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在《新湟中》的日子曾经的劳累和收获 |
分类: 文学作品 |
三、曾经的劳累和收获
在做好编辑工作之余,我和老陈还是把采访基层一线报道做为重点的工作来跑,因为我俩都是干新闻出身的,深知好新闻都是下到基层跑出来的道理,我们约定尽量通过加班来多做一些编辑工作,尽量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采访、撰写一些稿件,所以每月我们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开车出去采访。
采访的日子大多是早出晚归,不管白天跑了多少路,晚上还得赶稿子,有时候还要做补充采访,因为编稿工作量大,所需时间多,这样一来我们预留的采访时间就特别紧张。 09年8月27日,上新庄镇加牙村一名藏族小孩不慎落入水渠,村民王守兰和杨国雄等人舍身相救的事迹发生后,当时我正在编辑文字稿件,而老陈也正在着手编排彩页工作,新闻事件就是记者出发的命令,老陈放下手头的工作立即出发,白天到现场采访当事人,晚上加班赶稿子,与《西海都市报》合作的稿子9月2日见报,本刊当即编排,在全省范围内引起很大的反响,省委书记强卫还特此为这篇报道作了批示。
2010年腊月,我到多巴镇采访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一连几天冒着严寒在跑了黑嘴、小寨、尚什家等很多村,找干部、群众采访,写出通讯《春讯:来自小镇多巴》,在《青海日报》周未版头条位置刊发,多巴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的好做法也在全省范围内引起反响,《新湟中》杂志社编辑记者的宣传能力也在县内得到了认可。
《新湟中》每月的编缉、排版时间十分紧张,每月20日起,我着手稿件的统筹、编辑工作时,老陈埋头做彩页的编排设计工作,十天后就要进印刷厂排印。当时,《新湟中》杂志还在互助县印刷厂进行排版、印刷和装订等工序,白天我俩在印刷厂排版,晚上在旅馆校对样稿。我习惯晚睡,老陈则习惯早起,前半夜由我校对,一般是凌晨2点多我校对完一遍后睡觉,老陈则凌晨4点起床校对,大约到早上9点结束,两人再到印刷厂排版车间去做修改,很多时候都是在傍晚时分从互助往湟中赶路,晚上10点左右回到家后不管有多么彼劳,晚上还得进行最终的一遍校对。
只有3个人办一份月刊是相当累的。在杂志社的几年里,承担着副主编职责的我几乎没有周未,每月有10天时间得加班到夜晚12点左右,有10天须加班到凌晨2、3点钟,这样才能保证刊物按时发行。几年来,我是在极度彼惫状态下超负荷工作着,我慢慢患上了神经衰弱、颈椎病等职业病,我的同伴老陈也是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着,他的高血压病症也日渐严重,每月编稿、排版的十多天时间里,我俩都是靠药物来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