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到了黄建平先生的一篇文章,提到了巴菲特对于格雷厄姆的扬弃。其中关于巴菲特所抛弃的一段总结引起了我的兴趣。巴菲特所抛弃的三部分是:1、55股票债券配置;2、用简单指标购买看似便宜的普通公司;3、只依据财报看资产价值而不看未来价值。
我认为,巴菲特抛弃这些方法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巴菲特是横跨股票投资和实业投资的大神,他可以和八仙一样腾云驾雾、漂洋过海。但是我们普通投资者只能驾着一页扁舟横渡激流险滩。如果我们散户也跟着巴菲特走,那就是把自己置于了十分危险的境地。
格雷厄姆的投资体系有三道防鲨网。第一道是精心挑选低估值的股票或证券;第二道是足够多的分散在多个行业的投资组合;第三就是股票债券比例(对于A股市场的股民来说,我们可以改版为股票现金比例)。
格雷厄姆之所以设定一个股票债券比例,是从“制度”上保证投资者免受市场情绪的不利影响。比如在牛市的时候过于乐观而增加投入,在熊市时过于悲观而割肉离场。从“制度”上保证财富的安全和心态的稳定,是格雷厄姆投资体系的特色,与A股市场畅谈信仰、玄学的清流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散户是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没有受过严格的金融学教育和训练,没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商业洞察力。如果不用一组简单的指标来购买便宜或看似便宜的股票。那他就是像刺猬一样把自己的肚皮暴露给了对方。“格氏四项原则”和“格七条”是安全边际理念的具体化、制度化,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低估值和分散化,是业余投资者最强大的保护伞和护身符。那些在牛市中抛弃了格雷厄姆投资理念的人,必将会在接下来的熊市中遭受惨痛的损失。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美国如此,中国也如此,散户如此,机构亦如此。
我对资产价值的认识不是很深,这方面大家可以去看看养股先生和小六忠诚先生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但是对于所谓的未来价值,我是感触颇深的。尤其是2015年市场鼓吹的新兴产业的美好前景,对于广大股民财富的摧毁,仍然历历在目。上世纪80年代曾兴起一股全民经商热,一个人拎个皮包就可以开一家公司,所以称其为“皮包公司”。想想看,A股市场上那些打着高科技旗号的公司与当年的“皮包”公司何其相似啊!以10倍、20倍的溢价购买一家企业的净资产,还自认为是购买了企业的未来价值,还以为这就是价值投资,这又是何等的悲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