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青春偶像剧真是害人不浅:小小的年纪,开着大奔宝马,见面就李总张董的;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旁边还站着一位漂亮的女秘书,张口就是几个亿的生意。这种垃圾文化毒害了一代年轻人,培养了一代啃老族。这种浮躁的社会风气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些股民,总想着一种捷径,总想骑上10年大牛股。而且眼高手低,每天做着大头梦,却不肯在细节上花费一些功夫,认为简单的复制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
10年以来,三安光电涨了60倍,华夏幸福涨了30倍,平潭发展涨了24倍。“好股随便买的”论调又开始抬头了,又有人开始出来秀“穿越”、秀成长了。比如赛亚资本董事长罗伟冬日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挖掘十倍股要看远一点,一看就是三年以后、五年以后甚至是十年以后的实体市场情况。只有看到未来是怎样的,才能挖掘到十倍股。”
有些年轻的股民受到巴菲特和芒格的影响,追求至纯至真的“价值”投资,买到一支股票就决心持有10年甚至终生。面对飘忽不定的未来世界和残酷的股市,他们根本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很多“价值”投资者都发出这样的感慨:投资最难的就是坚守。但这要看你坚守的是什么?如果你坚守的是防御型投资,那么时间长了,防范风险的意识会融入到你的骨髓里,会形成一种习惯,伴随你投资的一生。就像一位建筑工人走向工地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带上安全帽。
如果你坚守的是一支股票,这就对你的投资心态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国外的投资大师来看,可能只有费雪、巴菲特和芒格能够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长期坚守一支或几支股票。在国内,除了董宝珍先生,能够坚守一支股票的机构投资者寥寥无几。大多数基金倒是打着巴菲特的旗号干着忽悠散户接盘的勾当。朗玛信息、全通教育、暴风科技、乐视网,与那些国内的著名基金脱不了干系。
有些私募大神声称价值投资是挣企业成长的钱,对于挣市场的钱不屑一顾。但是,股民糖糖的观点我还是深以为然的:“巴菲特从1970年至2000年30年间,平均年复利24.58%,增长了908倍,而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从750点升至11750点,增长不到16倍。那么巴菲特的钱从哪里赚来?必然是从同时参与市场的其他人身上赚来。如果巴菲特在1970年的时候投资了1000万美元,那么到2000年,扣除道指自然增长的部分,必然要消灭近900位1000万美元的投资者,这个市场的总帐才能轧得平。”
挣企业的钱和挣市场的钱,真的需要泾渭分明吗?巴菲特真的只挣企业成长的钱而不挣市场的钱吗?果真如此的话,我们何必去谈论市场先生和逆向投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