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个月以前,我在王一梅老师的博客上看到了关于这本微童话集的相关介绍,按捺不住想往和渴求,就留言索要。王老师很爽快,提示我用E妹儿发个地址。此后就开始了漫长地等待。
“两眼望穿,望不到快递大哥身影;双腿发麻,找不见包裹上我的名头!”我几乎天天跑管理处,天天蹲在一堆快递中翻找。
冰波老师在微博中提示我“要反复提醒,你不提醒,自己吃亏!王一梅很忙的!估计是忙忘了!”
于是乎,博客留言,继续留言,再留言,反复留言。微博@她,评论她。为了索要到这本微童话集,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并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今天早晨起床,眼皮乱跳,掐指一算,哎呀!难道王一梅老师的微童话到了?9点15分36妙,快递大哥那魁梧伟岸的身影出现在我的门口——王一梅微童话集《住在树上的猫》终于到了。
快乐进行时
——读王一梅微童话集《住在树上的猫》
文/刘海龙
微童话是最近一年左右在微博中兴起的。有一批颇有名望的作家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微童话,也有一批优秀的儿童作家正在进行微童话创作。每天在微博上诞生的微童话,蔚为可观。
有的人曾说:140个字能写出什么东西呢?那也算童话?不过是“小儿科”而已,能有几斤几两?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童话和长篇,短篇一样,同样具有童话的特质。
我觉得微童话限于篇幅,不能进行铺展,延伸,不能有太多的渲染,烘托,这或许是一种缺憾,但是这正是一种优势。无需太多过度的桥段,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如古人作诗,“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140个字能做到言简意赅,并不算难事,难在如何写出趣味性,文学性。因此微童话是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的。我虽然喜欢读书,但还不敢妄言有甚文字功底。对微童话,目前依然是学习摸索阶段。
前几日我反复读冰波老师的微童话,也欣赏了很多网友的微童话作品。一直有个很简单的问题困扰我——微童话如何确定自己的风格。
翻开王一梅老师的微童话集,我一边读,一边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
虽然每个作家的作品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面貌。同一个作家,也可以写出风格迥异的作品。写但我们似乎更愿意干这样一件事——为作家贴不同的标签:幽默,深刻,唯美,快乐,温暖……
王一梅老师的微童话的确让我们感受更多的是生活的快乐。
《鼹鼠的一天》让我们感到鼹鼠的无可奈何、忐忑不安和开心快乐。
《青蛙的生活》让我们感到青蛙在流浪中的满足,幸福与快乐。
《起床了》让我们感受到乌鸦和小猪之间的亲密无间。
《住在树上的猫》也同样让我们在感叹神奇以外,获得更多的还是快乐。
相比这些微童话,我更喜欢《遇见羊》《蜘蛛的角落》这一类童话。《遇见羊》让我想起了《小王子》这本书,引发我的联想更多。
王一梅老师的作品我读过一些。我特别喜欢长篇《鼹鼠的月亮河》和系列童话《糊涂村的糊涂猪》。这两本书在儿童阅读推广中,反复被我推荐。而我非常喜欢《鼹鼠的月亮河》这本书,它所传达的东西更丰富一些,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而在《糊涂村的糊涂猪》中,让我们感受更多的则是快乐和开心。
王一梅老师的作品并不是简单地呈现给我们一个故事。她的长篇是这样,短片是这样,微童话也是这样的。
生活中的快乐,往往会蕴育在文字中,文字中的快乐会成长在我们心中,我们心中的快乐,慢慢会传递出去,快乐将变得更多。
谢谢王一梅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