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长春园之单独景点)
圆明园百余处景点中,少数是由三五座园林建筑组成一景,多数则分别有十多个乃至二十多个景点。并按照不同功能,有的景群以楼阁为主,有的以殿堂居多,有的则庙宇成群;多数景群既有体量较大的殿堂楼阁,又配以轩斋亭廊等小建筑,与山水泉石花木相结合,创造出各种意趣殊异的园林佳境。除了前述40个著名景点,另外还有不少单独成景的景点。

圆明园三园之一长春园示意图
在圆明园组成部分之一的长春园中,有诸如澹怀堂、含经堂、玉玲珑馆、映清斋、如园、鉴园、茜园、思永斋、得全阁、海岳开襟、法慧寺、宝相寺、泽兰堂、转湘帆、狮子林,以及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方河、线法墙;云容水态、静缘亭、兰林亭、兰芝山(半月台)、萝溪烟月、罨画溪、流香渚、翠幄亭等。
其中在原址处设立了明显标志的有:
长春园宫门
长春园宫门建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面阔五间,门内悬挂乾隆御题“长春园”匾额。由于位列圆明园大宫门之后,俗称为二宫门。和一般的宫门建筑类似,长春园宫门外建有影壁和东、西朝房。具有特色的是门前的镇兽,不是常见的狮子,而是一对铜麒麟。这对铜麒麟原本位于圆明园大宫门外,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移至此处。

复建后的长春园宫门口按原貌放置了两只仿制的铜麒麟,尽显皇家气派。
位于长春园南向正宫门内,为该园正殿。本景即长春园宫门区,南起宫门前大影壁,北至临河众乐亭,南北长220米,东西宽95米,占地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
长春园宫门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建成,宫门五间,专供皇帝出入,此门盛时列序于圆明园大宫门之后,俗称二宫门。该宫门骑本园南墙而建,门前朝房外侧、影壁前边,圈建彩油木栅栏,名曰“挡众木”,亦称鹿角木。长春园正宫门仅建一道门殿,第二道为牌楼门,牌楼门柱高5.12米。宫门门殿东西两侧设左门、右门,大臣奉旨入园从左门出入,太监、匠役从右门出入。
澹怀堂亦称勤政殿,也曾经作为宴请外藩的殿宇。例如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就曾在此宴请来自新疆哈密的地方首领,宴会之后,到西部圆明园的同乐园赏赐茶果、礼品。澹怀堂殿内正中设高台大宝座,东西内次间分置亮轿和暖轿。
含经堂
含经堂主体建筑约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前后,是长春园内较早开始建造的工程之一。乾隆帝把长春园视为“息肩娱老”之所,是其退休后的居住之地;含经堂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是含经堂,相传是供乾隆诵经礼佛之处,乾隆三十五年(1770)至三十七年(1772)添建淳化轩、三友轩、理心楼等建筑,同时将《钦定重刻淳化阁帖》144块石刻镶嵌在淳化轩外的回廊里。乾隆四十五年(1780)将《四库全书荟要》第二分书贮藏于霞翥楼(味腴书屋)内。嘉庆十九年(1814)改建原有仓库为扮戏房、戏台,修建“神心妙达”看戏殿。咸丰十年(1860),这里同圆明园内其他大部分建筑一同毁于英法联军大火。













遗址有三块比较大的地基,用玻璃罩子保护起来。







如园
如园是依照南京瞻园的样式来建造的。此园有独特的假山和土石,比瞻园还要大。如园的胜景位于东边,里面的大池塘把北边的殿堂和南边的楼阁划分开来。在池塘的东边耸起一座七米高的人造山丘,在山脚下的两侧和台阶顶端有多座亭子,在台阶上有一个方向可以看到长春园,而另一面就看到南边墙外的郊野景色,在台阶下是数以百计不同颜色的珍贵牡丹。在池塘的西边有很多假山与洞穴,在这座假山的顶端建造了清瑶榭,面对着含碧楼。一座六角形凉亭的后面可见惟绿轩,清瑶榭的北面是七楹宽的延清亭,榭西是含翠轩。从这座殿堂的凉台上北望,可以看到600米外的湖泊和山丘,因此这座小庭园虽然孤立在大范围之内,却进一步善用了“借景”的技巧。
鉴园
乾隆三十二年(1767)略仿扬州“趣园”而建,位于如园东北,西临长湖,东依园墙,鉴园船坞,是长春园仅有的一座船坞,主要用于停泊帝后御用大臣大型画舫。
玉玲珑馆
玉玲珑馆宫门朝南,宫门内檐悬挂乾隆御笔“玉玲珑”彩漆匾。门前有九孔弯转板桥与南岸相连,此桥也是玉玲珑馆岛与陆地相接的唯一桥梁。宫门后为玉玲珑景区正殿。正殿为七开间,前有抱厦五间,内檐悬挂乾隆御笔“正谊明道”匾,殿内供奉有青玉山石观音一尊。正谊明道殿后为九间后殿,乾隆御笔“林光澹澹”四字彩漆匾就挂在外檐下。
映清斋
位于玉玲珑馆南面,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映清斋东、南、西三面有青山围护,东北部是一半圆形河港,紧贴河港西岸建有临水方形长廊,长廊北端是一座临水四方亭,乾隆赐名“昭旷亭”。长廊南端则是九间深入水面的书斋,书斋外檐悬挂乾隆御书“映清斋”。映清斋三面临水一面与长廊相连接,是修身养性、读书作画的佳处。
茜园
茜园门位于其西北部,西门为一垂花门,门上挂乾隆御笔“茜园”匾。进入垂花门后是一个方形庭院,北为七开间门殿,殿北有台阶深入水中,是一个临水码头,皇帝来茜园多走水路,由此码头进入茜园。方形庭院中置一名石,此石原名“芙蓉石”,原是杭州南宋德寿宫前的摆设,乾隆第一次南巡时,见到此石甚是喜欢,后地方官就命人将此石运至北京。乾隆命人将此石摆放在茜园园门内的庭院中,并赐名“青莲朵”。早年在“芙蓉石”旁原有一株古苔梅,明末,有人将古苔梅绘图后刻在石碑上,乾隆南巡时石碑已经风化严重,乾隆就命人重刻一通石碑立在旧碑旁。乾隆三十年(1765)又命人照原梅石碑重临一通置于“青莲朵”旁。
海岳开襟
建于圆明园中长春园的西湖内,台基为圆形,直径近百米,上下两层,汉白玉石凭栏围绕。正楼为四出轩式的三层楼阁,下层为海岳开襟,南檐题“青瑶屿”三字;中层为得金阁,题“天心水面”四字;最上层题“乘六龙”三字;台的四面各设牌楼一座。外侧对称布置配殿、牌坊、方亭和圆廊,是一处辉煌端庄的建筑景观。
宝相寺
宝相寺位于法慧寺东面,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是长春园北部的一处寺庙建筑。




