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理论杂谈 |
论温度对引力的影响
摘要:1、本文指出李华旺和冯劲松的随温度变化的万有引力实验说明了引力与背景辐射有关,而温度影响了背景辐射和自身的辐射。2、本文指出刘武青的物体所受重力与自身温度有关的实验也说明了引力与自身的辐射有关。
关键词:华旺
引言:
《格物》杂志2012年第4期增刊的《大统一理论》【4】介绍了李华旺所做的用卡文迪许扭秤仪测高于或低于环境温度的两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实验。这一期也同时介绍了冯劲松的实验【5】;所不同的是冯劲松改变的是环境温度。其共同特点是引力变化与自身及环境的温度有关。笔者认为这两个实验揭示了引力的成因。
实验介绍
一、李华旺的实验
李华旺用卡文迪许扭秤仪测两个铅球的万有引力,他把两个铅球加热后放到仪器上,发现引力变大,且大铅球温度越高引力越大;他把两铅球放到冰箱中冷冻,使其温度低于环境后放到仪器上,发现引力变成了排斥力,大铅球温度越低排斥力越大。
二、冯劲松的实验
在密封的具有可调温度的实验室内,将卡文迪许扭秤仪置于透明的真空罐内,通过调节室温观察真空罐内两铅球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现象。当真空罐外的室内空气逐步降低时,真空罐内的温度尚无变化,真空罐内的两铅球已开始吸引了。当真空罐外的室内空气逐步升高时,真空罐内的温度尚无变化,真空罐内的两铅球已开始排斥了。
实验分析
李华旺做实验时改变的是铅球的温度,而冯劲松改变的是环境的温度。两实验方法虽有区别,但结论是相同的:两铅球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两铅球表现为吸引;两铅球的温度低于环境温度,两铅球表现为排斥。除了这两个实验以外,还要考虑刘武青的实验【6】:物体温度升高,所受重力减小。
这几个实验都证明了温度对引力是有影响的。如果相信力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媒介的,那么我们可以断定是温度影响了环境的辐射及物体自己的辐射,从而影响了引力。分析这几个实验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四种辐射:实验物体的辐射、实验室环境的辐射、地球环境的辐射、宇宙环境的辐射;同时还要考虑物体阻挡射线的能力。
对于刘武青的实验后三种辐射都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物体自己的辐射和物体阻挡射线的能力。当温度升高时,增大的辐射导致物体与地球之间的排斥力增加,从而使测得重力减小。
用物质结构的层次性对李华旺和冯劲松实验的解释
要想知道物体温度与引力的关系,就必须知道物体温度是怎么回事。传统认为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表现;温度的高低表明了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高低。温度升高仅仅意味着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增强吗?由物体吸收热辐射可导致温度升高可知,如果热辐射的粒子(光子)具有质量,那么物体的温度升高就意味着物体的质量增加——核外运动物质的增加。因此物体温度的升高会造成两个后果:阻挡下一层次的射线(以太射线)的能力增强和热辐射的能力增强。也因此在研究温度对两铅球之间力的作用时至少要考虑两个层次的辐射:热辐射和下一层次的辐射——以太射线。还要考虑两铅球对这两种辐射阻挡作用随温度的变化。
在考虑物质结构的层次性后,再解释铅球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两铅球表现为排斥力增强就简单多了。在空间内只有一个低温铅球时,这个铅球各个方向受到的辐射是一样的;当其一侧又有另一个低温铅球时与环境辐射相对比,有铅球的这一侧所受的辐射是增强的(另一低温铅球阻挡的辐射减小且又叠加了自己原子核的以太辐射;即虽然热辐射是减小的,但下一层次的以太辐射却是增强的)。同样另一低温铅球也是这样,因此两铅球表现为排斥增强。
综述
李华旺和冯劲松的实验不仅证明了万有引力与温度有关,还证明了引力起源于背景射线的作用,更证明了力的作用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辐射决定了引力的层次性)。
作者建议
如果有条件做一下接近绝对零度时两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实验,会更有利于研究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