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北京的城墙与城堡(昌平区)

标签:
巩华城军都故城虎峪城东燕州城白羊城 |
北京的城墙与城堡(昌平区)
居庸关城
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
居庸关景区导游图
南关城
北关城
云台
叠翠书院
丰裕仓
户曹行署
粮仓
永丰仓
居庸关城内及附近共有七座寺庙:
关王庙
表忠祠
关帝庙
真武庙
吕祖庙
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后又被毁坏。至1997年再次复建。
巩华城
巩华城是行宫禁地、驻军要地和粮仓重地,1537年落成之初由勋臣镇守,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改为副总兵,以后又改为守备,巩华城的营兵满额时为3000人。经过历代的不断变化与扩充,巩华城最终发展成为了一座集谒陵、驻防、漕运、经贸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京畿重镇。1628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巩华城成为农民起义军的临时指挥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巩华城被洗劫一空。到1932年,巩华城行宫被民国政府拆除变卖。1939年夏,洪水又将巩华城大部分城墙冲毁。
巩华城呈方形布局,每边长约一公里,总共占地一百公顷。城墙高近十米,共设垛口3602个,外敷青砖,内筑夯土,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城墙南北东西四段均开设城门,门前设有吊桥。四门中南曰:扶京门;北曰:展思门;东曰:镇辽门;西曰:威漠门。四座城门之名分别代表着“拱护神京”、“展陵怀思”、“镇闼东辽”、“威镇大漠”四种不同含义。扶京门正门之上嵌有汉白玉匾额,上书“巩华城”三字,据史料记载,巩华城的这5块匾额,都是用汉白玉制成,均为明朝嘉靖年间的权臣严嵩手书。
北京市文保牌
长峪城位于昌平区西部。东西南三面临山,南邻雕窝沟。因在长峪峡谷而得名。明代成村。地处长峪峡谷,称长峪口,明正德年间筑关城,称长峪城。明万历年间基璺增筑新城,后发展成村,村以城名。该城北依长城,南望镇边城,东邻臼羊城,战略位置十分险要,是明代京师北京防御的重要隘口。长峪城旧城与新城均有城墙,券门。旧城内有佛殿及娘娘庙,庙内有钟、鼓楼。新城内有关帝庙、菩萨庙各一座。现大部保存完好。
南口城是居庸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北口相对,起到巩固居庸关的作用。其位置选择在关沟两侧山脊逐渐消失的地段设城,盘查过往行人,阻止冲关之势。南口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前人有“北方有事,南口必先受兵”的精辟论断。南口城为不规则的长圆形,东西宽300米,南北长500米,跨东西两山,南北各开一个城门,整个城除南北城门和楼台用砖外,其它墙体均为虎皮墙,明、清两代又曾不断地加固、完善。南口城历经多次修缮,也多次被毁,大部分城墙已不存在。
白羊城是防御关隘之一,于明代中叶建城,也称白羊口。与长峪城、镇边城、居庸关等构成京师北部长城以内的整体防线。据《隆庆昌平州志》载:“白羊口在州治正西四十里,城乃正统年建……旧有巡检司,今废。实为昌平道之信地。”城跨南北两山,有东西城门楼两座。元景太年间建新城一座。现存白羊城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白羊城属白羊沟自然风景区,它的景观除白羊城外,还有烽火台和清庆僖王墓。但经五百余年的风化和人为破坏,大部分已变为遗址。
东燕州城
东燕州城在昌平区上苑乡西新城村北。该古城建于唐开元25年(737),为契丹族的封地,后被战火所毁。古城为正方形,边长500米,城墙夯土筑成,高2.5米,厚5米,设四门。北城墙已毁,现存东、西、南三面墙址遗迹。燕州城南有双泉寺,山门保存完好,后为三开间大殿,墙上绘有武士壁画,殿后为5米高的大土台,台上生长着两颗古柏,传说为辽国萧太后的梳妆台。古城周围为大片桃园,风光优美。
区文保牌
上关城
上关城在南口镇四桥子村,位于京藏高速辅路西侧,南至居庸关4公里,北至水关长城6里,称为居庸上关城,又称上关门。上关城前身为居庸关旧址,由于地势险陡,没有发展余地,不适合驻扎大军,于是在上关城南8里处,修建了新的居庸关城。上关城就成为居庸关四道防线中的地二道防线。修建京张铁路和公路时,该城二门及东城墙被拆掉。1989年将村民迁走。如今只剩下上关城遗址。
虎峪城
虎峪城建于战国中期,为屯兵守卫而建。城为夯土所筑,坐北朝南,北倚大虎山。现存东墙残垣一段。
军都故城
军都故城址俗称"土城",位于昌平县城西南8.5公里的土城村。建于战国末期,是军都县的治所,属上谷郡。军都县是昌平地方建县制以来最早的名称。城为长方形,南北o.75公里,东西o.5公里。县名源于军都山、军都径(关沟)。燕建军都是为了屯兵。再者,太行山共有八条沟通东西山间的通道,称"太行八径",最后一径是在军都山下,因之以径取名,县的名称也就以山、径为名了。北魏时将昌平县治所搬入军都城,又新建万年县,军都县被分为二。自此以后不再见军都之名称。唐德宗时,土城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