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求知不倦
求知不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4,328
  • 关注人气:2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棠春睡——纵贯《红楼梦》的大布局

(2017-06-22 06:46:05)
标签:

春睡

海棠睡美人

春困

醉杨妃

海棠再放

分类: 红楼原型

 海棠春睡——纵贯《红楼梦》的大布局

  

 

有关“海棠春睡”的话题,我们在过往的文章里已经进行了多次阐述,今天之所以还要旧话重提,是因为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海棠春睡”在《红楼梦》中的地位重新定位,要把“海棠春睡”提高到《红楼梦》中的大布局这个高度来,要与《红楼梦十二曲》放在同等的高度来。唯有这样,才能深化《红楼梦》就是洪昇的梨园梦这一主题。本文将分六个部分来从头到尾梳理《红楼梦》中的海棠春睡线索。这里笔者要特意强调一点的是笔者这六个部分都是有《红楼梦》文本的强有支持以及《长生殿》文本的明确比照,绝不像时下那种捕风捉影式的索隐或探佚,更不会凭一个字就引出长篇大论,讲事实摆道理,这才是文学解析的正道。

一、“海棠春睡”的大幕在可卿卧室拉开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从《红楼梦》中知道“海棠春睡”四个字是在秦可卿的卧室。《红楼梦》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贾宝玉来到侄媳秦氏的卧房,感到异常的兴奋。是什么吸引了宝玉的注意力呢:

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这些令人眩目的摆设中,重中之重无疑是最先映入宝玉眼帘的那幅配有宋学士秦太虚对联的《海棠春睡图》了。尽管没有证据证明唐伯虎画过《海棠春睡图》,但人们还是根据宋代洪迈的名著《冷斋夜话》的一段记载,对“海棠春睡”之典有一个初步的定位: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百度百科)

根据这段记载,海棠春睡之典也就与中国四大美人之一,唐代贵妃杨玉环紧紧联系在一起了。那么对待这一展示绝代美女娇态的典故出现在《红楼梦》中,我们可爱的红学家是怎样对待的呢?除了以杨妃之淫影射秦可卿的乱伦的无稽之谈外,就是一些东扯西拉。象样的文学分析基本见不到,更不用说把它上升到“大布局”的高度了。

但是,秦可卿卧室陈设,尤其是这幅《海棠春睡图》在《红楼梦》第五回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段,是解析《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这是不论哪个红学门派都一致认同的观点。那么,贾宝玉是在哪里入梦的呢?是在贾宝玉喜欢的秦可卿卧室。这是宝玉通过和挂有《燃藜图》的那个古板房间比较后所选定的房间。宝玉进了这间房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幅《海棠春睡图》,也可以说,宝玉是看着《海棠春睡图》进入梦乡的。这幅《海棠春睡图》有如此的份量,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忽视它,更不要说去曲解它了。“海棠春睡”的大幕已经从可卿卧室拉开。一部“海棠春睡”的香艳剧就此向我们展开。

二、秦观对联是《春睡》一出戏的延伸

这里所说的《春睡》,就是《长生殿》的第四出《春睡》,说秦观对联是《春睡》的延伸,就必须先搞清《春睡》一出在“海棠春睡”之典的传承过程中是个什么位置。在说明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必须再一次审视一下“海棠春睡”之典的含义。

