复员后拆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建设图书馆逸夫馆,第一排也予拆除。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中国共产党清华第一个支部在这里成立。时有党员三人,书记为在图书馆工作的职员王达成。清华党组织建立以来,紧密团结师生员工,奋斗拼搏,开拓进取,谱写了辉煌篇章。在清华大学建校一百零五周年和清华党组织建立九十周年之际,追本溯源,立碑纪念。清华大学 二〇一六年 立
三一八断碑
三·一八断碑位于“水木清华”北面土山之阴。是1926年为纪念在“三.一八”反帝爱国示威中惨遭段祺瑞政府杀害的清华学生韦杰三而建。惨案发生后,清华同学曾将烈士遗骨安葬于清华园内,三周后移至圆明园与三·一八诸烈士合葬,并特意从圆明园的废墟中运回一根大理石断柱在原墓址竖起断碑。
清华英烈纪念碑
清华英烈纪念碑距三·一八断碑约50米处。清华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培养了很多“治国之才、学术大师、兴业之士”以及百余名共和国的将军。这些优秀的清华学子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及牺牲。
成志学校历史建筑
清华园东西主干道上,二校门向西不远处,有一排“L”型灰砖平房。它斜向东南的圆拱形正门的门楣上,端书着四个醒目的大字。这片建筑曾被称作“丁所”,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的前身。
1915年秋,在时任清华校长周诒春的关怀下,成志学校创办,主要招收校内教职员子弟。随着规模扩大,校址几度变迁,后于1927年得以新建校舍,终落成于此。与此同时,清华还创办了专门接受邻近地区贫民子弟入学的成府小学,奠定了无私奉献的公益服务精神。
清华对办好成志学校非常重视,叶企孙、张子高、冯友兰、马约翰、朱自清、杨武之、潘光旦等著名教授都曾先后被委任为校董事会成员,为这所附设学校根植下致力于“完整人格”的优秀育人基因。抗战前最后一任校长由傅任敢先生担任。当日军已侵占清华园车站之际,他上了撤离前的最后一课。
南迁昆明期间,1939年起,西南联大师院附小和附中也组建起来。它们经国难战乱而不靡、历风雨沧桑而不倦,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抗战胜利后,1946年12月12日,成志学校在北京复校。1952年8月,初中部和小学部分离。清华附小也走上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北院
北院住宅区位于清华图书馆北面。北院住宅区是清华创建前首批开工建造的高标准教员住宅。它由墨菲等美国建筑师设计,与清华学堂、同方部同期兴建,1909年开工,1911年竣工。其8栋住宅与1座会所呈“7”形分布,为单层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建筑面积3484平方米。每栋住宅有房间5个以上,客厅宽敞明亮,南向朝阳为整面玻璃窗,与向外延伸的廊窗相连,室内卫生设备齐全。后院附建家务侍服人员用房。
北院住宅区已经成了遗址。北院遗址上建立起的北院景区。
在北院居住过最知名的当属梁启超、梁思成父子。北院是梁启超最后的居所,也是梁思成最后的居所。1925年9月,梁启超与家人正式住进北院2号,度过了由政坛返归学术后人生的最后三载。
朱自清曾经居住过清华园古月堂、南院(照澜院)18号、西院45号、北院9号和北院16号。


北院16号位于北院东南角,是北院唯一保存下来的老建筑。北院16号是朱自清上世纪40年代的旧居,也是他最后的居所。
清华校园里有着70多年以上历史的名人旧居,新林院、普吉院、照澜院、胜因院、西院这五个院落里,除了胜因院保护和管理得相对较好外,其他院里的房子破败不堪。这些院落几乎都没有统一的门牌。个别院落外挂着自制的门牌;有的院落只是在靠近门的地方,依稀地标示着门牌号;许多院落甚至连这种标示都没有。至于二校门北部的北院,已经成了遗址。
照澜院
照澜院位于二校门对面,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之一。 照澜院建成于1921年,由10所西式丹顶洋房(西式双拼外廊式住宅)和10所中式四合院组成,是清华最早的教授住宅群。当时称为南院,1934年以后改称旧南院。1946年抗战胜利清华园复校后,朱自清提议将“旧南院”的称呼按谐音改称字面文雅的“照澜院”。
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中的赵元任和陈寅恪都曾居住于此。
西院
西院位于西校门北侧,东临校河。西院于1924年和1933年分别落成,是清华改办大学和作为国立大学迅速发展时期建成的教职员住宅区之一。
西院这里原本坐落的是一片整齐的平房,散落着几十户院落。一座座不起眼的房子里,曾经居住和聚集着许多清华名人,例如王国维、陈寅恪、杨武之、杨振宁、顾毓秀、熊庆来、朱自清、闻一多、陈省身、吴晗等,可以说它是清华历史的见证。
新林院
新林院位于照澜院南面。1934年,在南院(现照澜院)的南面,盖起了一片新的西式教授住宅区,俗称“新南院”。闻一多迁入新林院72号,那是新林院最大的三套寓所之一。有卧房、书房、客厅、餐厅、储藏室、仆役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大大小小十四间。电灯、电话、电铃、冷热水等设备一应俱全。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自清先生提议,新南院取其谐音定名为“新林院”。
