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泠名家陈明德,川派篆刻第一人

(2012-08-03 10:58:21)
标签:

杂谈

西泠名家陈明德,川派篆刻第一人

文/ 张心蕾     图/ 阿杰

 http://s10/middle/ab99fd3cxfbf408257d29&690

百年传承,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西泠印社,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大的学术团体,在书法篆刻领域,都以加入西泠印社为最高荣誉。致力研究篆刻艺术三十余年的陈明德是四川第一位西泠印社社员,其入古出新、高古典雅的篆刻风格得到了书法篆刻界行家的高度肯定,被誉为川派篆刻第一人。

http://s16/middle/ab99fd3cxc653520c154f&690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谈陈明德不能无酒。

陈明德将酒喝到一种境界,一种至高至极的境界。那非是梁山好汉痛饮酣醉所能相比的,也不是敞着胸膛呼朋引伴所能类同的——豪气虽然有了,却是俗境。酒最能引发这种豪情,三五良朋小酌,百十大汉共饮,一杯浊酒下肚,千般意气陡生。陈明德嗜酒,或者可以说陈明德不是嗜酒而是追求酒后的那种“境”,酒是古风,是古典的,是中国的,沉积的是悠悠千年古国浓浓的文化底蕴,挥发的是沉沉岁月历久弥香的古味。但是意境,还有意境。“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狂饮高歌、醉意最易催生豪情,于酒气纵横间运刀如舞,纵横捭阖间气象尽显,所谓笔走龙蛇不外如此。“放荡齐赵间,裘马迫轻狂”,酒让人产生幻觉,醉让人热血沸腾,隐隐烛光间是捕捉不尽的灵动意境;刀是豪放,是吟声冲霄汉的大豪放,朦胧和清晰,幻象和真实,豪气与柔情,统统在酒后窥见。何等意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陈明德的学印之路,是一段艰辛磨炼的成长过程:既无家学渊源,亦无名师指授,靠的只有对篆刻的一腔热情。他的童年还处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然而贫乏的只有物质,充实的方面却更多。从识字开始,陈明德就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繁体字,那纵横撇捺,点线笔锋,在陈明德的眼里如同生命般充满灵气与变化,那样起伏间就是不同的字与含义,笔画起落间仿若跳动的音符。只是,成大器者其跋涉之路总是比常人更多艰辛。年幼的陈明德对繁体字的热爱遭到了当时班主任的强烈反对,认为他是卖弄学问、故弄玄虚,并将这八个字作为对陈明德的评语写在了评语簿上。有的时候,批评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致人沉沦也可以使人发奋。年幼的陈明德身体里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更有一个自由奔放的灵魂,他将这八个字当作激励他发奋的动力,自此挑灯夜读苦练书法成为陈明德课余最爱的事。伏身斗室“与纸砚共冬夏”,用“笔墨写春秋”,用白纸黑字书写着自己的人生蓝图,此时此刻他不择笔墨,不择纸砚。正如有人所说,陈明德在篆刻家之前,他首先是一个书法家。

篆刻(制印)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门类,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一项需要用文化来支撑的艺术。同许多同龄人一样,陈明德并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篆刻教育,只是因为对篆刻的喜爱,总是想方设法寻来印石和相关书籍资料,在工余时间“磨刀霍霍”刻印不断,如饥似渴地吸收书本知识,舍弃了休息,舍弃了娱乐,着迷在书中和制印的探索中,享受着“敲金戛玉”的乐趣。如果说真正接受系统的学习,那么只有32年前在成都市西城区文化馆篆刻班接受的为期一个月的系统学习能算得上。那还是他的启 蒙老师羊角先生的推荐,他才获得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而这一个月的学习,陈明德始知秦汉印学习的重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对篆刻的意义,始知篆刻这门艺术真正的内涵。也正是这一个月的学习,让陈明德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游丕承先生。

游丕承先生融篆隶金石文字于一炉而自成一家,作品点画凝重,结字奇古,神气十足。先生治印以石就刀,冲切并用,以稳准狠而取胜,其作品雄浑古朴,生动自然;书法用笔沉着淋漓,立意幽深高古,飘洒空灵,深得文人山水画之妙而自出机杼。游丕承创立了四川第一个印学团体“开明印社”,并培养了一大批当今活跃于印坛的篆刻人才,且多有跻身于西泠印社、中国书协、四川书协等各级书画组织者。游丕承先生在那个年代是巴蜀大地最有影响力的篆刻大师,想拜其为师的人可以说是数之不尽。然而游丕承挑选弟子极为严格与独辟蹊径:不看基本功,不看成绩,不看理论知识是否丰富,但看其人品、人性与人格。“先生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毕生难忘,当时西城区文化馆推荐我参加一个比赛,偶然机会先生看见了我的作品,见了我本人,当即收我为徒。当时感觉特别受宠若惊,要知道想拜在先生门下的人大多比我更有名气。”陈明德回忆说。游丕承先生教学有个特点,少讲理论,他喜欢自己刻,亲身示范让弟子在旁边看,很多人不理解,但是陈明德懂。“先生不是不讲理论,而是喜欢在平时聊天中讲,这样讲其实更容易让人记忆深刻。”游丕承先生对陈明德可以说是特别钟爱,这缘于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爱酒。游丕承爱酒,陈明德也爱酒,半醉半醒间运刀如舞;醉眼朦胧间金石为开。“游丕承先生与其说教我篆刻技术,不如说是让我懂得了真正的篆刻艺术。不拘泥、不约束,于方寸间展气象万千,于毫厘间表豪情万丈。这是笔画的艺术,是金石的艺术。先生教我的是技艺之外的东西。”正是这样一段经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老师,陈明德的艺术之魂得到了自由的滋养,形成了其奔放、豪迈、大气、洒脱的风格。