“海棠春睡”之典源于《冷斋夜话》似乎已成一大红学定式,但这一定式却有着诸多的不尽善的地方。首先,从宋代洪迈,到清代《红楼梦》诞生,这中间经历了几百年,《冷斋夜话》中这段关于杨贵妃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无数次地加以渲染,却从没有人管这个典故叫“海棠春睡”。以“海棠春睡”命名此典,是红学研究所派生的出一个独特现象。红学研究能够把此典定位成“海棠春睡”。无非是因为唐明皇那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话里包含了“海棠”,包含了“睡”。在没有更理想的文学比照,把此典定为“海棠春睡”的出处也无可厚非。不过,这样的定位也是有其硬伤的。从字面上讲“春睡”应该讲的是睡觉的事。而《冷斋夜话》的这个故事中,杨贵妃虽说是没睡醒,但已经起床了,虽然还得被人扶着,但毕竟还是站着,不但离开了睡觉的床,而已已经从卧室来到了沉香亭。所以说,这时候的杨妃并没有在睡觉,充其量是似醒未醒。说是睡觉后更准确一点。那么真正的春睡是什么样子呢?放眼中国文坛,有关“春睡”的作品并不在少数。南宋著名女词人朱淑真就有《春睡》:“午窗春睡中,堆枕起来时。瘦怯罗衣褪,慵妆鬓影垂。旧愁消不尽,新恨忽相随。有蝶传魂梦,无鸿寄别离。”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否是杨玉环我们不得而知,但诗却是以“午窗春睡中”来描述春日睡午觉的情形,完全切合《春睡》的标题。宋代以后,同样有关于“春睡”的作品流传,其中有代表性有两篇。

其一: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书画家杨维桢的《题杨妃春睡图》:沉香亭前燕来后,三郎鼓中放花柳。西宫困人春最先,华清溶溶暖如酒。雪肢欲透红蔷薇,锦裆卸尽流苏帏。小莲侍拥扶不起,翠被卷作梨云飞。蟠龙髻重未胜绾,燕钗半落犀梳偃。晚漏壶中水声远,帘外日斜花影转。琵琶未受宣唤促,睡重黎腰春正熟。不知小衤朋思塞酥,梦中化作衔花鹿。

其二:明末著名诗人,书画家徐渭的《杨妃春睡图》:守宫夜落胭脂臂,玉阶草色蜻蜒醉。花气随风出御墙,无人知道杨妃睡。皂纱帐底绛罗委,一团红玉沉秋水。画里犹能动世人,何怪当年走天子。欲呼与语不得起,走向屏西打鹦鹉。为问华清日影斜,梦里曾飞何处雨。

这应该是两首题画诗,都是由当时著名的诗人兼画家所作。由此推断,历史上是存在着一幅“春睡图”名字应该叫《杨妃春睡图》。从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画中确实画出了一个熟睡中魅力杨妃的形象。“皂纱帐底绛罗委,一团红玉沉秋水。“为问华清日影斜,梦里曾飞何处雨。”如果要让我给《海棠春睡图》找一个出处的话,我宁愿选择这幅《杨妃春睡图》,最起码这个杨妃真是在“春睡”而不是起床了。

以《杨妃春睡图》作为《海棠春睡图》的原型似乎要比《冷斋夜话》中的故事作为原型更为合理。但是也还有明显的缺失。有关《杨妃春睡图》的两首诗实确实表现出杨妃“春睡”过程中的娇媚之态。可没有海棠啊。如果把《冷斋夜话》与《杨妃春睡图》两者结合起来就完美了。《红楼梦》中虽然是在字面上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第一次将“海棠春睡”四个大字展现在世人面前。但这却不是《红楼梦》的原创。因为我们在一部专写杨妃传奇的传世之作中,已经看到过海棠与春睡的完美结合了。

大家一定会猜到,笔者一定是又要提到洪昇的《长生殿》了。不错,就是《长生殿》。在五十出的传奇中,有一出专写杨妃“春睡”的戏,标题就叫做《春睡》。《春睡》一出戏的内容也与《冷斋夜话》讲述的故事有着很大的差异,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冷斋夜话》的故事讲的是睡醒后的杨妃,场景不是在卧室而是花园。《春睡》一出就不同了,它就是描写杨妃早上醒来后还觉得困就又睡下了,直到唐明皇下了早朝后前来探望,她仍然在梦乡。《春睡》一出戏很好地展现出了熟睡中的杨妃的妩媚之态:“试把绡帐慢开,龙脑微闻,一片美人香和。(瞧科)爱他,红玉一团,压着鸳衾侧卧。(老、贴背介)这温存怎不占了风流高座!”这和徐渭《杨妃春睡图》一诗中的“皂纱帐底绛罗委,一团红玉沉秋水”如出一辙。从《冷斋夜话》到《杨妃春睡图》,美人杨玉环的绝代风采尽展无遗,到了洪昇的《长生殿.春睡》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建议喜欢古典文学朋友读一读《春睡》一出戏。

分析到这,《春睡》一出戏与《杨妃春睡图》有着同样的问题。海棠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就在《春睡》里。

在《春睡》一出戏的开头,杨妃携宫女刚刚出场,就唱起了【海棠春】:

【海棠春】流莺窗外啼声巧,睡未足,把人惊觉。(老)翠被晓寒轻,(贴)宝篆沉烟袅。(旦)宿酲未醒宫娥报,(老、贴)道别院笙歌会早。(旦)试问海棠花,(合)昨夜开多少?

