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的寺庙:万寿寺
万寿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三月,万历六年六月竣工,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宣文皇太后为即将亲政的万历借佛事树立天子形象,进而,以穆宗生前重修汉经厂未竟之事带头捐资修建的。寺院选址在玉河北岸。由司礼太监冯保监修,竣工后万历皇帝敕“护国万寿寺”。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13180000270
万寿寺清紫竹院街道
国家级文保碑
明末万寿寺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因其吉祥、福瑞的嘉名倍受清皇室青睐。顺治、康熙、乾隆、光绪几位皇帝都对万寿寺进行了重修、扩建。特别是乾隆十六年和二十六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做六十、七十大寿时,连续两次对万寿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增建了西路行宫。修葺一新的寺院规模宏大,金碧辉煌。
北京市说明牌
辛亥革命后,万寿寺失去了皇家的庇护,曾先后被当作兵营、学校、疗养院、收容所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款重修万寿寺。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北京艺术博物馆在这组古建群内建立。

示意图
万寿寺间曲栏回廊,御书碑亭,青石假山,古道地宫,苍松翠柏错落有致,占地三万余平方米。寺内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为主体建筑,山门以内共七进院落,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即大延寿殿)、万寿阁、大禅堂、假山三大士殿、御碑亭、无量寿佛殿、万寿楼等,各殿两侧有配殿配房。东路为方丈院和圃园,即僧人生活区。西路在乾隆年间改为行宫院。
山门

万寿寺前流经的长河(亦称玉河)起于玉泉山脚下,是昔日皇室到京西园林游幸所走的水路。长河沿岸曾寺庙林立(现在大多已无存),万寿寺是留存至今、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座。

山门两侧的卡子墙、撇山影壁的砖雕,构图精细,为不可多得之艺术精品。两侧齐胸高的宇墙虎皮底座,朱墙白顶,色彩分明。

山门玄刻蓝底金字的“敕建护国万寿寺”匾额,是清代顺治二年顺治皇帝的时候悬挂在此的。
寺庙外八字照壁雕刻精美


山门内券顶上绘有青天流云百蝠图,百只形态各异的红色蝙蝠飞翔于青天流云之间。红蝙蝠谐音“洪福”,整幅图案寓意“洪福齐天”,以此祝愿踏入寺院者增福增寿。现在为博物馆售票处。
天王殿

跨入山门能看见天王殿前两株上百年的古树。东侧为槐树即春树,象征福寿延绵,西侧为楸树,表示多子多孙,又合称为“春秋树”,与寺名“护国万寿寺”同寓意,愿天下春秋永在。
殿内原供奉弥勒佛祖,护法神塑像各一尊,两侧为四大天王塑像,今无存。

天王殿前左右各有一旗杆座
钟鼓楼


钟楼,素有“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钟曾悬挂于此。

鼓楼内现在是万寿寺历史沿革展
大延寿殿

大延寿殿是万寿寺的重要建筑,也是寺中建筑等级最高的一座,大殿为庑殿顶,面阔五间,进身七檩,气势宏伟、壮丽。
悬挂在门上方的“慧日长辉”匾是清代雍正皇帝题写的,原件在民国时遗失,2011年,依据清宫档案记载复原此匾。

殿中陈列的鎏金毗卢遮那佛,结跏趺坐,头戴五佛冠,两手结智拳印。身下是千叶莲座,每一莲瓣上镂刻有一尊小释迦佛。
殿内供奉三世佛,中为释迦摩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边分列十八罗汉,三世佛后有倒座观音。这与北京地区汉传佛教的供奉形式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十八罗汉塑像大都面如满月,耳轮垂肩,面貌祥和,这与其它寺庙略有不同,而是与万寿寺作为皇家祝寿活动场所相协调的。
大延寿殿前左右立两通石碑,为乾隆十六年重修寺院后所立。碑上刻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碑文由乾隆皇帝亲笔题写,记录了重修寺院的原委以及乾隆皇帝对母亲的崇敬之意。

殿左石碑后刻的乾隆《万寿寺瞻礼有感》将一位八旬皇帝忆百龄母亲的母子之情成予世人,感人至深。
大延寿殿东配殿


大延寿殿东配殿
万寿阁
万寿阁明代称宁安阁,原为藏经楼。当时京城的番、汉经厂已破败不堪,万寿寺建好后原存放在汉经厂的汉文经书运到此贮藏。这座藏经楼是按中国古代北方典型的藏经、藏书楼的建筑形式建造的,采用了明二层暗三层的结构设计,称为“偷工造”法:从外面看是重檐两层,实际利用上层楼板之下的腰部空间暗中多造一夹层。这种架构即节省工料又便于大量存放书籍。民国时期,万寿阁被烧毁,现有建筑是2003年在原址上按原样重建的。
万寿阁前香炉座
大禅堂


清代重修,原为寺内主持讲经说法及僧人坐禅之处。现在作为艺术博物馆的绘画展厅,展出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假山及三大士殿

乾隆御碑亭


乾隆御碑亭为八角攒尖顶,这是万寿寺首次出现使用黄色琉璃瓦的皇家建筑。碑亭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建成,亭内有螭首。


龟趺巨型御石碑一通,高3.96米,碑文为乾隆御题《重修万寿寺碑记》,上面记述了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而扩建万寿寺的过程,分别以汉、满、蒙、藏文字铭刻。汉白玉地幔有寿山福海图饰。

碑亭内藻井上装饰有五福捧寿图及仙鹤图,整个碑亭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重修万寿寺碑文

碑亭前有一玻璃罩展示碑亭的地基石构件
无量寿佛殿
乾隆御碑亭的北面的无量寿佛殿,清代增建。本殿原供有一尊高约5米的漆金无量寿佛铜塑立像,后被毁。
无量寿佛殿内现供有渗金多宝铜佛塔一座,塔铸成于明天启年间 (公元1620年),解放后辗转至此。
殿顶藻井

塔体周身有佛、菩萨、罗汉、诸天等雕像四百余尊,表现诸佛在虚空中听多宝如来佛说法之场景。
塑像造型生动,铸造工艺精湛,为典型明代雕塑风格,佛教艺术价值很高。
无量寿佛殿的两侧是中西合璧式院门。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扩建寺院之时。隔门与西路的爬山游廊和亭阁相连,亦与东路长满树木的土山相通。
乾隆二十五年圆明园扩建时引进西洋建筑,乾隆皇帝对这种建筑风格十分喜欢。在重修万寿寺时,建筑师们便把这种建筑形制也用在了万寿寺的建筑上面,从而使万寿寺建筑群具有了异国情调。
两边的什锦窗则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这在寺庙中绝无仅有。

西侧院门

东侧院门

券顶西式作法源于法国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光绪御碑亭
光绪御碑亭位于无量寿佛殿之后的办公区,不开放,笔者溜入拍了一张。
附录:万寿寺还有东路及西路部分,但不开放。西路是行宫部分,为清乾隆年间修建,靠前部分有四小院落,被中间夹道一分为二。左为寿膳房,右为寿茶房,其后是皇帝、太后驻跸之行殿。行殿之后两侧有爬山游廊,通过小亭到后楼。相传,清末慈禧太后曾于此梳妆,故称“梳妆楼”。再后有大悲殿及配殿,院中有一井亭,是专为皇帝讲经之所。东路是方丈院。前部有大斋堂,大厨房及僧舍,中为斋堂、前宇、南房,斋堂之后为土山,最后是独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