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鹏鸣诗生活
鹏鸣诗生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53,597
  • 关注人气:4,3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封关于诗歌阅读的信

(2021-11-03 08:20:55)
标签:

一封关于诗歌阅读的信

京夫

鹏鸣先生

诗歌阅读

分类: 欣赏

一封关于诗歌阅读的信




 

     一封关于诗歌阅读的信

     京 夫(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党组成员)

 


       鹏鸣先生你好:

       近日可忙吧?好久没有通信了还挺想念的。西安一别半年有余,自从读了你的诗,引起了我很多联想。实在的说,于诗,我是门外汉。学写作之初,我也尝试过写诗,但很快就作罢了。后来也零碎地写过,全系应酬,浅尝倾止,从来未当一回事去写。诗易上手,顺口溜可以,真正写好了,不容易啊。初学写作者,都摸过这劳什子,有的知难而退;硬坚持下来,也多以大路货色收场。在今天诗坛更不景气的形势下,以诗成名就更难。我佩服你从一个农村的穷苦青年,为了冲出闭锁和生活与命运的重围,把生命交付于诗,几十年,走过漫漫的艰辛之路,始终没有放弃,一往直前,坚持下来,而且写出了数以万计的诗篇,把自己早先软弱的歌喉经过不辍的吟唱,使其变成了坚韧执着的歌者。我也是农村出身的人,我来自大山深处,我一生的努力和跋涉都是在冲出大山的重围,我能体会你跋涉的艰辛,甚至从你的历程中看到某种激励。充满幻想的人生,应当说是诗意与追求的人生。有追求,仍然有磨难,有的人把前行中的一行行泪水,酿成了悲戚的苦酒,你却把跋涉中的一行行泪水,化成了一行行诗。一行行沉重的诗。
       中国是有着深厚诗的传统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到汉府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下来,一路辉煌.诗歌也如满天繁星,照耀着我们民族,使他的精神世界熠熠生辉,璀灿夺目。诗是我们的民族文明的薪火,前行的旗帜,文明的标识,也是民族的魂魄。无诗的民族如同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民族,那是悲哀的民族,无诗的地域或土地,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毛和蛮荒。为什么我们把屈原称为屈子,让其享受端五节的祭祀,与道家始祖老子,儒家始祖孔子同位,因为他是诗祖。为什么让李白、杜甫、唐皇而入仙境圣界,也证明中华民族对诗的尊崇。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诗是文化之源,更是文学之源,文化和文学的特性品格,到任何时候都是她的重要品格。甚至是一切艺术的品格之一。
       你的祖一辈、父一辈,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老实的乡下人,是迈动双脚和四条腿的牲灵一起艰难跋涉的赶生灵人,是用老镢和犁杖刨食的苦力,在他们的生活经验里有劳作的技艺,在他们的口头上有劳动的号子和用以抵挡疲累的呼喊也有向后代言传美德和分清善恶的传统、寓言与诌,还有口传的民歌酸曲儿。他们最大混迹到民间艺人,他们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诗人。因此对于你对于我,成为诗人,成为作家,于家族于狭隘地域来说,都有创始意义。父辈没有给你铺设任何的路子,创造任何可以依托的基础,一切全靠你自己。这便是你、是我,与城里人,与知识家庭的继承者的区别。这里的艰辛冷暖只有你我知道。从这一点来讲,我佩服你的执著。一个从焦河湖岸边土坎下土炕上落生的土孩子,一个在焦河湖的泥潭里玩水长大的泥孩子,是时代给了他一种不安分,一种原始的躁动,一种挣脱固有的传统的动力,走出来了,要向田野周边迥然不同的地域发出他的声音,这于你来说,无异于一种脱生,一次文明洗礼。
       你虽然挣脱了大山的羁绊和黄土的厚重与粘滞,你虽然用蹩脚的普通话与外界对话,却用规范的文字抒写心中的歌,但你的精神家园仍在焦河湖畔,仍在情人岛上,在白水县那个沟坎上,在古老的黄土地上。因此,你的诗仍带着那里的泥土味,带着焦河湖的气息,甚至带着仓颉的悲呛和古老。我没有看完你全部的诗,但从我读过的一部分诗章里,我强烈感受到了,你对故土的眷恋,故乡是诗人永不枯竭的诗源,故乡有游子永远唱不完的恋歌。不管这儿子是血气方刚的少壮,还是鬓毛裹枯的老人。我没统计你给你的白水故乡,给你的焦河湖,给你的家乡写过多少首诗。你在关于故乡的诗里,有着很深的情怀,于是你有爱恋,有怨艾,有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有过唱盛、唱荣、也有过唱衷、唱辱。故乡既是你心中永远的爱,也是你心中永远的痛,你没有一味的歌颂故乡的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你在唱她的古朴、厚重,你也犯愁他的闭锁,她生态的脆羽,人心的不古、观念的陈旧与保守。爱之深,责之切。诗人都是敏感型的人,故乡的一草一木,既关情,又牵心。问我为什么常常流泪,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最深。艾情的诗,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对于用诗歌唱故乡的人,更为亲切、别有撞击叩心头。