这一段其实就是秦观著名的词《海棠春》。宿酲未醒宫娥报,道别院笙歌会早。”完全是取材《冷斋夜话》中“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一段。词中的“睡未足”一句, 更是唐明皇口中海棠睡未足”的翻版。透过《春睡》一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棠春睡”概念的整合是在《长生殿》的《春睡》一出完成的,尽管海棠春睡一词是由《红楼梦》最先提出的,但《红楼梦》的作者不是对杨贵妃有“春睡”有着深刻的理解,又怎么能完成呢?“海棠春睡”之典由《长生殿》作者整合完成,也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离开了洪昇的《春睡》,那《红楼梦》中的“海棠春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春睡》一出折子戏的解析还顺便解决了另一红学难题。《海棠春睡图》旁边为什么会挂上秦太虚的对联。对此,权威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如是说:

他虽创制过“海棠春”词调(因词中有“试问海棠花,昨夜开多少”句,故名),但这副假托他手迹的对联只是小说作者学得很象的拟作,并不出自他的《淮海集》。......写一联一画与房内其他种种摆设器物一样,全用假托,都是历史上有名的“香艳故事”。为了讽刺掉在宁府这个臭水潭中的秦氏的堕落,并暗示她对宝玉的引诱,虽用侧笔烘染,涵意却明确无误。

不错,如果单从秦观的《海棠春》一首词孤立的看,说明不了问题,但是如果把《海棠春》在《春睡》中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加上去,我们就看到了《红楼梦》作者在《海棠春睡图》设计出秦观对联的真实用意了。“春睡”加上秦观的诗句,在《长生殿》中构成了“海棠春睡”的意境,《红楼梦》中又以《海棠春睡图》和秦观对联搭配与《长生殿》遥相呼应。我们不能不说这一个绝配,也彰显出海棠春睡的概念对《红楼梦》是何等的重要,贾宝玉伴着《海棠春睡图》入梦。那么,他从太虚幻境梦醒后,“海棠春睡”的故事还会在《红楼梦》中延续吗?

林黛玉潇湘馆春困”——尽显杨妃“春睡”之妩媚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其中潇湘馆春困”把林黛玉在春日里睡午觉的姿态写得是活灵活现,尽显少女的娇媚。大家可知道,这段戏为什么会如此的精彩吗?是因为在这之前,已经了一个少女春睡的模板了。《红楼梦》中林黛玉“春”的情节完全是按照这个模板来进行的。不用多说,这个模板就我们前面已经提过的《长生殿》中的《春睡》一出。两部作品所写的少女“春睡”的故事是一模一样。

《红楼梦》是 林黛玉在春日里犯困大白天睡着了。

《春睡》中是杨玉环在春日里早晨起了床又犯困,就又睡着了:(旦)也罢,身子困倦,且自略睡片时。永新、念奴,与我放下帐儿。正是:无端春色熏人困,才起梳头又欲眠。

《红楼梦》是黛玉睡觉时宝玉前去探望。

《春睡》中是杨玉环在睡觉时唐明皇前去探望。

《红楼梦》中宝玉被几个老仆人拦住:只见黛玉的奶娘并两个婆子却跟了进来说:妹妹睡觉呢,等醒了再请来。

《春睡》中唐明皇同样被两个女仆拦住:(生作进,老、贴见介)万岁爷驾到。娘娘刚才睡哩。

两作品中个人通报的是同一件事:姑娘(娘娘)在睡觉!你能说这是巧合吗?

