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农事试验场旧址位于北京动物园内。旧址原为清康亲王赐园,乾隆时收为御园,后为乐善园(三贝子花园)。 清农事试验场,是北京动物园的前身,具有研究试验、教育推广及供人游览等功能。
国家级文保碑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乾隆帝对乐善园进行重修,开始了这座园林“做为清皇家行宫”之历史。有关重修之原因,杨小燕先生解释道:“因乐善园‘地邻长河岸’,长河水系与昆明湖相接,为龙舸所必经之地。当时,高宗之母孝圣皇太后长住畅春园,乾隆帝经常到畅春园向母亲问安,时而往返舟行于长河上。康亲王别业之乐善园恰值长河岸边,能够成为中途小憩之场所,故重修。”

北京市文保牌
清农事试验场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由清商部(同年九月改为清农工商部)奏请,将乐善园、继园旧址、广善寺、惠安寺及附近官地一并划入,筹建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历时两年的营建,至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竣工开放。1929年将农事试验场更名为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1935年,转由北平市政府管辖。农事试验场对中外大量农产品开展化验、对比研究,宣传推广优良品种,对北方地区农业进步作出贡献。

示意图

门票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记载,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农事试验场,包括以下部分:(1)农事试验场正门砖雕;(2)农事试验场办公用房;(3)畅观楼;(4)豳风堂;(5)鬯春堂;(6)宋教仁纪念塔;(7)四烈士墓;(8)陆谟克堂。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畅观楼、豳风堂、鬯春堂这三处建筑。

门票
(1)农事试验场正门砖雕。“即今北京动物园正门,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成于三十四年(1908)。原门上有砖雕花饰,门楣上有圆角横匾书:农事试验场。‘文革’期间因为上面有龙纹装饰,全被拆除,只留下四根立柱是晚清原物。1987年门饰按原式恢复,但其艺术性远逊原物。”
砖雕中间部分的图案是“双狮抱球”,下面还有一只蝙蝠,两侧有两条龙,四周环绕着祥云和花卉。
(2)农事试验场办公用房。它“始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成于三十四年(1908)。正中为三开间二层主楼,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柱及券面为红砖砌筑,灰白砖墙面,平顶。后檐及两山砌成女儿墙,前檐正间装饰仿原大门式样,次间为曲线纹装饰。主楼两侧各接出一排单层办公用房”。

办公用房主楼正面

主楼西侧面
主楼东侧面
主楼木屋脊

主楼走廊
东配楼:

东配楼东立面
在东配楼和西配楼的外侧,还各有两只铜兽,造型是仿照畅观楼前的两只喷水铜兽制造的,建筑年代不详。
西配楼:

西配楼西立面
(3)畅观楼。是清末皇室郊外行宫,建成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初。该建筑“为七楹两层,整个墙体均为清水墙,土红色,有75厘米高灰色砖砌筑的基座。楼的东西两侧不对称。东边为圆柱形三层,楼顶为一圆形平台,有一圈紫铜制作的欧式花饰栏杆,在此可俯瞰远处。西边为八角形二层,屋顶有一座似中式须弥座的基座,托住八角锥形屋顶。楼的正面中间有一凸出带廊柱的雨篷,廊柱为白色。雨篷的顶部二层室外平台,设有欧式的花瓶石雕栏杆。正面为七开间,两边分别为三开间带外廊。一层外廊处设有45厘米高的座凳;二层外廊有高1米左右的栏杆。上下栏杆均为绿色。外廊一层墙面镶嵌有中国卷草饰样的砖雕;二层的墙面上,只在门窗的拱顶部分,稍作修饰。楼的东西面及南北面的中间处,皆有相对应的阶梯形马头墙,每一台阶处,又有一似宝葫芦形的饰物。饰物均为绿色”。

畅观楼东立面

畅观楼正面全景
孙中山先生曾于1912年8月29日,8月31日,9月1日三次来到畅观楼“参加广东公会、全国铁路协会、邮政协会;北京参议院及军警界为其举行的欢迎会,并发表演说,合影留念。
正门处有珐琅镶嵌匾额书‘畅观楼’。两侧楹联书:‘池御迓龙旌矞云成幄;轩窗骞象纬方旭扬晖。
畅观楼内的“陈设、器具都是最新的式样。楼上、楼下均有特制的各式沙发,有转圈4人的,有3人的,有2人的。2人的沙发为‘S’形。椅垫等大部分是农工商部绣工科特别制造的,花卉禽鱼五彩灿烂。楼梯上下及地板上皆铺地毯,铜条饰边,地毯也是五彩织绒的。楼内四壁悬挂螺丝屏、钿绣屏,绣屏上有款识。有画屏四帧,为金陶陶女士手笔”。
畅观楼“西边二层东西两室内,各置一铜床,帐缛皆黄色,为慈禧太后、光绪帝来场时休息之处。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九月,慈禧太后及光绪帝曾两次来场,均在此小憩。慈禧第一次来畅观楼时,在三层平台上观看场内景致,并与光绪帝、裕德龄、李莲英等在楼上用茶点。东边三层楼上,陈列珍贵瓷器,多为日本制造”。