新林院,共有楼房(新林楼)7栋,每栋共有3个单元,两层;四合院5个;其余独立平房27栋。在当时,新林院规模大,质量好,装备齐全。包括梁思成、林徽因、钱钟书等大家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都曾在这里居住。






新林院8号
新林院8号为梁思成旧居。北平解放前夕,林徽因和梁思成在这里为准备攻城的解放军编绘了《北平文物建筑保护目录》。梁思成为新中国国旗修订方案,并绘制标准图样,而作为新中国国家象征的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以及中南海怀仁堂改建方案,也皆出自这里。新林院8号成为凝聚新中国建国历史罕有的实物史证。
海淀区文保牌


南立面
西立面
普吉院
普吉院位于新南院(现新林院)的南面,建于1937年,这片住宅区俗称“新新南院”。抗战期间,在昆明的清华校委会正式把“新新南院”定名为“普吉院”,以纪念清华在昆明“大普吉村”曾设立研究所。普吉院,如今也是大杂院、出租房,老宅和私搭乱建混搭。
胜因院
胜因院位于照澜院西南、新林院西北。胜因院的得名,一因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曾租用昆明“胜因寺”房屋为校舍,又因建于抗战胜利之后,因此具双重纪念意义。 胜因院由中国近代著名建筑事务所基泰工程司设计,具体由建筑师张镈负责。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林徽因也曾指导住宅设计。
胜因院始建于1946年。1947年9月,原计划中的40所住宅正式竣工,其中楼房17座,平房23座,总建筑面积达5103平方米;不久后又续建了14座平房,俗称“十四所”,总面积1109平方米。先后建造的住宅总计有54幢,总建筑面积6212平方米,都算在胜因院的范围内。这些住宅的前后间隔很大,周围院落种有树木、花卉和农作物,风景宜人,环境良好。
胜因院建成后,多数抗战胜利后到校的教授都居住在这里,例如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航空工程学家沈元等;而老一批的资深教授也陆续乔迁于此,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哲学家金岳霖,还有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张维和陆士嘉夫妇、费孝通、邓以蛰、施嘉炀、李丕济、马约翰、刘仙洲、汤佩松、吴景超、陶葆楷、李广田。还有美籍教授温德,他从教于中国达65年之久,1925年~1952年间一直在外文系执教。
胜因院从1946年建成后就和新中国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期间经历了文革洗礼,住户更迭,房屋状况愈来愈差,有近一半被拆除。
胜因院老建筑目前保留下共14座。其中单幢二层庭院式住宅为清华园近代住宅中的首批楼房,为灰瓦两坡顶,清水红砖墙,风格简介,是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影响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实例。
胜因院的中央花园采用下沉广场的形式,用于暂时蓄洪。全区域多用砾石填充,有助雨水渗透。胜因院每座小楼门前都有一小片草地,南北两排小楼之间是雨水花园,周边树木环绕,在远处望去就好像是林中的小屋。
胜因院的整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其间落差达到两米。大雨后,胜因院东部的积水无处排放,会造成内涝。胜因院修缮工程中,在院内修建了雨水花园,解决了内涝问题。
照澜院、新林院、普吉院、胜因院,这是一片有着70多年历史的院落群,位于清华南门到二校门之间。这些老宅充满苍郁之气。当年这里一座座别墅式的红砖平房,环境僻静,房内多有四壁书橱的书房,房前多有成片绿茵草坪,书房窗前多有主人亲自栽种的竹丛。从这些老院落外,越过青砖垒起的墙体,尚能看到老宅典雅的屋顶,依稀找到历史的痕迹。
近春园
从工字厅西门往西不远就是近春园。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做皇子时的旧居,是康熙皇帝的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属于"圆明五园"之一。近春园四面荷塘围绕,此处便是朱自清教授的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
近春园荷塘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兵火殃及近春园,园内七、八幢斋堂轩榭逐渐败破荒芜,被称为"荒岛"。
1913年近春园并入清华大学校区,统称清华园。1979年清华大学重修荒岛上原有的建筑,成为近春园遗址公园。
《近春园遗址》石刻碑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原清华大学书法协会会长、北京清美珑琥艺术馆副馆长金德年教授题写。
近春园的核心景观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