贾宝玉和林黛玉虽然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看到睡眼朦胧的女友后也是有点把持不住:宝玉见他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神魂早荡,

唐明皇在“春睡”的爱妃面前何尝不是如此:“试把绡帐慢开,龙脑微闻,一片美人香和。(瞧科)爱他,红玉一团,压着鸳衾侧卧。(老、贴背介)这温存怎不占了风流高座!

这些雷同点还不算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醒来后的娇态简直就是从杨玉环那里照搬的。

黛玉坐在床上,一面抬手整理鬓发,一面笑向宝玉道:“人家睡觉,你进来作什么?”宝玉见他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神魂早荡,

人人都觉得这段描写很精彩。但如果看了《长生殿》的《春睡》一出话,我们是不是可以代洪昇起诉曹雪芹抄袭了?

【前腔】(换头)(旦作惊醒低介)谁个?蓦然揭起鸳帏,星眼倦还挪。(作坐起,摩眼、撩鬓介)

“星眼”一词并非是一个常用词,像笔者这样书也没少读的文学爱好者也只能是通过字典来理解它是在“指少女明亮的眼镜”可我们所看到的两个美女的“星眼”都是有点睁不开,这是因为刚刚经历的春睡,还有些困。同时我们看林黛玉起床后的两个动作:

在床上 整理鬓发

而杨玉环起床后呢:

  摩眼  撩鬓

怎么就像一个人的行为一样?!杨玉环是林黛玉的生活原型之一这是土默热红学的成型结论。《红楼梦》中把《长生殿》中的整段故事移植到《红楼梦》中也不止这一处。以“春困”来模拟“春睡”也只是《红楼梦》中海棠春睡大布局的核心一环而已。无需大惊小怪,专心欣赏就好。因为,海棠春睡的传奇不但没有落幕,反而是愈加精彩。

四、醉眠芍药裀——好一个海棠睡美人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是《红楼梦》中的重头戏,尤其憨湘云醉眠芍药裀一节更是被认为是《红楼梦》里最美的场景之一。

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那么史湘云之美到底美到了什么程度,《红楼梦》本身给出了答案,史湘云就是一个“海棠睡美人”。不过,单看第六十二回,你是无论如何得不出这个结论来的,但是在紧接着的第六十三回的“怡红夜宴”中,作者给出了新的线索,湘云抽到一支海棠签,并配有苏东坡的一句诗: “只恐夜深花睡去。”

一朵海棠花在深夜睡去,这不是海棠春睡又是什么,尤其是黛玉又补上一枪:“只恐石凉花睡去。”简直就是一种拉郎配的方式把湘云醉卧芍药茵和“海棠春睡”绑在一起。活脱的一个“贵妃醉酒”。

这一特点,在《红楼梦》欣赏的几百年间屡屡被提及。比如说在百度文库里笔者就发现了这样一段:

云儿在大观园中醉卧芍药丛,留给我深刻印象。当年,唐玄宗见杨玉环半醉半醒,鬓乱妆残,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春睡耳!”后来的苏子道:“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清代道光年间的《红楼梦赋》更是将湘云醉卧芍药茵直接与杨贵妃对比:

似此风流,千古独绝。昔有二美,此卿最切。诗曰:鬓乱钗横倚玉床,侍儿扶起理残妆。沉香亭畔承恩日,夜夜春风醉海棠。又曰:小卧檐前梦不成,暗香疏影向人迎。寿阳公主梅花额,修到今生定几生。

鬓乱钗横倚玉床,侍儿扶起理残妆。沉香亭畔承恩日,夜夜春风醉海棠。”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海棠春睡之典吗?