       你的诗有很多是写给母亲的,能否认为你所指的母亲既是生身之母,亦是土地,故乡呢?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因其无私,才不求回报,没有功利。你讴歌的母亲。是在讴歌朴实的劳动者、无私奉献者,可以看作是他们的画像,而生你养你的土地,给你字样的黄土高坡,给你奶汁的焦河湖,它们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母亲。它给了你力量、智慧、文明,给了你吃苦劳动、永不言败的追求精神,意示于毅力。这种哺育,更其博大深沉。一个热爱土地的诗人,才可以称为地域才能成为土地的儿子,成为土地的歌者.土地才会为你自豪与骄傲。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这样的文字,对于我来说,城市是生活和工作的驿站,而故乡,才是永远的精神家园。我不知你是否认同,你从白水而西安,从西安而北京,你走过中国很多城市,甚至风景名胜,甚至到过港澳乃至国外,但你细细想,那里最让你魂牵梦绕,那里最让你牵肠挂肚,那儿最能找到你的灵感,启如你的诗性张扬,那里最让你成为永远不裹的话题,恐怕还是你的白水,你的焦河湖,你的情人岛。白水只是偌大中国小小的一隅。焦河湖就更其不起眼,但却能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因为那是你的快乐老家,忧伤老家。千里之行的起步之地,唱出第一首歌的最初舞台,第一个萌生理想之地,第一个初恋的情人。这许多个第一,便给了你一种人生肤色,标识、人生基调人生密码。你歌她、写她、爱她、敬她、怨她是你的天职和义务。
       父母也是你永唱不败的歌、看得出,你的父母也如许多穷苦人家的父母那样,一生劳碌,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甚少文化,对外界知之甚少,但他们对土地是执着的爱着的,他们勤劳、善良。他们虽没有文化,但他们从戏文里,从民产间说书、民谣、民歌、谚语、传说里懂得并强化了善良的品格,并把他们耳得之以为声、为歌,为学问的道,传给我们,成为我们的精神滋养和财富,并让我们特别是你,口出之为歌,为诗。她们对儿女之爱是无私的,这无私因了他们巨大而不计回报的付出。他们甚至不愿到你所在的生活优越的大城市,在享受现代文明,而现在还宁愿在简陋的土房子里,用自己不辍的劳作生活。这就是父母一代。你用饱含爱的诗回哺他们,像用物质回哺他们一样,这既幸福安慰了他们,也慰切了你自己。用诗歌来表彰养育之恩的缅怀诗,寄情诗,祝寿诗,从古到今,很多很多,也出现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和绝唱,而你却来得朴素,朴素得一如你的故乡黄土高原,而这朴素正吻合了你歌颂爱恋的父母。
       爱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诗人的爱不仅仅是性爱,爱祖国、爱故乡、爱人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扶老爱幼。当然性爱情爱也包括其中。我只想谈谈你情人的那些诗。情人大约不会是一大把吧!那样的泛情,很难钟情于一个人,也就不成其为情人了。能否把这几百首的情人,看作是写给一位女子的情诗呢?要是这样,这位女子怕是要遭诸多你的崇拜者嫉妒了。她——你的情人——也许是你的孩子他妈——她获得了你上千句诗的赞美,情牵梦绕,她一定是位纯情美丽的女子,一定有水一样的柔情,也在远方,时刻等待着你系了红线的美仑美奥的诗笺。在窗下等待着美丽的小鸟飞来,或是倾听窗前花下的歌唱。你的诗里没有苦恋的缠绵徘侧,欲死还活,情断意绝,更多的或者说主调都是美好,两心相许,心的彼此呼唤,情的互动。有点传统,但又不似传统,有点现代,但又不似现代,有点寂寞,但又未陷人孤独。我想,你大约从她或她们那儿受惠,她们也可能没有为你秉烛夜读,红袖缘香,但在一些重要时刻,有情于你,有助于你,甚至是有恩于你,你才总想到她或她们,总难以忘情,于是才一诗一字总关情,对她或她们有唱不完的情,诉不尽的意。于是他们成了你挥之不去情感世界的组成部分。并时时激起你的一腔情怀。这种诗你肯定会继续写下去,那些女子们还会继续崇拜你,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也会有新的崇拜者加入。他们不仅情有独钟地读诵你的诗作,而且还会簇拥你,给你以脉脉温情,甚至在你情感受挫或是生活和创作遇到低潮时,为你慷慨解囊,为你提供生活索材,为你送来支持,当然也愿意倾听你继续歌唱。这样,不管是顺境、逆境,不管花落花开、不管是虫鸣凄雨、寒霜雪风,你都会迎来又是一年春草绿,继续向缪斯女神膜拜顶礼,去唱你心中的歌,你的情诗也许面对的是一种虚拟,也许是对柏拉图式的爱的咏叹。

