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宫门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国家级文保碑

国家级文保牌
联合国世界遗产标志
国家文物局证书
导游图
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 ,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一郡之盛观"。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颐和园的宫门
颐和园有六座宫门,分别是:东宫门,即颐和园正门,此门靠近西苑;东旁门。又叫文昌院门,离东宫门(正门)南侧不远;新建宫门,东旁门再往南,正对着新建宫门路;南如意门,在颐和园的东南角,进门后是绣漪桥,靠近西堤;西门:它在颐和园西湖的西南侧,进门绕湖不远就到畅观堂、西堤、耕织图;北如意门,在颐和园西北角,北宫门西侧,近半璧桥。
东宫门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是一座端庄厚重的建筑。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

东宫门

东宫门为三明两暗的庑殿式建筑。中间正门专供皇帝、皇后出入,称为“御路”;两边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太监、兵卒从南北两侧的边门出入。


东宫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


门檐下是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三字的九龙镏金大匾,字迹浑厚、苍劲有力。1886年(光绪十二年)按慈禧旨意,挪用海军军费重建时,光绪已到亲政年龄,慈禧也假意表示归政养老,光绪为表示孝敬,以博母后欢心,题额“颐和园”。

铜狮(南)

铜狮(北)

门前照壁
北宫门
北宫门,乾隆年间曾是清漪园的正门,坐南朝北,是一座面阔七间的两层门楼,因清漪园南面为昆明湖,没有大门,所以视北为上,故北侧宫门为正门,称“北宫门”。

石狮((东)

石狮(西)

北宫门对面的照壁
东旁门
东旁门又叫文昌院门,离东宫门(正门)南侧不远。

文昌院门位于颐和园外的昆明湖东路
新建宫门
新建宫门位于东旁门(文昌院门)南,正对着新建宫门路。

颐和园新建宫门


南如意门
南如意门在颐和园的东南角,进门后是绣漪桥,靠近西堤。

南如意门

西门
西门位于颐和园西湖的西南侧,进门绕湖不远就到畅观堂、西堤。

北如意门
北如意门在颐和园西北角,北宫门西侧,近半璧桥。

北如意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