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均采用绿色琉璃瓦,以两重宫墙、两道御沟围护。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是我国祭祀斋戒建筑的代表作。

免费门票

斋宫示意图
斋宫外御河环绕四周,外御河上南、东、北三个方向设桥可进入斋宫。外宫墙四周有167间回廊环绕,是守卫宫墙的兵丁遮避风雨的地方。
外御河(从东南角看)
从南向北看
东门是正宫门,设三座单孔石拱桥。
外御河北门
外御河南门
内御河环绕斋宫南、东、北三面,三个方向设桥可进入斋宫。
从东南角看内御河及内围墙
内围墙南面
内御河东门设三座单孔石拱桥。
内御河南门

内御河北门
斋宫系前朝后寝两进的长方形院落。前殿无梁殿即斋宫正殿,绿琉璃瓦庑殿顶,殿内为砖券拱顶,殿前月台崇基石栏,三出陛,正阶13级,左右各15级。无梁殿是皇帝白天斋戒场所,殿内陈设朴素。
无梁殿
殿内正中上悬乾隆御笔“敬天”匾
正殿殿内的布置按乾隆时期的原貌陈列,屏风、宝座均为原物,这里是皇帝举行礼仪和接见群臣的地方。
在无梁殿中常设“大祀斋戒”的主题展,分为四个展室:斋宫建筑展、斋戒仪展、百官斋戒展、皇帝御斋宫展。
展室中陈列的神版龙亭,所谓神版就是神位牌。
天坛祭祀设皇天上帝神版、皇帝列祖列宗神版、诸神祇神版。这些神版平时就收藏起来,皇天上帝神版收藏于皇穹宇,清代皇帝列祖列宗神版供奉于太庙,神祇神版收藏于皇穹宇配殿。祭祀时再把这些神版请出来,神版移送皆用龙亭盛载,所以这些盛载神版的龙亭就称为“神版龙亭”。
按照清朝礼制的规定,皇帝去世后要配祀于圜丘,故每届皇帝去世都要添造龙亭。它们的制式相同,但体量、高度、脊兽等仍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别,这些不一致处反映了龙亭制作年代的不同。

第四展室介绍了明清时期共有22位皇帝(明代13位,清代9位)的生平及祭祀天坛的次数,陈设了他们的挂像。
无梁殿殿前的露台上,南北各有一座石亭。
南边的较小,叫“时辰亭”,是放时辰牌的地方。
祭祀时辰奏折放入亭中
北边的较高大,叫“斋戒铜人亭”,亭内正中设有高1.3米的小型须弥座。上设一尺五寸高的铜人像一尊。铜人双手恭奉简牌一枚,上刻“斋戒”二字,意思是要皇帝有所警惕,不忘用心斋戒。
斋戒铜人在清代有三种形式:一为唐朝名臣魏征像,一为明初乐官冷谦像,一为明代太监刚炳像。相传这三人在历史上都以刚直敢谏而著称。按规定,这里所设的铜人为冷谦像。

正面台阶中间为云纹浮雕丹陛
无梁殿两侧开有月亮门通往无梁殿后院,后院南北侧各有一排五间廊瓦房,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

斋宫内的南值守房

北值守房
在正殿后面,有座垂花门,穿过垂花门,就进入皇帝的寝宫。

寝殿是皇帝祀前斋戒时的居所。寝宫又称寝殿,殿前横额为“敬止”二字。寝殿有五间殿房,明间设宝座床、花台,用于起居、礼仪和接待大臣,北尽端一间为冬季卧房,龙床上挂黄缎帐,地下有火炕,室内有炭炉;南尽端一间是夏季卧房,龙床上设蓝纱帐。两个次间是御书房和起居室,乾隆皇帝曾在这里赋诗数十首,以抒祭天之情怀。
寝殿
“敬止”出自《诗经》,就是恭敬的意思,止是语助词,没有含义。
殿前有两个防火用的太平水缸,一般帝王宫殿的水缸都是铜胎鎏金,而这里为表示皇帝的恭谦用的是铁铸水缸,其下可生炭火以防冬夜缸内结冰。
寝殿两侧各有一个小门,门内就是阿哥房。
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在斋宫两重围墙之间的东北角建钟楼一座,内悬永乐年铸素面大钟一口,大典前,自皇帝出斋宫始,开始鸣钟,直到皇帝到达祭坛为止。
门票
在斋宫南门外有一片殿柱础,是从天坛外坛原牺牲所遗址处移放此处的。
位于天坛西外坛的神乐署,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始见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神乐观,观中殿宇众多,环境优美,开有茶肆、药铺,又称天坛道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乐观名为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为神乐署。
门票
神乐署建筑总平面呈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为两重殿宇的三进院落,神乐署大门朝东,前殿五开间,明称太和殿,清康熙年间改名为凝禧殿,用于排演祭祀大典;后殿七开间,原名玄武殿明末改称显佑殿,用于供奉玄武大帝以及诸乐神;殿后还有袍服库、典礼署、奉祀堂等建筑,东跨院由通赞房、恪恭堂、正伦堂、候公堂、穆佾所等建筑,西跨院有掌乐堂、协律堂、教师房、伶伦堂、昭佾所等建筑。
神乐署建筑总平面呈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为两重殿宇的三进院落,神乐署大门朝东,开在内坛墙上。
一进院落非常开阔,迎面是一座影壁。为筒瓦歇山顶红墙砖雕须弥座,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毁。后在原址按原式复建,大影壁前横贯有舆路,是昔日举行祭天大典时皇帝仪仗队行经之处,也重新清理出来,使之重见天日。
神乐署的正殿,原为明清两朝演习祭祀礼乐的殿宇,明称太和殿,康熙十二年(1673年)改名凝禧殿,用于排演祭祀大典,为绿琉璃瓦歇山顶单檐古建筑,坐西向东,六楹五开间,东西向设穿堂门,殿内面积达600平方米。现开辟为“中和韶乐”展演区,举办古代祭祀乐舞展演,同时作为中和韶乐乐器钟、磬的主要展馆。