 

http://s1/middle/ab99fd3cxc6536308af30&690

川派篆刻第一人

陈明德是真正靠润笔生活的艺术家,每天写字篆刻不辍、研习不断。陈明德的书房有两面墙高的书柜,里面满满的都是关于书法关于篆刻的书,陈明德不刻印的时候,这些书就是他最大的爱好。在陈明德的书房,随处可见其书法作品。从书法到篆刻,陈明德选择了一条一开始并不熟悉并且相对而言更为狭窄的发展道路。据了解,包括各地方协会在内的中国书法家协会有百万大军,而已有108年历史的西泠印社目前只有300多人,成立不久的中国篆刻院院士只有20多人。对此,陈明德有不同的见解。“确实,不论是从理论学术角度,还是从市场活跃度,以及被社会公认的程度来说,篆刻都滞后于书画艺术。然而,正是因为如此,让我明白篆刻来源于书法但是又高于书法。篆刻既是文字又是雕塑,还有布局和章法,技法技艺、书法绘画能力缺一不可。章法布局又是设计的过程,造型能力则来自绘画能力,但它又是文字造型能力,篆刻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以刀代笔,又刻又画又写字,可以说这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选择篆刻,可以说是选择了更高的追求。”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习秦汉古玺及明清流派印以来,陈明德创作的作品基本以汉印及流派印为主调。自己在创作中有意融入了吴昌硕印风中的文字粘边、借边以及残破刀笔;借鉴黄牧甫印字的方圆结合,结构变化的巧妙;还有来楚生朱文的向线落刀,单双结合,正刀入法,以及出神入化的“做印法”。从前人的创作经验中悟得一条崭新的篆刻之路,并将之与时代结合,开创了一种属于陈明德的独特的篆刻风格。作为四川加入西泠印社的第一人,陈明德的地位不可置疑,他开启了四川篆刻艺术振兴之路,为四川篆刻艺术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说到这些,陈明德不无骄傲。

作为川派篆刻加入西泠的第一人,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荣耀一生的骄傲。西泠印社是印人心中的圣地,能加入西泠印社是一个篆刻家永恒的愿望和梦想。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作为一个民间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成立之始就具有独特的号召力,其原因是社员多为名家,且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就连日本的篆刻家也慕名前来入社,这是历史所形成的全国性和国际性。1986年,陈明德获得西泠印社首届篆刻评展大奖,到2003年正式申请加入西泠印社,陈明德走过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道路。“西泠印社选拔不看名气、不看资历,单看作品,用实力说话,而且由全国最为顶尖的艺术大师做评判。每个大师都有自己的爱好,这就是难的地方,因为根本无从捉摸。”陈明德说。在递交申请后的一年,陈明德没有收到任何通知,当时知道陈明德申请加入西泠印社的同行说:“你加入不了的。”这句话让陈明德痛哭失声,这个一生追求篆刻最高境界、自由恣意、豪情万丈的大男人在得到这样的评语后几近崩溃。然而,在历时一年后,陈明德已经不再奢求的时候,却无意间在学校收发室看见了一封来自杭州的信,一封来自杭州西泠印社的通知。原来,2003年恰逢非典肆虐,西泠印社的正常录取流程是由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同投票决定,然而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商议、评定,靠的只有书信,这其中要经过讨论、多次投票才能最后决定,这样往返间,耽误了许多时间,所以陈明德得到录取通知时,已比正常情况下收到通知的时间晚了足足一年。川派篆刻素来用刀讲究、配篆严谨、印风平实,刀法讲究“稳、准”,“不激不厉”,内容以印章为主,十分注重篆刻作品的实用性,而陈明德在承继川派优秀的刀法技巧外,以书法养篆刻,将书法的律动感、狷狂意注入篆刻中,在继承中创新,有破有守、大刀阔斧的风格获得了艺术家的好评,成为第一个加入西泠印社的川籍篆刻家,被誉为川派篆刻豪放派代表人物,也成为川派篆刻第一人。“这样一个过程是漫长而充满心理磨炼的,但是结果却是让人欣喜的。”陈明德说。当得知被录取时,陈明德拉着儿子,高兴得又蹦又跳,并作出一个“伟大的决定”,他对儿子说:“儿子,今天你想吃什么随便吃,想玩什么随便玩。”这个洒脱如孩童,纯真如孩童的大男人,以这样的方式尽情表达着心里的快乐。