自2015年10月份以来,畅观楼这座百年历史的皇家行宫对外开放,展出时间为每周六和周日。主要展出北京动物园百年建院史,展出的文物有420余件,主要的珍贵藏品有:清农事试验场场旗四爪龙旗和筹建圣旨,乐善园兽纹石醢和刻字石碑等。


畅观楼现为动物园历史展览馆
一面长4米、宽2米的“四爪龙旗”,应是这里的镇馆之宝。这面龙旗制作于清末,是当年农事试验场的场旗,曾长期悬挂在园子的正南门。
畅观楼门厅墙壁上镶嵌了几处碑刻


李根源(1879
—1965),字印泉,近代名士、中国国民党元老、爱国人士,中国著名书画家。新中国成立后,李根源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此后定居于北京,1965年7月6日,李根源先生病逝北京,朱德亲自为他主持追悼会(李根源曾是朱德的老师)。


农事试验场场长刘春霖手迹

乐善园遗存

畅观楼周围环水,楼南数十米处有一座白石小桥,名南薰桥。

桥南东有一座铜狮,西有一麒麟,均口能喷水。东边的铜狮,由狮口内向下喷水,水线万道。

西边的麒麟脑袋向上,作回顾状,却由口内向上喷水。
(4)豳风堂。该建筑“建成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初。初‘为五大间镶有冰梅玻璃窗的房屋’。堂外有宽大的游廊。廊下有院子,院子上罩铅板天棚。所有廊上、院内,都设有茶座。廊上是女座,院内是男座。茶资每人铜子六枚,每桌铜子四十枚,可坐八人’(《顺天时报》)。院外沿荷花池旁,也设茶座。品茗观荷,风景绝佳”。



堂额书‘豳风堂’。联书:‘云峦四起迎宸幄;水村千重绕御筵。
另“在1935年出版的《燕京纪行》中,记述豳风堂时,有‘堂前悬乾隆御题额曰“壮肆声威”,联曰“鼓勇若雷霆技操必胜,有机在星斗业精于勤”。’此乾隆御题额,因何至此。是因农事试验场于1915年租西山之麓健锐营之后,将其内有关的匾额、物品置于场内豳风堂中”。

豳风堂东立面的仿古二层楼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慈禧及光绪帝至农事试验场。慈禧‘至豳风堂小憩,见有商肆陈列,亲问物价,肆商跪陈数目。西太后问李莲英道:“这物价却很便宜,我们所用的物价,从没有这样贱价哩!”李莲英复奏道:“这是民间所用,货物低劣,比不得宫中贵品。”西太后不禁微笑。’”

豳风堂北立面
(5)鬯春堂。它“建成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初。时人称此处为‘三卷’。因其屋顶为三个卷棚顶房脊相连。山花上用金漆描成飘带形,红底金花。堂外又有御树一株,中心已空,火烧的痕迹尚在。四周高台阶环抱假山石,很有几块奇石,如同山峰似的。又有几块玲珑石,七穿八洞,景致很为好看。园中假山石虽多,此处却最为优胜。’”

鬯春堂东南侧
鬯春堂西南侧
光绪年间《顺天时报》记有:‘内庭宫殿式样,画栋雕梁,丹碧辉煌。金砖无缝,龙毡有光。桌椅茶几等等都是紫檀花梨制成的。壁上悬挂御笔画十二幅,是慈禧太皇太后的亲笔梅花、菊花,生意盎然。或是老干纵横,或是花朵盛开,极尽画工的神妙。
(6)宋教仁纪念塔
清末鬯春堂“为慈禧及光绪帝来场时其随行的高级官吏休憩场所”。1912年4月至12月,时任民国政府农林总长的宋教仁亦曾在此居住。据记载:“宋教仁居住时,亲植松柏三株于鬯春堂周围。1913年宋教仁不幸遇难。1916年6月,在鬯春堂北建‘宋教仁纪念塔’一座。塔身用艾叶青石建,高约2米。塔座分为两层,每层约高20厘米。塔四周种植松柏百余株(文革期间,塔被毁。只剩塔座)。”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湖南常德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革命家,中国“宪政之父”,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1912年民国成立后,宋教仁在任农林总长期间,曾在现位于北京动物园内的清农事试验场旧址鬯春堂办公和居住了9个月,经常在畅观楼和鬯春堂会客和开会。他在任期间全身心地投入职守,不到临时政府所在的西苑(今中南海)去凑热闹。他布衣、蔬食,朝夜以思,提出了开垦荒地、拓展投资、加强培训、治理水利等重要规划。
宋教仁先生于1913年在袁世凯幕后指使下被暗杀于上海,终年三十一岁。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不久,人们在鬯春堂和畅观楼之间的柏树林里建起了宋教仁纪念塔,塔形采用古希腊方尖碑的形式,塔身用艾叶青石,高约2米,并刻有“宋教仁纪念塔”六个字。
(7)四烈士墓,墓用艾叶青石建成,底座呈正八角形,高约1米,上竖有高约8米的纪念碑,上书彭、杨、黄、张四烈士之墓。四烈士的棺柩分别安葬在正东、正西、正南和正北的石冢下,墓前有墓碑。‘文革’中被毁。现北京动物园和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各保存一块墓碑。
四烈士墓原址上立有一块纪念石碑,其正面书“彭杨黄张四烈士墓遗址”
背面的碑文则交代了四烈士的生平事迹以及立碑源起:
“‘四烈士墓’是辛亥革命时期为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党人彭家珍、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之墓。
彭家珍,蜀金堂人,年二十五、清陆军士官,公元1912年1月26日因行刺阻挠清帝逊位之顽固派良弼不幸捐躯;后为孙中山先生追授大将军衔。
杨禹昌,蜀资州人,年二十八,清陆军学校教习;黄芝萌(黄之盟),黔贵定人,年二十三,清陆军测绘学堂毕业生;张先培,黔贵阳人,年二十四,清贵胄陆军生。公元1912年1月16日杨黄张及同仁谋刺清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未遂被捕遇难。同年8月6日彭、杨、黄、张遗骸合塚于此,建‘四烈士墓’。
1966年8月21日该墓被毁。
为缅怀英烈,1990年7月10日在旧墓遗址建立此碑,以供凭吊。”