现在近春园东山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 荷塘包围着一座岛,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此岛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
1979年重修荒岛时发掘出的近春园建筑拱劵
荒岛岛上还陈列着整修荒岛时从淤土中挖出的石窗、须弥座(位于近春园遗址石碑的西侧路旁)、夹杆石、石门券等石刻。
近春园的核心景观是被一诺大荷塘包围的一座岛,此岛在西北侧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
近春园岛东南侧有一短桥“莲桥”,西侧有一曲桥“望桥”。
莲桥
望桥
临漪榭是清华大学近春园岛上最大的建筑群。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而后慈禧太后下令兴土木修新园,因急需建筑材料,就下令拆除了临漪榭等建筑。
“临漪榭”是仿原有同名建筑旧制修复,按清宫法式,歇山起脊,金线苏彩,也是近春园内唯一象征性的遗址修复。
《临漪榭》匾额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原清华大学书法协会会长、清美珑琥艺术馆副馆长金德年教授题写。
历史和文化氛围深厚的清华校园内还有几座名人纪念园地。这些人物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人物。
孔子塑像
孔子塑像位于近春园。孔子名丘,字仲尼,享年73岁,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吴晗雕像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文革期间因其所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残酷批斗,在狱中自杀。文革后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1986年4月27日,吴晗像在近春园“晗亭”北侧落成。为青色花岗岩质,座上刻有吴晗生平事略。
晗亭
在吴晗先生诞辰75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在近春园遗址内建造吴晗纪念亭,邓小平为纪念亭题写“晗亭”两个大字。
闻一多塑像
闻一多,著名的诗人、学者、清华教授,他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均有相当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他目睹国内反民主的独裁政治,拍案而起。1946年在昆明被暗杀。
闻一多塑像位于大礼堂西侧,是1986年清华师生在闻一多先生逝世40周年之际所修。
闻亭
闻亭位于水木清华池塘东侧,闻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钟声清脆,远及海淀。七七事变后,清华园落入日寇之手,校园惨遭破坏,钟亭被毁,亭内大钟及亭下铜炮被日寇掠走,至今下落不明。抗战胜利后,学校北上复校,重建钟亭。为了纪念在昆明遇害的闻一多先生,特将钟亭命名为"闻亭"。
“闻亭”二字由著名优生学家潘光旦教授所书
大钟铸有““大明嘉靖三十六年九月吉日造”字样
朱自清塑像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东海人,生前是我校中文系教授,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领衔发表声明,积极支持革命学生反帝反蒋的斗争,宁可饿死,不吃帝国主义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1948年8月终因贫病而逝。
朱自清塑像位于自清亭西100米处校河北岸。
自清亭
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1978年改名“自清亭”以纪念朱自清先生。朱自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散文学家。他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至今脍炙人口。清华荷塘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而闻名。
自清亭旁立置一块纪念碑石
“自清亭”匾额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原清华大学书法协会会长、北京清美珑琥艺术馆副馆长金德年教授题写。
王国维纪念碑位于第二教室楼西南角小山坡。纪念碑坐西朝东。从1925年2月,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聘王国维为导师,到
1927年6月,王国维自投于万寿山昆明湖。王国维在清华不过两年多的时间。1929年夏,该校师生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募款修造了这座纪念碑。碑身为青石,碑座为汉白玉,据说象征其人“一清二白”。

正面端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碑文是陈寅恪教授所撰,碑式为梁思成所拟。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