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晩上,清华同窗在清华科技园全聚德小聚叙旧,我和王宗刚聊起了塔院发小正在探秘父辈的足迹,因为在我印象中王宗刚的父亲应该是来九所比较早的老大学生,看过一些已公开的核武知识分子的资料,但不知道有没有讲过他父亲的的故事,就问他:“你父亲叫什么名字?”、“你知道你父亲是干什么的吗?”,王宗刚的回答与塔院发小们就此问题的回答大致一样:“我父亲从来不在家里谈他的工作”。对此我很好奇,通过他所讲的大概工作单位,我迅速在我的记录中查到了他父亲原来是九院17室主任。
为了找到他父亲的工作足迹,一夜兴奋,今天一大早赶紧翻阅可查到的资料,不查不知道,一查眼前一亮,原来他父亲就像塔院发小的父辈一样,家人一直把父亲当作很平凡的工作者,而他父亲却是一生奉献给核武事业,对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查到对他父亲的描述文字记载:“639氢弹研制:九院67年2月底基本完成理论设计工作,5月做了最后一次小变动。九院设计部17室王庆埏领导进行639氢弹结构设计。221基地充分利用已有设备和某些成品,6月5日正式试验氢弹加工完毕……”。
我瞬间突发奇想,王宗刚所选“结构专业”是不是当初受他父亲的影响,但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不可能吧,虽然所从事的都叫“结构设计”,但他父亲从事工作可是国之重器“氢弹结构设计”,而我们所学专业只是百姓住有所居的“房屋结构设计”。再一次想象着:如果把科学家于敏比喻氢弹理论研究“之父”,那么像王宗刚的老父亲可否比喻氢弹结构成型“之母”呢。在此,为曾经在塔院生活的一代隐名埋姓平凡而普通的核武人却是实际工作称得上国之重器的功臣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