在《红楼梦赋》的《怡红院开夜宴赋》更是直接说出了:柳亸花敬,莺娇燕懒,是一幅醉杨妃图。

但是,以“贵妃醉酒”来与湘云醉卧芍药茵真的能匹配得上吗?无论是《冷斋夜话》中那个没睡醒的杨妃,还是《百花亭》(京剧《贵妃醉酒》的前身)那个酒后失态的怨妇形象的“贵妃醉酒”,都无法与《红楼梦》中那个烂漫、娇憨与自然的浑然而一的的少女相比拟。如果有人说湘云醉卧的原型是以上两项,笔者也不答应。但我们还无法彻底否定湘云醉卧与“海棠春睡”,与杨贵妃之间的关系。六十三回怡红夜宴中的海棠签的明确暗示就摆在那里。

最终,笔者还是从《红楼梦赋》中找到了突破口。柳亸花敬,莺娇燕懒,是一幅醉杨妃图。”笔者这里请大家注意两个词汇:“柳亸花敬”和“莺娇燕懒”,大家可试着用百度查一下,这两个词汇都是《长生殿》中的专有词汇,而且都是在《惊变》一出戏里,《红楼梦赋》之所以用这两个词来修饰“醉杨妃”的形象,是因为《惊变》一出正是以这两个词汇来形容杨妃酒醉后的形象的。

 (旦勉饮介)(老旦、贴作连劝介)(生)我这里无语持觞仔细看,早只见花一朵上腮间。(旦作醉介)妾真醉矣。(生)一会价软咍咍柳亸花欹,软咍咍柳亸花欹,困腾腾莺娇燕懒
  妃子醉了,宫娥每,扶娘娘上辇进宫去者。(老旦、贴)领旨。(作扶旦起介)(旦作醉态呼介)万岁!(老旦、贴扶旦行)(旦作醉态介)
  【南扑灯蛾】态恹恹轻云软四肢,影蒙蒙空花乱双眼,娇怯怯柳腰扶难起,困沉沉强抬娇腕,软设设金莲倒褪,乱松松香肩亸云鬟,美甘甘思寻凤枕,步迟迟倩宫娥搀入绣帏间。

这个醉美人与史湘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才是湘云醉卧芍药茵的创作原型。杨玉环就是朵怒放的海棠,她的醉态也是那样的充满美感,尤其是在洪昇的笔下,更是大放异彩!

《惊变》中的醉杨妃真的是史湘云醉卧芍药茵一段的创作原型吗?恐怕有很多人并不信服。好吧,咱们咱们就来对比一下两段故事。

先看一下史湘云是怎样喝醉的?

花园聚会,行酒令吟古诗,大口喝酒,尽兴而醉。

再看一下《惊变》一出戏杨贵妃是怎样喝醉的呢?

《惊变》一出,杨贵妃和唐明皇喝酒的凉生亭同样是在一座花园中——御园中秋色斓斑:柳添黄,苹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阑,喷清香桂花初绽。尽管是省略了絮烦烦”的酒令,但吟诗的激情一点也不比湘云们差——(李白《清平调三章》)(生)妃子可为朕歌之,朕当亲倚玉笛以和。气氛达到顶点时,二人换上大杯——(生)妙哉,李白锦心,妃子绣口,真双绝矣。宫娥,取巨觞来,朕与妃子对饮。最后一杯接一杯的结果就是喝醉了——妃子醉了,宫娥每,扶娘娘上辇进宫去者。

除了宏观上的故事情节的大致相同,我们还注意到诸多细节上的相互照应:

1、 失传的“射覆”——唐明皇才是真“祖宗”

在第六十二回的聚会中,史湘云和大家一起玩了很多酒令,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射覆”之令,薛宝钗说“把个酒令的祖宗拈出来。‘射覆’从古有的,如今失了传,这是后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难。”那么这个酒令的祖宗是谁呢?“射覆”确实是“从古有的”,但开始并未做为酒令来使用,仅仅是作为古代占卜术中的猜物游戏而已。而把“射覆”作为酒令来使用应是在唐代,有李商隐的诗句为证: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大家可能不知道,有明文记载“射覆”酒令的发明者正是《惊变》一出与爱妃一起喝酒的唐明皇李隆基。据《唐书》载:“明皇命相御书其名,会太子入侍,上举金瓯覆其名而告之曰:‘此宰相名也,汝知其谁耶?射中赐卮酒。”于是,我们在《惊变》一出戏中看到,这个“射覆”的“祖宗”已经有点玩腻歪了:“不须他絮烦烦射覆藏钩”。大家可曾注意到,史湘云在第六十二回对“射覆”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不行这个‘射覆’,没的垂头丧气闷人”。尽管《长生殿》中并没有向大家展示唐代的“射覆”,但作为对天宝年间政治文化生活有着深入研究的《长生殿》作者洪昇,对“射覆”的研究一定是比别更深刻。《惊变》一出的“射覆”酒令的描写,是在李商隐诗后我们所能见到的唯一的记载了。《红楼梦》中出现“射覆”酒令绝非偶然,这是作者刻意以《惊变》一出为蓝本的必然结果。

