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的寺庙: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可以说,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国家级1981年文保牌
门票
雍和宫建筑群形成于清代。前后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历王府、行宫、庙宇三个时期。雍和宫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坊、昭泰门、雍和门、雍和宫、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楼等建筑,两侧还建有钟鼓楼、东西碑亭、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药师殿)、东西配殿、戒台楼、班禅楼、雅曼达嘎楼、照佛楼、延绥阁、永康阁、绥成楼以及东西顺山楼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严谨,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雍和宫建筑示意图
雍和宫坐北朝南,大门外建制为三牌坊一照壁。
高大的照壁
在其东、北、西三面各立一座宏伟的五彩牌楼。所有牌楼题额均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北牌坊接外八字照壁,前面有一对石狮。


从北牌楼进入后既是方砖幔成的甬道,称为辇道。

秋日的辇道

冬日的辇道
在将近辇道尽头的东侧红墙外,是清代寺内最大的佛仓。佛仓意为藏传佛教转世活佛的住所、行馆或府邸。在清代,蒙藏地区的大活佛来到北京,都有一处驻京的行馆。现佛仓不对外开放。
昭泰门后是雍和门,两门之间是一个大院,大院前端东西两侧是钟鼓楼。
钟楼
钟楼前的古钟
鼓楼
鼓楼前有一口巨大的铜锅,是昔日寺院熬腊八粥用的,十分引人注目。
钟鼓楼往北东西侧各有八角碑亭,内有乾隆御制碑文,陈述雍和宫宫改庙的历史渊源,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刻于左右石碑上。

东碑亭
西碑亭
大院东西两侧是厢房,厢房中部是阿斯门(王府的旁门)。

东阿斯门(从内部看)

西阿斯门(从外部,即雍和宫东街看)
雍和门
雍和门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天王殿。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竖匾。殿前左右有青铜狮子,耳朵是耷拉着的。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护法神将韦驮。
雍和门
雍和门外有铜狮一对
四体碑亭
穿过雍和门,看到正对着的一个高大香炉和四体文碑亭,碑亭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亭内矗立一座高六米的巨大石碑,碑文用的是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述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和乾隆皇帝对待藏传佛教的策略。汉文部分系乾隆御笔。
四体碑亭
雍和宫
雍和宫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成为“雍和宫”,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三尊高两米的铜佛,两侧汉白玉石座上排列蒙麻披金的十八罗汉。这三尊铜像为“竖三世”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东边上首是燃灯佛代表过去的佛,西边弥勒佛是代表未来的佛。
雍和宫
雍和宫前的青铜须弥山置于椭圆形汉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须弥山是梵文 Sumeru的音译,意译为「妙高」。它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据说是世界的中心。

雍和宫两侧立有经幡
挂经幡的嘛尼杆石座
雍和宫东侧的密宗殿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是寺院僧人学修密宗的场所。正中供宗喀巴大师像,南侧供喜饶僧格像,北侧供文殊菩萨像。




雍和宫西侧的讲经殿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是寺院僧人学修显宗的场所。正中供宗喀巴大师像,北侧供白伞盖佛母像,南侧供绿度母像。





永佑殿
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雍正死后曾将棺木停放于此,更名为神御殿。后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西墙供绿度母补绣像,绣像极为精细,传说是由乾隆的母亲孝圣皇太后钮祜禄氏亲手用几千块不同颜色的绸缎补绣而成。东墙供白度母唐卡。
永佑殿藻井
挂在墙壁上的唐卡
永佑殿东侧的药师殿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师寺院僧人学修藏医学的场所。正中供宗喀巴大师像,南侧供药师佛像,北侧供无量寿佛像,中央供药师佛立体坛城模型。

药师殿




药师佛立体坛城模型
永佑殿西侧的时轮殿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是寺院僧人学修天文和历法的场所。正中供宗喀巴大师像,北侧供凯珠像,南侧供贾曹杰像。殿内中央供时轮金刚立体坛城模型。