       但我以为,情诗有一个很难把握的度,如果让情感泛滥了,会矫情;如果老是重复老歌,也会让自己和读者都为其所累。你应当有所突围和创新,一是对情感的突围、二是诗的突围,语言的突围,别陷入情诗的围城里,淹没了情感,淹没了诗,也让读者呛了水。

       你的诗题材是很广泛的,有许多是感怀诗,有政治抒情诗,涉及到对待群众,对待不正之风,对待不良风气,甚至哀叹故乡之保守落后,哀其不争。对土地你在充满爱恋的同时,也对生态之失衡,人心之不古,焦河湖之枯竭,而焦虑,甚至忧心如焚。诗人不都是唱赞美诗,如同教堂里的唱诗班,充当礼赞的角色,诗人应当有比平民更多的忧患意识,应当为不尽如人意的现实而忧,为先天下之忧,为丑陋的人而忧,为山川河流甚至空气、沙尘暴、自然灾害,为花鸟虫鱼,为野生动物,为江河湖泊的失衡而忧。只有忧其可优,忧其患,才可能使你的诗句带着沉重的思想,才能让人感奋,去为未来而呼、为美好而呼,唤起人们精神上麻木和沉睡了的东西,复兴民族精神。
       我以为,在这方面,你是勇敢的,但你的诗似乎还缺乏铿锵的节奏与震撼之力。这方面是否是你应当努力的呢?
       诗言志,言情,言魂。你的诗,言人生之抱负之志,欲于一番事业,冲出黄土地阻隔,向往进入广阔的世界。你写你的跋涉与实践了你的理想与憧憬,你也言文学之志,实现人生价值。从这个意义上,你把个人的志向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结合了起来,这样自我抱负的根茎才会稳固、目标才会明确,道路才会宽广。
       言情诗于你来说是主攻,或曰主打,你的情诗选里有许多非常优美的好诗,这些非常好的诗是在找到了自己情感抒发的角度和句子,但我以为情是心灵的范畴,它隐密,复杂,变幻。时代变了,情感的表现形式有其不变的东西,但也有其变化的表现形式.古典的情爱表达方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步一徘徊”那种形式美,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情感的含蓄是一种诗意、情感的直白也是一种诗意,捕捉当代各种人各文化层次的人的心灵与情感奥妙,似乎也是摆在你面前的课题,情感一味的花草风月、别然离绪和复古,未必就是今人的情感组曲。你前面还有许多探索的领域。诗言魂是我强加的概念。诗应当是有作者的魂魄在诗行中流动,如同情感流动一样,并且主导诗的风骨。从诗人的诗里,最能见出诗人的灵魂。诗人应当是正直的,诗人应像信奉宗教般的信奉善良、灵魂里有一种大的人文关爱,有巨大的悲悯意识。你的出身和奋斗,应当对这一切具有亲和力.把这种亲和力表现在诗的写作中,让诗不是只为长短句,而是从血液中流出,从灵魂中唱出来。她自然就有了自己的风骨。这点上似乎诗圣杜甫、白居易,都为诗界树立了高标。艾青也可以成为作人的楷模。当代诗人中,昌耀也是位很不错的诗人,他们的情感世界、灵魂世界,都令人由衷地敬仰。