2、醉扶归——凉生亭上醉杨妃的真实写照

史湘云在醉卧青石的情况下,嘴里还念念有词地吟着酒令:

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这其中的“醉扶归”是按宝玉规则说出的曲牌名,它也确实是一个流行曲牌,这一点无须多说。同时,我们看到,这一曲牌名与喝醉酒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过,这不是湘云,因为湘云醉后卧倒在青石上不是被人扶去的,而是自已溜去的。真正醉扶归的《惊变》一出中凉生亭上喝醉了酒的杨妃。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惊变》一出中,杨妃酒醉的过程。先是一杯一杯地喝酒,在唐明皇的一再劝酒下,很快就醉了然后唐明皇就发话了:

妃子醉了,宫娥每,娘娘上辇进宫去者。(老旦、贴)领旨。(作扶旦起介)

哈。喝醉了,宫女扶着回宫去——标准的“醉扶归”。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惊变》一出戏中杨妃醉扶归的一段描写是笔者所见到最迷人美人醉酒的描写。因此,我愿意占用一点篇幅再次引用这段:

【南扑灯蛾】态恹恹轻云软四肢,影蒙蒙空花乱双眼,娇怯怯柳腰扶难起,困沉沉强抬娇腕,软设设金莲倒褪,乱松松香肩亸云鬟,美甘甘思寻凤枕,步迟迟倩宫娥搀入绣帏间。 

3、蜂蝶相随——方显国色天香倾国倾城

蜂蝶相随,用这句话来描述史湘云醉卧青石一段是非常契合的: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这蜂蝶相随之典却与《红楼梦》无关,它源自古老的唐代,《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蜂蝶相随》篇:

都中名姬楚莲香者,国色无双,时贵门子弟争相诣之。莲香每出处之间,则蜂蝶相随,盖慕其香也。

说到国色无双,怎么少得了倾国倾城的杨贵妃。洪昇一生最后一部杂剧《四婵娟》第三折,李易安(清照)高价买到一幅牡丹图:

【调笑令】呀!只见满堂现春光,扑着鼻如闻叶底香,一枝浓艳生绡上。(红瘦云)你看挂起这这幅画来,那些蜂蝶和纷纷都飞将来波。(正末唱)早惹的蝶蜂狂,(带云)夫人!(唱)这名花只合供倾国赏(带云)下官若买了此图呵!(唱)兀的不傲杀了殇杨妃天宝君王。

牡丹倾国,这正是杨玉环的核心招牌之一。这也为我们找到了史湘云招来“蜂蝶相随”的真正原因了。史湘云是醉卧芍药茵,不但周围全是芍药,就睡石凳所用“枕头”都是包着芍药花的鲛帕。这和牡丹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应该知道,在古代芍药就是牡丹的别称之一。《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所说的“沉香亭的木芍药”实为牡丹。

牡丹倾城,为引来“蜂蝶相随”。在文人的眼中能与杨玉环能扯上的关系的花都会呈现这一特证。

红学界应该很清楚唐伯虎有一首《题海棠美人》的诗:

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湘云醉卧芍药茵有着与“海棠春睡”,与醉杨妃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正是有了《惊变》一出戏中的醉杨妃的精彩醉扶归,才能精炼出又一个海棠美人——史湘云。

五、海棠预萎——“海棠春睡”最后一幕由晴雯完成

怎么天真泼辣的晴雯也要和海棠春睡联系起来吗?大家还真不要不信,这确实是《红楼梦》文本所给出答案。为了使晴雯之死与“海棠春睡”扯上关系,《红楼梦》作者可以说煞费苦心。

我们知道,在晴雯生命垂危之时,《红楼梦》安排了一场“海棠预萎”的大戏:

