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永远缅怀恩师费孝通先生
色
1992年5月我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已改为文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现已改为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同年9月有幸得到很好的机会进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在费孝通先生的指导下从事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并提交了题为《游牧社会的变迁》的研究报告。经修改后书名改为《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1998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时先生特意为拙著题写了书名。
1994年7月我顺利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科研任务,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按期出站后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工作,同年9月被晋升为副研究员。后来我才得知1978年费先生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为民族所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关于这一段历史,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潘乃谷教授在《社会学家茶座》2006年第2期上发表的“费孝通先生的第三次学术生命”一文中回忆道:“ 1978年年底,我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北京探亲,到中央民族学院去看望费孝通先生。此时父亲(潘光旦)已去世11年了,这是自‘文革’劫难后,我第一次见到费先生。我们都没有谈及十几年的遭遇,费先生直截了当地问我:‘你能不能回来整理潘先生的遗稿。’不久后,我被借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在费先生指导下开始查找整理父亲的遗稿。此工作开始不久,1979年,中央决定重建社会学学科,我就随同费先生调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参加了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
作为一代宗师,费先生教书育人,桃李芬芳。费老非常重视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培养,前后培养了徐平(回族,现为中央党校教授)、包智明(蒙古族,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等少数民族博士,本人(蒙古族,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也有幸师从费先生成为他晚年指导的为数不多的博士后之一。费先生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厚爱,是基于他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的高度重视,基于他对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深情关怀。
2005年5月24日我和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接到张荣华老师的紧急电话后一起赶到北京医院首长病房,遗憾的是费老躺在病床上已经神志不清了。我感觉到再也没有机会听到费老的谆谆教诲了。当晚,费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费先生卓越的学术贡献,崇高的人格魅力,笔耕不辍的学术精神为后学树立了为人和治学的榜样,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
在费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费先生的缅怀、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