(8)陆谟克堂,该建筑“是用庚子赔款所建造的我国最早的一所供研究植物学的科研楼。1934年,由中法文化教育基金会、国立北平研究院及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等共同主持合建。为纪念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遗传学家拉马克(另译“陆谟克”,Jean
Baptiste Antoine de Monet de Lamarck,1744——1829)而命名为陆谟克堂。
西城区文保牌
陆谟克堂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为法式三层楼,中西合璧,外墙为灰红两色砖石建筑,线条简洁,色调淡雅,楼南面正中刻有‘陆谟克堂’四字。一至二层布局基本相同,为实验室、研究室及图书馆,三层为标本室,由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使用。1949年以后,中国科学院将全国各地的植物学研究单位,包括中华科学社、静生生物调查所、云南农林植物调查研究所等全部归并到陆谟克堂,建立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我国现代植物科学的许多创始人都曾在此工作,进行学术交流,陆谟克堂曾为我国现代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

西城区文保碑
动物园内其它古迹建筑还有:
牡丹亭
1908年开园时已建,因其内部空地上栽植有各种牡丹,故得名“牡丹亭”。牡丹亭位于园内中北,占地面积313平方米。有“中式花园的圆游廊”之称。她四面环水,东临豳风堂,南与荟芳轩隔水相望。绿色的廊柱、廊椅,红色的连檐,灰色的廊顶浑然一体,每年5月初与盛开廊内的牡丹相映成趣。盛夏时节,亭边湖水中粉红色的荷花与墨绿色的荷叶相互映照,成为园中别具一格的景区。这里曾一度开设茶座,供游客品茶纳凉。
依绿亭
依绿亭原为二层海棠式建筑,是清农事试验场留存下来的建筑,具有百年的历史。2006年为纪念北京动物园成立一百周年,公园管理处在亭内树碑一座,,供有人们了解历史、观赏留念。虽然原来的二层亭子如今仅剩下了一层,但还能依稀触摸到它昔日的风采。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胡仲平先生撰写了北京动物园百年纪念的碑记

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先生题字“百年纪念”
磊桥
位于依绿亭南100米。“磊桥”是一座汉白玉桥,始建于清光绪末年,最初叫青石桥。初建时“磊桥”两侧没有栏杆,桥面为青石板,桥墩为青石垒成。当时的农事试验场内有许多桥,多为木桥,而唯独这座桥是石桥。在宣统元年出版的书籍中有记载,1923年间,时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的李根源先生来农事试验场视察,为青石桥更名为“磊桥”。(李根源在农事试验场,还有一块很珍贵的刻字碑“李根源所题乐善园石碑”,在畅观楼展出。)

1923年农事试验场即在桥南靠西侧处立了一块不规则的山石,上刻行书“磊桥李根源”五个字。这块刻石毁于“文革”,后动物园请李根源之子补写了“磊桥”二字。
松风萝月轩
位于磊桥东侧不远处,有一座长方形敞亭,叫做
“松风萝月轩”。其南侧还有一座如拱门一样高大的藤萝架。“松风萝月轩”具有百年的历史,是一座可休息乘凉、又可作为游船码头的敞亭。
据资料介绍,《农事试验场全景》中的松风萝月轩,其东、面各有藤萝架,周围有松树、灌木。《北京动物园史画》记载,1929年7月,农事试验场改组为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对松风萝月轩等建筑进行修缮。当时的松风萝月轩,其南面搭建有藤萝架,藤本植物攀援其上,东西两侧种植整齐的绿篱。

松风萝月轩
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