宝玉道:“不是我妄口咒他,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袭人忙问何兆。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

贾宝玉坚定地认为,这“海棠预萎”就是晴雯之死的先兆。同时,还举出了一些大题目和小题目的事情来验证他的说法。其中列举了三件古代著名女子的事例:

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

其中两件是和海棠联系在一起的。“沉香亭之木芍药”和“端正楼之相思树”都是与杨贵妃有关的典故。杨贵妃又因海棠春睡之典是象征海棠的不二美女。这样看,这已经是把晴雯和杨贵妃置于海棠的同一平台之上。当然,人们一定会觉得,把晴雯比做海棠我认,凭什么一提海棠就一定要和杨贵妃联系在一起。当然,光凭这“海棠预萎”当然还不足以说清这个问题。那就让我们继续让《红楼梦》文本来揭晓答案吧。

在这里,笔者要向大家提一问题,晴雯是被谁撵走的?又是为什么被撵走的?第一个问题很明确,是王夫人。关于第二问题可就不那么简单了,大家可能会说是因为晴雯脾气不好,时不时打人骂人,或者是袭人告密等等,笔者倒是想告诉大家一个没人注意过的答案,王夫人撵走晴雯,是因为她太像杨贵妃了。第七十四回,王夫人给出了她撵走晴雯的理由:

今因连日不自在,并没十分妆饰,自为无碍。及到了凤姐房中,王夫人一见他钗亸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而且形容面貌恰是上月的那人,不觉勾起方才的火来。

晴雯有着“春睡”的“遗风”。如果这话从别人的嘴里说出的,倒还说明不了什么,但从王夫人嘴里说出来,却进一步确立了“春睡遗风”的正面性。你想,驱逐司棋和晴雯等人的所谓整肃大观园的活动,在贾宝玉的眼里就是一场浩劫。而“春睡遗风”之语竟是从这场浩劫的主要发起者王夫人嘴里说出,正所谓越是敌人反对的越是正确的。另外,我们还要注意“钗亸鬓松”这个词,简直就是冷斋夜话中鬓乱钗横”的翻版。在这段话里,把晴雯向杨贵妃的“海棠春睡”靠拢的迹象是非常的明显的。

从第七十四回的“春睡遗风”到第七十七回的“海棠预萎”,《红楼梦》围绕着晴雯之死做足了文章,这也是我们在《红楼梦》前八十回最后一次能够领略“海棠春睡”魅力的机会。你信也不信,《红楼梦》中“海棠春睡”的传奇的谢幕演出竟然是由晴雯完成。这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红楼梦》作者在晴雯这个刚烈的丫环身上注入了太多太多杨妃的元素,整个《芙蓉女儿诔》就是洪昇代唐明皇为杨妃撰写的一篇祭文,笔者二十多篇的系列博文是能够充分证明这一点的。

六、海棠再放——传奇的延续

本来,随着杨妃的死去,她的传奇也就算落下了大幕。然而,唐代的那些非常喜爱杨妃的文人们却心有不甘,唐代文人集体表达出了对杨妃惨死马嵬坡的深深的同情。包括李白、杜甫、李商隐、白居易和刘禹锡等著名文人均有这方面的传世作品。比如杜甫的《哀江头》、李商隐的《马嵬》、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刘禹锡的《马嵬行》。文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一代艳妃,当代的大众情人竟然以这种方式与大家告别,在这些文人眼里,杨妃还活着,于是就有杨妃死后的各种说法,如东渡日本说,替身说等,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更是以蓬莱仙山的玉妃的形象让杨玉环重新展示世人面前。尤其是洪昇的《长生殿》将这一情结演绎到了极致,《长生殿》中的杨妃不但延续蓬莱玉妃的形象,同时还创造出了八月十五月宫重圆辉煌一页,一对天上人间的离别情人,竟然在上天的安排之下,在月宫成为永世夫妻,从而践行二人在七月七日长生殿立下的爱情盟誓。如果说海棠预萎象征着杨妃之死的,那么杨妃死而复生,与心爱之人再结连理就是海棠再艳。海棠春睡的传奇也将在仞利天之上得以延续。洪昇也以这绚烂的一幕告慰李杜白居易等文坛前辈。

