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2018-12-22 09:16:19)
标签:

斌庆社旧址

正乙祠

升平署戏楼

升平署

杂谈

 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斌庆社旧址
 
       斌庆社是北京著名的京剧科班之一,它位于宣武区和平门外大百顺胡同西口路南30号(今40号)。1917年由著名俞派武生俞振庭与果湘林合作于俞宅院内,当年振庭姐夫、名旦孙藕香亦为股东,曾任该社社长,其子孙毓堃幼承家学亦带艺搭入此班。此班学生,以“斌”、“庆”、“永”三字排名。1919年,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艺,便开始登台实习演出,常演于吉祥园、三庆园、广德楼等戏园。当时还有不少演员带艺搭班演出。他们不按该科班之字排名。如:李万春、蓝月楼、耿长春,由于他们精湛的演技,有“斌庆三春”之誉。早年旧规不但男女演员不能同台演出,而且男女观众亦必须分开入座。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4805180000112     斌庆社旧址清大栅栏街道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1912年下半年,俞振庭曾由天津邀请坤伶来京,首开男女合演之先例。当时计有小月芬、孙一清、李凤仙等女演员,但好景不长,于次年即被禁止。约过半年左右,京师警厅又发明文允许男女同班,但只可“坤角与坤角配出”,“不得男女合配”之管理规则,这对戏曲发展有诸多不利。因俞振庭与肃亲王有交往,便通过此关系,呈报废除了此约。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1930年初,俞氏特邀雪艳琴、雪艳舫姐妹至斌庆社,同时还请了不少名家联袂演出,盛况空前,轰动京城。使观众耳目一新,既促进了京剧的发展,亦提高了女演员的地位。但男女合班不久,历时13年的斌庆社终因经费等因素而报散。俞振庭另组永评社。


 



正乙祠
 
       正乙祠位于前门西河沿220号,它东与天安门广场相邻,南与琉璃厂文化街相连,北面是著名的北京和平门烤鸭店,是一座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纯木质结构的古戏楼。
       相传它是明代的古庙。清康熙年间,改建为戏楼。正乙祠戏楼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为:“完整的戏楼建筑”。其建筑年代早于许多西方著名的歌剧院,如法国巴黎的法兰西喜剧院,英国的卡文公园歌剧院等,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无损的纯木质戏楼。它是中国戏楼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被学者们誉为:“中华戏楼文化史上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参观价值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4923180000014     正乙祠清大栅栏街道£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北京市文保碑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正乙祠戏楼现占地面积约一千平方米,戏楼建筑全部为木质结构,坐南朝北,戏台为三面开放式。戏台对面和两侧均为上下两层敝开的包厢,戏台前约有百平方米看池,可容纳二百位观众看戏品茶。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正乙祠古戏楼,应该说,是北京城除了故宫畅音阁、恭王府戏楼以外,数得着的古色古香好戏楼了。正乙祠戏楼分上下两层,如果演神仙道化戏,扮演神仙的演员可以从天而降。戏楼的红木雕栏在灯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可能是仿日本歌舞伎的花道,正乙祠戏楼也从戏台延伸出一条“花道”,拓展演员的表演空间。戏楼没有麦克风,演员的声音更为本真,同时也是对他们嗓音的考验。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戏楼正前方还挂着一副对联:“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让我回味良久。前世今生,往来如梭,人生无再少,转眼分离……正乙祠戏楼是戏曲艺术诞生、发展、繁荣的见证。许多老一辈艺术家程长庚、谭鑫培、梅巧玲等戏曲鼻祖均在此登台演出。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当代的许多著名艺术家梅宝玖、谭元寿等也光临此楼献艺。历经三百多年的正乙祠戏楼,仍然焕发着艺术青春,她不仅是戏曲演出舞台,每天晚上都有京剧、昆曲、河北梆子等剧目的精彩演出。同时也以她独特的文化景观,古典的风姿与魅力,为京城百姓和国际友人营造了举办中式古典的结婚、祝寿、办生日和金婚、银婚纪念日温馨、浪漫的殿堂,同时也成为京城旅游新的亮丽景点,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国古典民生民俗的窗口。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升平署戏楼
   
       升平署戏楼位于西长安街1号(北京161中学内)。戏楼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清代升平署是负责宫廷奏乐演戏事务的机构。清乾隆五年(1740)设南府,道光七年(1827)改南府为升平署。戏楼位于一组四合院中,保存完好,院中北房均前出轩,便于观看演出。
       清代“升平署”原称“南署”,是清代宫廷管理演戏事务的专设机构。署内演员由太监充任的称为“内学”;“外学”则是指民间戏班的职业演员,这些“外学”称为“内廷供奉”。宫中演戏由“升平署”通知精忠庙首转知“外学”演员进宫承差。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2923180000031     升平署戏楼清西长安街街道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北京市文保牌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北京市说明牌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从学校操场北面仍可见通往升平署戏楼的甬道及两侧古树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进入戏楼的前排廊房9间,中间为门廊。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前排廊房后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廊房正对戏楼后身扮戏房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前排廊房与扮戏房围成前院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院中古树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后院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后院正房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正房侧面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正房后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后院西房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后院东房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后院东房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戏楼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戏楼侧面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戏楼及扮戏房东侧面
   



升平署

       升平署旧址位于南长街南口路西(现161中学内)。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称南府,始于康熙年间。南府隶属内务府,曾收罗民间艺人,教习年轻太监和艺人子弟以为宫廷应承演出。
       乾隆时,南府规模较前扩大。道光七年(1827),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改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直到宣统三年(1911),历时162年。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2943180000218     升平署清西长安街街道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升平署为二进院落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前排房中间开大门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大门后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进门后回看一排倒座房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一进院内带穿廊北房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二进院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西厢房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东厢房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二进院北房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北房东耳房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北房西耳房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升平署院落后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升平署院落西侧有一三连脊殿房式样建筑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40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