 http://s11/middle/ab99fd3cxc6536b32a7ea&690

一字万金,印里功夫印外意

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说“古玺印文字奇特,结构精妙”、“一印虽微,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古往今来,在篆刻一道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可以说少之又少,时至今日,整个四川得到西泠印社认可的仅仅三人而已。陈明德作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开始入展全国书法篆刻大展并获奖,到后来获西泠印社首届、第三届篆刻评展优秀作品奖、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并入展西泠印社第二、四届篆刻评展、西泠印社第三届国际篆刻书法大展,其成就在今天整个四川来讲可以说是第一人,到今天,获奖对于陈明德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奖项只是证明自己的一种展示,我享受的是参加比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也能得到来自全国各地大师们的指导。我得到的更多的是奖项以外的东西。”真正的金石篆刻家必先遗忘自身,而后才能把灵魂再生的使命纳入胸怀,张开对整个天宇万物的关怀,浸润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海洋中。陈明德就是以这样的胸怀和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现在。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开明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等等职务头衔,不过都是激励陈明德与篆刻一道更加精进的基石。

从一方印20元,到一方印6万元,中间差距何止是几万块?古人说一字千金,陈明德现在可谓一字万金。陈明德的印,贵重的是“印外功夫”。陈明德的篆刻用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合一的美,将抽象与方寸间的变化完美结合,其价值何止万金,那是积淀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

生命可以逝亡,但理想不会消散,这就是年轻的诗情,每个人都有过这样一段年少轻狂的岁月。庄子说“御风而行的人生”,本身就是闲淡和随意,能被风带着自由写意地在空中飘舞,无欲无求,只是随意。三十多年的篆刻精研,经历过许多沧桑和轰轰烈烈后,陈明德已经进入了从容淡定的新境界。

陈明德:幸福是艺术和生活的完美结合



http://s13/middle/ab99fd3cxc653805a4cbc&690

http://s4/middle/ab99fd3cxc653b2867373&690

文/ 张心蕾     图/ 阿杰

《骄子》:您的篆刻形式感很强,不管文字印、肖形印还是边款。有时太平整的印作还会故意敲一敲,蹭一蹭,力求“自然来雕琢”的残破古朴之意,有种顺势而为、不拘一格的感觉。

陈明德:刻印至今,我一直崇尚“顺其自然”,不强求其个性和面目的过早定型。这样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和接纳的面就更为广泛、更加自由,也更有乐趣。一直以来我也是这样坚持在广泛中吸吮,在自由中成长,在乐趣中探索,好不快哉!日积月蓄,自然天成,这同样也是我的追求和渴望,更是我在追求艺术创作目标时对过程的细细享受。

 

《骄子》:您刻印的速度非常快,书法亦善写快节奏的大草,然而刻印前却常陷入长时间的深思,这是否取决于您的性格?

陈明德:一般来说,我花在设计印稿的时间较长,而凑刀时较快。当然,快刀之后也少不了反复细心的拾掇和收拾。我的生活作息,也是想睡就睡,想起就起;生活习惯的无心散淡,故也造就了我想刻就刻的作风。常常是不想刻时几天也不会摸刀,但对印稿的设计或动笔或动脑,可说一天也不会停歇,一但感觉良好即刻动刀,一蹴而就,哪怕酒酣半醺,哪怕夜阑人静。

下刀前长时间的思考是因为我觉得每一方印都是有生命、有内涵的,如何表现、如何创造、如何赋予它更多的东西,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其实刻印和舞台表演都是一样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刻印时运刀如飞,但是思考时必须冷静沉着。

 

骄子》:作为川派篆刻第一人,您一直致力于将古法篆刻与现代文化理念相结合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将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篆刻中。

陈明德:最近一段时间,我在对古玺印风的创作中,在不失篆刻艺术特有的法度上,更加注重其书写性——即文字书法的韵味。刻印不是刻碑,在注入书法韵味的同时,还得使印文“印化”到位,以符合篆刻创作自身的规律,以期达到更加完美。

就如同细腻的刀法更能刻画豪放的气质一般,传统的文化更能展现篆刻的艺术感,更能赋予篆刻新内涵。“放”与“守”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的法度,才能真正创新。

 

《骄子》:您觉得幸福应该是什么样?

陈明德:做的事是一直追求并且喜欢的,这喜欢的事又能改变生活。对我来说把艺术和生活完美结合就是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