有意思的是,海棠再艳这一幕没能《红楼梦》前八十回为我们呈现,却在后四十回中见到。

第九十四回,晴雯死前已经枯萎了的海棠却突然在十一月份不合节食地开了起来,贾府上下众说纷芸,有说凶兆的,有说是吉兆的。最终贾母的喜兆”观点占了上风,并由宝玉、贾环和贾兰三人各赋诗一首:

其一(贾宝玉)
  海棠何事忽摧隤?今日繁花为底开?
  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

其二(贾环)
  草木逢春当茁芽,海棠未发候偏差。
  人间奇事知多少,冬月开花独我家。

其三(贾兰)
  烟凝媚色春前萎,霜浥微红雪后开。
  莫道此花知识浅,欣荣预佐合欢杯。

续书非原作者所著,这一点已成定论,这是因为续书中有太多情节与前八十回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肉涵。然而,再海棠花再开却与前八十回有着不少的契合之处。不知道续书中是不是真得存在着作者原稿?尽管这一点我们已经无法得到准确的答案。但通过文学解析来分析文学作品却是永远不变的准则。

 九十四回交待得很清楚,这株十一月份开花的海棠就是当初晴雯死前枯萎的那一株。令我们记忆犹新的是贾宝玉曾经为这株灵验的海棠找到很多同样“灵验”的植物,并为这些“灵验”之物定下了基调:

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

“世乱则萎”已经应验了晴雯之死,暗喻着杨妃之死,按照宝玉的逻辑,海棠再开,应标志着“世治则荣”。难道晴雯能起死回生吗?晴雯当然不能,但杨妃能。杨妃死而复生,月宫重圆的浪漫故事我们前面已经交待过了。值得注意的是三首海棠诗中所透露出的信息竟然与这一切是惊人的契合。

宝玉、贾环和贾兰的三首诗,贾母所喜欢的是贾兰的一首,贾兰一首又好在哪呢?最喜庆的一句应该是最后一句:欣荣预佐合欢”。关于这句诗的含义,红学界鲜有解释,网上所见到的就是蔡义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的观点:

合欢杯,欢聚的酒杯。杯名本《礼记》“酒席者,所以合欢也”的话。这一句暗示贾兰与宝玉将来“金榜挂名”,以及“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等等喜事。

这完全是南辕北辙。合欢一词源于合欢树,因其枝叶晚间闭合在一起的特点,人们即以合欢来比喻男欢女爱,因此,合欢又有爱情树之别名。什么“兰桂齐芳”和“家道复初”与合欢根本就没有半点关系。这也是难为红学家们,因为在《红楼梦》的故事中,实在是找不出什么象样的男女合欢的故事。那些结了婚的都是各怀心腹事,而热恋中的宝玉和黛玉却是从来没有结成正果。因些从《红楼梦》中这杯“合欢”酒怎么个喝法还真是让人犯难。然而,当我们把这个海棠再艳后出现的“合欢”与“海棠春睡”的当事人杨贵妃在《长生殿》的爱情故事联系起来。这“合欢”二字岂不就是对实现圆满爱情传奇一对情人的最佳奖赏吗?在《长生殿》中,“合欢”二字也确实是用来形容李杨二人的美满爱情生活的。第二出《定情》杨妃得到唐明皇赠送的爱情食物,金钗钿合,对美满爱情充满憧景:“愿似他并翅交飞,牢扣同心结合欢”在第十六出《舞盘》,杨妃的庆生宴上,大家更是齐唱“合欢”,祝愿生活美满:“(合)果合欢,桃生千岁;花并蒂,莲开十丈。【月上海棠】宜欢赏,恰好殿号长生,境齐蓬阆。  

尽管我们今天以现代人阶级斗争观点来看待李杨爱情故事,但却改变不了杨玉环作为四大美人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红楼梦》所展示出来的“海棠春睡”大戏也会永远流淌在中国古典文化发展的长河中。

参考文献:

1、 《长生殿》第四出《春睡》

2、 《长生殿》第二十四出《惊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