凝禧殿
凝禧殿前立有明弘治年、清康熙年、清雍正年的神乐观、神乐署修缮碑。

殿前右侧石碑

殿前左侧石碑

殿内挂匾

中和韶乐演员在排练
后殿七开间,原名玄武殿明末改称显佑殿,用于供奉玄武大帝以及诸乐神,左右配殿各3间。殿前的殿阁式青砖素面燎炉也得到了修复,殿内陈设了伶伦、夔等中国古代音乐人物塑像,壁间绘以音乐人物故事壁画。

显佑殿

殿前燎炉

殿前右侧石碑

殿前左侧石碑




神乐署内原还设有奉祀堂、掌乐堂、协律堂、教师房、伶伦堂、穆佾所和收藏乐生冠服的库房23间,设施齐全,是一个培养宫廷乐舞生的学校。
目前神乐署作为古代音乐博物馆向公众开放,馆中陈列展示了神乐署历史、乐律、词曲、琴瑟、鼓和埙笙等乐器、中和韶乐、舞蹈服饰等,其中的展品均可以实际演奏,并且辟有盲文解说词。



侵华日军细菌部队遗址
在神乐署照壁北面布满爬山虎的墙上,镌刻着1997年5月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立的标志碑“侵华日军细菌部队遗址”。
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后,在天坛神乐署筹建其在华的第二个细菌战基地——“华北派遣军防疫给水部”,在“卫生防疫”的招牌掩护下进行细菌武器的研究试验和生产。1939年“华北派遣军防疫给水部”改名为“华北北支(甲)第1855部队”,该部队是日军在北平、南京、广州和新加坡组建的四支新的细菌部队之一。此后,731细菌部队的骨干都到了1855部队,731部队的部队长石井四郎也来到1855部队,担任技术指导。

在神乐署以北的内坛墙内西北处是1977年从中南海迁建的双环万寿亭景区。这些来自中南海的景物,一共有三座。双环万寿亭与方胜亭用游廊连接,游廊和亭子里的梁枋上,绘有山水、人物、花卉以及西湖风景。它们与附近的扇面亭遥相对望,相映成趣。
1、双环万寿亭
由一对重檐园亭套合而成,结构奇特严谨,造型端庄匀称,屋面覆孔雀蓝琉璃瓦,色彩明快,是古建佳作,为国内古建仅存一例。原建于中南海,传为清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祝贺五十大寿所建。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亭前台阶形若两个桃尖,取意“和合、吉祥、长寿”之意。
2、方胜亭
“胜”古意是妇女的一种首饰,“方胜”是连合两斜方以成形者。方胜亭是一座由两个正方形组成菱形的亭子。园林设计者们的用心由此可见一斑。配合双环万寿亭的中心寓意,以“方胜”亭为一点,烘托出“永结同心,永不分离”的美好寓意。
3、扇面亭
这座建筑原为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为其母祝寿而建在中南海内的景物,扇面亭灰色顶,苏式彩画,玲珑小巧,别具特色。
4、百花亭
百花亭原建于北京东城李鸿章家庙内,是慈禧皇太后御碑亭,一九七八年迁建于天坛百花园。亭子重檐六角,黄琉璃瓦顶,兰剪边,梁栋彩绘均为花草,故名百花亭。
天坛周围古树苍翠环绕,古柏、红墙、蓝瓦、汉白玉石基相互掩映,形成了独特的古树景观。天坛现存古树近4000株,这些古柏多植于明清两代,也有少数是元代种植的。
1、 九龙柏
树植于明代永乐十八年,至今已度过了580多个春秋。九龙柏树高达10米多,树干上纵向褶皱,将树身分为九股,旋转扭曲,犹如九条蟠龙缠绕嬉戏。
2、柏抱槐
为天坛的一株奇树,因柏树上长一槐树而得名,也是植于明永乐年间,是天坛的原始柏,树胸径如今已逾1.80米。
3、神乐槐
神乐署最后面的院子,显佑殿的西北角有一棵500年树龄的神乐槐。



4、迎客松
迎客松位于成贞门西南。
天坛公园,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