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西洋楼景区)
西洋楼全部景观占地80亩,它地处东北角,是中国首次仿建的一座欧式园林,由西向东依次包括了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五竹亭、方外观、海晏堂、蓄水楼、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线法画等景观,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占地约七公顷。大众熟知的残石柱只是远瀛观和大水法的一景,由于西洋建筑独特的残缺美,遂成为圆明园的标志。
1860年“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1977年至1992年间,西洋楼各遗址得以清理,廓清殿座基址,整修喷泉池,归位柱壁石件,并修复了迷宫“黄花阵”。

西洋楼景区门票
西洋楼其主要景区有谐奇趣、线法桥、蓄水楼、养雀笼、黄花阵、方外观、五竹亭、海晏堂、线法山、大水法等。喷水池、围墙、道路铺饰及铜塑石雕等大多具酉洋特色,同时结合我国砖雕、琉璃饰件和叠石技术,体现了欧洲式建筑的民族化。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破坏,今仅存残迹。
谐奇趣
位于西洋楼景区西端南部,是
1751年(乾隆十六年)秋季竣工的第一座欧式水法(喷泉)大殿。主楼三层,顶层三间,一二层皆七间,楼前左右九间弧形游廊连着两层八角楼厅,是为皇帝演奏中西乐器之处。楼南为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池内设有铜羊、铜鸭和西洋翻尾石鱼等组成的喷泉。楼北也有一座小型菊花式喷泉池。喷泉的供水楼在谐奇趣西北,称作蓄水楼。用骡子拉水车,提水至楼上蓄水池,起水塔作用,再以铜管下注至各喷泉机关。1753年(乾隆十八年)葡萄牙使臣巴哲格在此观赏水法奇观。
谐奇趣北喷水池
此喷水池为菊花式,池台周围雕刻花纹甚细。盛时池中设由四只铜猫、八个小喷水塔等组成的三层喷水机关。该喷泉正北即欧式迷宫黄花阵。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流散于北京城里,1987年修复黄花阵阵墙时,该喷水池亦同时在原址复位。
黄花阵
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圆明园内一座中西结合的迷宫。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中间是一座中式凉亭。它由阵墙、中心圆亭、碧花楼和后花园组成,曾是封建帝王的游乐场所。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中式凉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养雀笼
位于圆明园黄花阵的东侧,实为一座西洋门,建成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明间为穿堂门,南北侧屋内笼养孔雀等鸟类,故名养雀笼。养雀笼东面是一面西洋门,而西面则为一座中式牌坊,体现了西洋楼景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三开间用刻有回纹图案的大理石贴面的欧式小宫殿,屋顶却是模仿中国式的重檐四坡蓝色琉璃瓦顶·上下各三间,两侧有半环形石阶通往二楼。大门和楼梯的台阶是用青铜构制的。

方外观五孔石平桥
五竹亭
位于圆明园方外观南与其相面对。五竹亭是五座西洋竹式重檐亭。五竹亭的枋、梁为木构,外观则全部是竹子构成,并用彩色玻璃镶嵌,用贝壳装饰。早年五竹亭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位于谐奇趣北面。因高大遮拦了风景,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迁移到方外观对面。


五竹亭前荷花池

五竹亭前设有圆形喷水池,东西两个方向各复建一座石平桥。

西侧石平桥

东侧石平桥
海晏堂
古迹海晏堂“海晏”
一词取意“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文苑英华》唐郑锡《日中有王字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河,黄河;晏,平静。“河清海晏”也作“海晏河清”,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此语用以比喻天下太平,有歌颂世界和平的吉祥涵义。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中观赏实用性建筑“海晏堂”之名也出于此。此建筑群的精华——十二生肖铜雕以水报时,闻名世界。












海晏楼蓄水池台基
海晏楼后是一座工字形平台楼,是附近喷泉池的供水楼。工字蓄水楼东西两头外观为二层楼,实为提水用的水车房,中段平台楼下边是一座大型高台(现存三合土台基),台上是蓄水池,用锡板焊接而成,俗称锡海。一次蓄水可达160立方米。


目前四个角已包砖加以修复
大水法
西洋楼景区的主景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特。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是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大水法是园内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时将圆明园进行了浩劫,其中英军还放火焚烧,今仅存大水法、远瀛观的几个大理石石柱屹立在那里,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化的滔天罪行。
观水法
位于圆明园西洋楼远瀛观南端,是清乾隆帝观看喷水景色之地。包括放置皇帝宝座的台基和宝座后的石雕屏风及两侧的巴洛克式石门等。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破坏,宣统二年(1910年)后残存的石屏风雕花石心被载涛运往朗润园内,1977年运回原处。
线法山是一座人工堆成的土山,高约8米。山的四面均有五尺宽的盘山道蜿蜒而上直到山顶,道旁砌以黄绿二色琉璃矮墙。因为当年乾隆皇帝喜骑马顺山道盘旋上山,此路又迂回曲折总给人一种半天也走不到头的感觉,所以当时俗称“转马台”。在山顶建有一座双檐八角四券西式凉亭,站在凉亭内可俯视大水法、远瀛观西洋水法,东则可远眺方河及线法画。
线法画
位于西洋楼景区最东端,主景是在方河东岸修筑7道左右对称的八字状断墙,墙面悬挂西方景物油画,从方河西岸线法山上东眺,形成透视深远的西方街市民居风光。该景也称线法墙。据说当年乾隆讨好香妃,此处还挂过反映新疆阿克苏地区街市的风光。
雨果塑像
圆明园,在清帝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塑像立于西洋楼景区
塑像旁的刻石记录了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维克多·雨果写信给巴特雷上尉,愤怒地斥责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疯狂劫掠的内容。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帕特农神殿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萃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与帕特农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作梁,以宝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于内;彩釉熠熠,金碧生辉;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园、水池及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步的天鹅、白鹮和孔雀。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宝洞。这就是圆明园。它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人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这是一个震憾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
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因将帕特农拆运回英国而臭名远扬的额尔金的名字。
当初在帕特农所发生的事情又在圆明园重演了,而且这次干得更凶、更彻底,以至于片瓦不留。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臂,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吉利。但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强盗,但人民永远也不会。
法兰西帝国将一半战利品装入了自己的腰包,而且现在还俨然以主人自居,炫耀从圆明园抢来的精美绝伦的古董。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
在此之前,我谨作证: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
圆明园展览馆
建于1979年,占地面积约16000平米,分为东、北、西三座展室,该馆有大量珍贵文物、图片和影视录像,有按原貌复制的“圆明三园”微缩模型,详细介绍了圆明园的景观,并再现了一代名园的兴盛历史。正门处立有仿海晏堂12兽首模型,与周围整体遗址景观相协调。

由启功先生题字的圆明园展览馆

这是过火木
院内立有“任亮碑”。任亮是圆明园“八品首领”技勇太监,在法军进攻圆明园时,任亮等人与之激战,全部壮烈牺牲,这是圆明园唯一的遗存抵抗。为了纪念其功绩,次年四月为他“建立碑文,记其名氏,以期永垂不朽”。

任亮碑
由于清政府的逐渐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这凝聚着中国人民血汗和智慧的举世名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并被付之一炬。过后四十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园内残存建筑,再次遭到官僚、地痞和军阀的破坏,此后,一代名园圆明园逐渐沦为了一片废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