转湘帆
乾隆十二年基本建成,位于高台地上,前俯巨湖,直北即为西洋楼线法山。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泽兰堂
泽兰堂位于长春园中心正北,南面隔水与含经堂相望,是长春园中轴线上的一个制高点。建筑居高临下,北可观水法奇观,南可欣赏长春园风光。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
狮子林
位于长春园东湖北岸。本景西部丛芳榭等建于1747年(乾隆十二年),后在其东仿照苏州同名景添建狮子林,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建成。有楼堂亭轩十余座、百余间,尤以叠石著称,并特召苏州山石高手堆塑而成。乾隆帝曾十次题咏"狮子林十六景",匾诗刻石颇丰。
长春园罹劫后,本景已片瓦无存,湖石、石刻多已失散。1994年局部清整狮子林遗址临水基址和河道,发掘恢复虹桥及水关、水门三座石拱,并复位保护乾隆御笔匾、诗刻石32件。道光御笔"烟岚"诗刻石,今存圆明园展览馆。

狮子林处有残桥两处:
1、虹桥建筑主体及水关两座


虹桥石券桥南侧桥拱上刻乾隆御书“虹桥”
虹桥南侧有诗刻4幅:
虹桥北侧有诗刻6幅:
虹桥北侧水关,该水关旁立乾隆御书“狮子林”石匾一块,
水关石拱内外两侧分别刻有乾隆诗刻石10幅。
水关旁的一座石碑刻有乾隆御笔诗:“墙界林园水作门,泛舟雅似武陵源。赢他祗有渊明记,不及迂翁画卷存。”
落款“壬辰暮春,御题”。
该水关石拱内外两侧分别刻有乾隆诗刻石10幅。
2、丛芳榭残桥
狮子林南部临湖有一处亭阁建筑叫丛芳榭,亭阁建筑在湖水中,连接湖岸的是一座二墩三孔石平桥。
思永斋
位于圆明园含经堂西面的小岛上,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思永斋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修建了静便趣、思永斋、鱼池、山色湖光共一楼等建筑。思永斋分三次修建,最早是乾隆十二年(1747),主体建筑基本建成。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回京后,仿杭州西湖南岸汪氏宅院在思永斋东院修建“小有天园”,小有天园内“叠石成峰,激水作瀑,泠泠琤琤”,是长春园五处仿建江南园林中最小最别致的一座。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将思永斋进行了改造添建,至此,思永斋达到鼎盛时期。面为方形建筑,而北面则为圆形建筑,整体布局十分有特点。




得全阁
得全阁,又名天心水面,位于思永斋西侧稍南之对岸。建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三座坐西朝东的临水楼阁组成,是一处小型风景园林群。三座建筑分别是北为“远风楼”,中为“得全阁”,南为“宝云楼”。清代“样式雷”图中仅有《长春园内围河道全园》显示该景各建筑物的平面轮廓。这组建筑物在道光后期就已不存在了。

翠鸟桥
位于中心湖西岸,桥连接湖岸与小岛,岛上原是思永园。翠鸟桥为一大二小三孔拱券梯形桥,高高的桥身,白石护栏,单侧台阶26级,翠鸟桥倒影水中,形态优美,桥南湖岸有水榭茶楼,水面散养鸳鸯、野鸭、白鹅等水禽,1998年复建。
十三方孔桥
位于长春园宫门区西北,中心湖东南,1997年复建,过桥就是全园最大的中心岛,岛上有含经堂、蕴真斋等建筑。
跟圆明园本园相比,长春园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景园,水面面积占到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二,水域的宽度大约都在一二百米之间,适足观赏远近周遭的景物。在整体布局上,长春园也更为合理,用来分割水面的洲、桥、岛、堤错落有致,安排停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