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是“雙鉤廓填”嗎?

标签:
單勾臨寫書法鑒定功甫帖林牧之雙憷 |
《冯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是“雙鉤廓填”嗎?
http://s4/mw690/003dM80bgy6I6LFOfyr33&690“雙鉤廓填”例一:台北故宮藏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帖》
http://s12/mw690/003dM80bgy6I6M5kN2Xab&690《何如帖》“審”字局部,雙鉤落笔处形成燕尾交叉線。
http://s4/mw690/003dM80bgy6I6M95MNd93&690《何如帖》“遲”字局部鉤填處顯飛白亂絲
http://s1/mw690/003dM80bgy6I6Mln4w8f0&690《奉橘帖》“霜”字局部見雙鉤落筆交叉燕尾線
http://s8/mw690/003dM80bgy6I6MuLmv5c7&690
王羲之《远宦帖》,台北故宮藏
http://s12/mw690/003dM80bgy6I6MSkrqz1b&690《远宦帖》“多”字局部,見筆端鉤填飛白亂絲及輪廓線。
http://s8/mw690/003dM80bgy6I6MYJ6NV07&690《远宦帖》“問”字局部,見筆端鉤填飛白亂絲
http://s2/mw690/003dM80bgy6I6N1vXfH31&690《远宦帖》“懸”字局部,見筆端鉤填飛白亂絲
http://s5/mw690/003dM80bgy6I6N4DZg844&690《远宦帖》“疾”字局部,見長撇中鉤填飛白亂絲
http://s14/mw690/003dM80bgy6I6NfCTLL8d&690
http://s5/mw690/003dM80bgy6I6NbWREwe4&690“知”字橫筆明顯上方有輪廓線,輪廓線墨色較濃,而且與實際起筆產生交叉,露出“燕尾”。
在《馮承素摹蘭亭序》中,大致會有以下幾種情形出現:
一,
比較明顯看出輪廓線的字有很多,比如下面的“盡”、“哉”、“嗟”、“禊”、“當”、“仰”、“茂”字。
http://s3/mw690/003dM80bgy6I6Nima1I62&690
http://s3/mw690/003dM80bgy6I6Nk0NvI12&690
http://s5/mw690/003dM80bgy6I6Nm1oskf4&690
http://s13/mw690/003dM80bgy6I6Nniyssac&690
http://s5/mw690/003dM80bgy6I6NofGOU64&690
http://s6/mw690/003dM80bgy6I6NproKFc5&690
http://s4/mw690/003dM80bgy6I6NstNez83&690
如“死”、“歲”、“觴”、“同”等字。都是用兩筆來寫一筆。
http://s3/mw690/003dM80bgy6I6NwFctA72&690
三,發現起筆位置錯誤,重新起筆。
如“有”、“可”字。
http://s10/mw690/003dM80bgy6I6NzvFqNb9&690
http://s1/mw690/003dM80bgy6I6NC3QQ010&690
四,用不止一筆來畫出枯筆分叉處。
如“左”、“為”字。
http://s14/mw690/003dM80bgy6I6NEp6Q5cd&690
http://s8/mw690/003dM80bgy6I6NGzwVh47&690
http://s13/mw690/003dM80bgy6I6NJG2Ly6c&690
而且在大部份筆劃看到的是自然書寫的墨色,濃淡自然,筆劃交叉處墨色重疊自然,特別是起筆處往往偏離輪廓線,而且偏離的很厲害,顯出書寫者自己的書寫個性,起筆動作偏大。此帖顯出“寫”的成份很大。
因此我在這裡提出了另一種摹本製作方式:“單勾臨寫”。
這種摹本製作方式是這樣的,1,將薄紙蒙在母本上,對著光源,將筆劃的單邊輪廓用細筆摹下,甚至只摹下部份線條,或者線條的起止處、轉折處,這樣的作用是,使接下來的臨寫不至於偏差太大,以免使文字排布脫離了整篇的正確位置。2,用徒手臨摹的方式,尽可能地照著輪廓線重疊的位置臨寫。個別筆劃缺墨或者線條偏瘦的地方,用補筆補救。這種摹本的製作者需要有很高的書法功力。
現在可以解答林牧之所說提出的問題:問題一:“雙鉤廓填就一定沒有墨色變化嗎?”問題二:“雙鉤廓填是否一定能夠看到輪廓線?”。我的答案是:
答案一,雙鉤廓填一定沒有自然的墨色變化。
答案二,雙鉤廓填一定能夠看到輪廓線。
因為冯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不是用“雙鉤廓填”法製作的摹本,而是一種單勾再臨寫的、補筆製作的摹本,暫且稱為“單勾臨寫”。這種摹本的特點是:既有雙鉤本的部份輪廓線特徵,又具有寫本的特徵,墨色自然變化,飛白處沒有亂絲。
雖然傅申先生也將流於美國的王羲之《行穰帖》歸於“雙鉤廓填”,此帖不僅有墨色的濃淡變化,也可以在放大鏡下發現輪廓線的痕跡。因此也很有可能,《行穰帖》的製作方式與冯承素摹本蘭亭一樣,也屬於“單勾臨寫”的摹本。
本文提出又一種“單勾臨寫”的摹本製作方式,,將傅申先生總結摹本的製作方式增加了一種。以《冯承素摹蘭亭序》為例,意在抛磚引玉,若有不妥,則請教于大方。也在此感謝林牧之的文章,雖然我不同意他的結論,但他的這篇文章,畢竟引出了一個更有意思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