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鸣惊人----古玉之明代玉蝉

(2013-09-23 17:19:16)
标签:

古玉

一鸣惊人

玉蝉

和田白玉

收藏

        一鸣惊人----古玉之明代玉蝉

 

    每当盛夏炎暑,蝉便展开它那美妙的歌喉,不用任何中、西乐器伴奏,不知疲倦地为人们高唱一曲又一曲轻快的蝉歌,那抑扬顿挫的蝉鸣声,不仅大自然增添了浓厚的意,还往往会使人追忆起儿时的情景。难怪乎人们称它为“昆虫音乐家”、“大自然的歌手”。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虞世南
      古往今来,蝉的形象总是与高洁的君子形象联系起来,古人多以蝉来隐喻自己崇高、远大的志向。而玉有五德,是君子形象的代表。因此,玉蝉能把古人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和作为君子必须佩戴的美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实现自己的精神诉求。因此,古人注重玉蝉,生以为佩,死以为含。

 早在新石器时代,玉蝉便已出现,至商代大量琢制。玉蝉一般可分为三种:一、冠蝉,用于帽饰,无穿眼;二、佩蝉,顶端有对穿眼;三、含蝉,在死者口中压舌,刀法简单,没有穿眼。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身上则表示高洁。 据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或“富贵缠(蝉)身”,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

历史特点

 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大量出现。商周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纹饰简单。

 汉代玉蝉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玉蝉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其后未见流行,直至汉代才发展成为普遍的习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蝉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俗称汉八刀”。汉代玉蝉造型规整,变化较少。

 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

 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宋代玉蝉在造型上参考以前朝代,纹饰和细部的刻画保留着宋代的风格。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

 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这时期的玉蝉已完全具备了写实的意义,数量较多且仿古盛行,多用粉皮青玉。明代玉蝉的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注重美化,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明早期双翼较靠近,双翅分的越开年代越晚;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阴线刻得很密。在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     

 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清代玉蝉刻划特别精致,眼睛细长,翅有脉纹,足爪屈曲,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清朝乾隆时玉蝉制作用料特别严格,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蝉身有回纹、勾云纹装饰。清晚期玉蝉线条常有崩断现象,刀法软弱无力,阴刻线细而深,常用岫岩玉烧成红色或黑色仿古蝉。

 

以下照片为笔者收藏的明早期双面雕玉蝉佩饰 (俗称勒子)http://s12/mw690/bcf9041btx6CSxhvjbt8b&690

http://s14/mw690/bcf9041btx6CSxijkdL8d&690

http://s3/mw690/bcf9041btx6CSxj4Sj0e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