       你的诗,也甚为注意表现形式,我注意到,你有意识的学习十四行诗的表现格式。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表现模式。比如向前行进中,突然向后走回来,走回来的路和走出的路正好相等,回到原点上。我把这种进退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人,捧着一颗珠子,照着自己前进,前进,但到终点,照亮自己的珠子从自己的手里丢失了,前路莽莽,于是他便往回走,寻觅那灵魂一般的丢失,后退,寻觅,寻觅后退,于是找到了,但却回到了起点。生活常常是这样,需要不断的走回来,但走回来不是一种重复,而是一种反证,等找到了那照彻前路的珠子,于是才发现,它更加璀灿明亮、需要倍加珍惜,于是又前行,才会走得更加稳健踏实。诗也许是这样,诗行在向前、思想和情感在同步行进,到达终点时,需要回望加深,诗行又向后行进,但思想和情感没有后退,而是加深了。这是我瞎想。我不是诗人,我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去瞎猜瞎想。这是一种实验,也收到了妙效。但我在读到许多这样的诗后,我就觉得这其实是一种模式了,再读得更多,便为它所累,最后我便不读自知了。艺术形式要不断创新、才可能使他延续生命。你以为如何呢?近几年我比较注意你的诗作。因为议论而注意。当我读了你的诗以后,窃以为书中佳作好诗比比皆是,随便拉出一首都可称为经典。特别是你关于故乡,关于母亲的诗,包括大量的情诗。你的诗作数量是令人吃惊的,质量也使当代诗人望尘莫及的。

       尽管如此,但不是绝对尽善尽美无可批评。因此,对你的议论我觉得不能绝对化。我以为肯定你赞扬你以至于认为你的诗全是经典,甚至给你以桂冠诗人的未必就完全正确。对你提出客观、中肯建议的也并非全错?善意的批评其实也是一种高度认可与赞扬。所以《红楼梦》、李白、杜甫、白居易就成了经典。经典的认可是种历史的认可。因为历史是残酷无情的、残酷无情倒是淘汰出了精品,也就是经典,你还年轻,应当深挖洞,广积粮,把诗的根基弄扎实了,至于称不称桂冠,能不能成为经典,历史会出来选择并且给你冠名的。并不是中国当代诗坛某个"权贵"说了算的。
       我衷心地期待你的新作像江河一样不断的问世……

       2003.2.18.陕西省作协。


       该文选自2006.06.香港<<文学家>>杂志。



一封关于诗歌阅读的信


 


一封关于诗歌阅读的信

 


       京 夫:著名作家。(1942~2008)陕西商州人。1960年毕业于商州师范学校。历任商州市中小学教师、文艺创作室主任,陕西省作协党组成员及第三、四届常务理事,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新女》等,短篇小说集《深深的脚印》,中短篇小说集《京夫小说精选》,散文集《海贝》,中篇小说《白喜事》等。《手杖》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娘》获1981年当代文学奖,《在治安办公室里》获金盾文学奖等。与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的作品引发了“陕军东征”现象,震动了中国文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上帝的悲哀
后一篇:我在飞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