时轮殿




时轮金刚立体坛城模型
法轮殿
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没有月台。殿顶上建有五座天窗式的暗楼,五座暗楼上有五座铜质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大的铜制佛像,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
法轮殿
法轮殿顶部正中天窗式暗楼
铜质鎏金宝塔1
法轮殿顶部侧向天窗式暗楼开窗
四周设铜质鎏金宝塔
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层峦叠嶂,阁塔错落,雕技精湛。五百个用金、银、铜、铁、锡铸制的罗汉置身其间。


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班禅楼、戒台楼
法轮殿左右两侧为班禅楼和戒台楼。戒台楼是乾隆皇帝迎接六世班禅进京为自己受戒、祝寿而修建的。楼内保存着当时的戒台。
戒台楼
法轮殿东侧的班禅楼是乾隆皇帝迎接西藏六世班禅进京为其受戒、祝寿后休息的地方。现为雍和宫收藏展。
班禅楼

班禅楼内展品
法轮殿的东配殿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殿内供密宗造像。正中供大威德金刚像。

东配殿


法轮殿的西配殿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正中供伽牟尼像,两侧供八大菩萨像。

西配殿


万福阁
出法轮殿,眼前便是高二十五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其两侧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具有以高阁为主体的辽金时代建筑风格。两座阁前还有两座配楼,分别是东侧的昭佛楼和西侧的雅曼达嘎楼。
万福阁
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这是由七世达赖喇嘛进贡的礼品。这尊巨佛是用一棵白檀树的主干雕成的,高二十六米,地上十八米(地下埋有八米),直径八米,全重约一百吨,是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一七五〇年乾隆帝将治藏大权交与七世达赖喇嘛,达赖为报答「浩荡皇恩」,用大量珠宝从尼泊尔换来这棵巨大的白檀树。由西藏经四川,历时三年之久运至雍和宫。之後,先搭盖一座「芦殿」雕刻大佛,然后再建万福阁。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这尊举世罕见的巨大佛像,不仅是雍和宫内最大的佛像。
1990年8月还被收进《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万佛阁后身是观音洞,观音洞中间供观世音菩萨像,两侧供南海龙王、善财童子、龙女。
永康阁、延绥阁
与万福阁两侧飞廊相连的东侧是永康阁,西侧是延绥阁。这两个楼阁都不开放。
万福阁东侧飞廊与永康阁相连
永康阁

据说永康阁内有一个可旋转的木制八角密檐式塔形佛龛,又称“转轮藏”。
万福阁西侧飞廊与延绥阁相连
延绥阁
从西墙外看延绥阁上部

延绥阁内有木制可转动开合的莲花,莲花开时中间可现佛像,称为“开莲现佛”。
万福阁东侧的昭佛楼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乾隆皇帝生母钮钴禄氏礼佛之所。正中供释迦牟尼着水纹衣站像,其弟子阿南、迦叶侍立两侧。佛龛为金丝楠木雕制,刻有九十九条金龙。

昭佛楼

万福阁西侧的雅曼达嘎楼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正中供威德金刚像,北侧供关圣帝和关平、周仓像,南侧供降阎魔护法像。

雅曼达嘎楼

绥成楼
万福阁后身连城一排的建筑,中间是绥成楼,两侧分别是东顺山楼、西顺山楼,这是雍和宫最后的一座建筑。绥成楼二层硬山顶。中间供奉白伞盖佛母像,西侧供白度母像,东侧供绿度母像。

从左至右依次是西顺山楼、绥成楼、东顺山楼
绥成楼
绥成殿东边的东顺山楼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原供奉格丹派祖师像,后将其请入绥成殿,本殿现为经版整理处。

绥成殿西边的西顺山楼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原供奉古印度高僧像,后将其请入绥成殿,本殿现为寺院僧舍。

正月初一日,标志着新的一年开始。凌晨两点,僧人们就起来到殿上,诵《大威德金刚经》、《吉祥天母回供经》直到天明。初一晨,僧人们又伴着浑厚、深沉的钟声,穿过一道道院落至法轮殿,诵《永保护法》等经文,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一年风调雨顺。此日到雍和宫礼佛的人特别多,信众们虔诚礼佛、燃香、转经。从他们静静的祈愿中和幸福的笑脸上,可以看出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与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