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欣赏文化收藏 |
分类: 文房四宝 |
数月前,Y君于日本拍下了一件白玉墨床。拍品的尺寸为长6.2厘米、宽4.9厘米、高0.7厘米。墨床是用来放置墨锭的小器具。由于墨锭在使用的时候一头带有墨汁,为防止墨汁污损书案或纸张,在研墨间隙需要有地方搁置,于是这种供临时搁放墨锭的器具因形状如床而得名叫墨床。
原标题:鉴宋白玉墨床:墨床究竟起源于何时
宋代寿衣沁白玉墨床
有观点认为,作为文房专用的墨床早在宋元时期就已出现。但这种被认为不会晚于宋元的小器物在市面上根本就看不到,直至明代才有发现,被史书记载更是推迟到了清代。而清代的墨床已经从单纯的承墨用具,发展到既实用又可赏玩的艺术品。然而这件小器物却被拍卖公司赫然标明:"宋白玉寿衣沁墨床"!既然明朝方出现墨床实物、清代始有墨床记载,那么拍场上突然有宋代墨床现身……这可信吗?Y君说他宁愿相信这是一件宋代的东西。细问缘由,他和盘托出自己的一些认知。
宋代寿衣沁白玉墨床(俯视)
"这件东西与我们所认知的明清墨床在制式上有很明显的不同。"
目前所见最早的墨床为明代器物,多为几案形制,线条劲挺,棱角分明,呈现素雅浑厚之风。这个时期墨床除玉质外,还有木嵌玉和铜质墨床,但传世品极为少见。到了清代,文房雅玩成为时尚,式样多变而且材质也繁多。但墨床既然是搁放墨锭之用,通常不会太大,一般认为宽不过二指,长不过三寸,从明到清,墨床亦不会在制式上有太大出入。
清 红木卷几式墨床,长9.2厘米
与明清墨床相比,该器物虽然也呈现几案式样,但长宽比例趋于正方,不足厘米的高度与明清墨床也迥然有别,虽不若明清墨床高挺,却使器物紧贴桌面显得更加沉稳。最有趣的是,到了清乾隆时期,包括墨床在内的文房器具开始被大量使用和广泛流行。墨床的制作材质,也从古铜、玉器,发展到紫檀、陶瓷、漆器、琥珀、玛瑙、翡翠、景泰蓝。墨床的造型也更趋丰富,或曲折,或简练,除几案形,还出现了座托形、书卷形、博古架形等。但尽管材质和形制千变万化,终究逃脱不了一个简单的定式:长度往往是宽度的一倍以上。于是,我们在式样上就发现了很大的距离——一长一方、一高一矮。看似没有太大差异,但这却是难以逾越的时代鸿沟,是时代审美和时代功用上的差异。
"从造型学上来说,一件器物总是经历一个由简单到繁复的过程。这件器物很有明清墨床雏形的意味。"
显然,明清墨床一脉相承,已臻成熟。然而明清墨床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一定经历了缓慢的发展过程,并且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实用起步到具有装饰性的过程。这件器物素面朝天,稳定中求轻巧,简朴中显情趣,线型在圆畅中含转折变化,两侧向下伸展的板足微向外撇,与台面形成大于90度的角度,平稳中略带书卷之气。看似一张微型平面卷曲的几案,下收触底后略微增宽,线条遒劲,刀法犀利。
"这件器物更具备宋人的审美情趣。"
"这件器物的老化程度仿佛历经数千年,与玲珑剔透明清玉质墨床相比有天壤之别。"
该件器物的质地应为玉质。在没有科学鉴定的前提下,更倾向于是一种地方玉质。虽然表面已经形成一层致密的膜,但在侧光下仍能明显感受到蜡质的光泽。用10倍放大镜细查,可以看见不规则的细微加工磨痕,这是现代电动工具加工所无法仿制的特征。虽然显示出失透的状态,但用强光照射仍可穿透。由于已呈石灰沁或鸡骨白的特征,显示其年代久远。而且这种久远已经不是宋代所能挡得住的,它的物理特征已经很接近文化期时代,比如良渚文化古玉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玉质白化。如果加以想象,不排除是宋代文人发幽古之情,将高古的玉器改制成此。由于透闪石内部的结晶水逐步失去,一般会经历红化、失透、白化的渐变过程,再经过阴干和恢复一些硬度后,经过盘玩,人的汗液和油脂沁入后会逐渐恢复莹润,颜色也会逐渐变红。
总之,这是一块年代久远的老玉制作的器物呈现在眼前,它趋向于宋代文人的审美,它的制式和功能更接近于墨床。于是就根据个人的理解做了上述推测。
宋寿衣沁白玉墨床(背面) 略厚于台面的足墙
宋寿衣沁白玉墨床 紫红的沁色呈发散的圆形
清代璧玉镶白玉墨床
清代象牙刻字墨床
清乾隆木纹釉粉彩牡丹纹书式墨床
清代剔红漆墨床
清代镂雕龙凤纹墨床
民国象牙雕人物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