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位子与领地

(2012-06-19 08:41:10)
标签:

特权

位子

权力

领地

杂谈

前不久一位北方来的朋友到访,走进我的办公室打量了两眼就说:“王总,想不到你的办公室这么小!我们那儿随便一个总字辈的,办公室都有你这四五倍大。”我笑答:“不小啊,我这房间可比方丈的大多了!”

 

按佛家规制:“维摩居室,仅有方丈。”据说隋唐的一丈大约是2.7米,宋元的一丈则约3米。这样算来,掌管一寺的住持和尚居室不过9平方米,我这房间有3.5m×4.5m,不但办公够用,平时开个小会也是绰绰有余的。

办公室的设置多少反映了组织文化。我到过某些老总的大办公室,纵深有长达十三四米以上的,其阔大豪华早已超过办公所需,成了身份、权威的彰显。

大多数公司都是按级别高低设置办公室,职级越高,面积越大,地点也越好。我以前工作过的一家跨国银行,就连边角位置归谁都有章可循。但也有一些人是反其道而行,1998年我去洛杉矶拜访金士顿公司(Kingston),就发现他们的副总裁孙戴维先生(DavidSun)有一个挺另类的做法。

孙先生是金士顿两位创始人之一。1996年,他和另一位同样来自台湾的合伙人杜纪川先生拿出1亿美元给员工分红,轰动全美,被视为成功又慷慨的企业家。然而,这位传奇大老板的座位竟然是在一个开放办公室的正中央,和普通员工一样,坐在半高的隔板间内办公。但周围窗边却不乏光线良好、封闭隔音的办公室。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你自己不坐到那些办公室里?孙答:我喜欢到处走来走去找人聊天,封闭办公室还是留给那些需要思考的人,像研发工程师们……

老板和大家坐在一起,意味着能放弃安静思考和私密讨论的空间,也表示了无需靠特权来彰显自我地位,这实在是需要有很高的自制力和自信心的。到目前为止,孙先生的做法仍为我所仅见。


座位反映文化


不仅是老板的办公室,员工的座位同样能展现一家企业的文化,具体反映了组织关系的风格。早期日本公司都是大办公室,而且完全不设隔间,只见一排排的办公桌,主管坐在最后面。一进到这样的办公室里,你立刻知道这是一家重视集体、讲究纪律与服从的公司。美国公司则是另一种极端,房间很多(有些创意型的公司甚至是大部分人都有独立房间),说明这是一个很能发挥个人创意,但也会是责任分明而容易陷入孤立的组织。介于其间的,便是今日许多中国公司的形态:大部分人坐在半封闭的隔板内,仅少数主管有专属的房间。但即便同样是隔板的形式,其间许多细节,如隔板多高,材质是否透明,以及是否允许随意摆放个人物品等,仍可据以判断一家公司的文化。

十几年前,我在公司里推行“流动办公室”而最终放弃,是一个很有趣的探索经验。

那时我们的做法是:在开放的大办公室里放几张大办公桌。每张约有两到三米宽,五米长,中间穿孔,然后拉电话线到桌面。每位员工的座位不固定,共享电话分机。每人再配发一个带滑轮的柜子,摆放个人物品。由于个人没有办公桌,柜子的空间也很有限,因此大部分的办公物品都是公用,档案也不得不放在公共的柜子里,由专职的行政助理负责取用和归档。每天上班,先到的同仁可以选自己中意的位置工作。这样做有几个目的:

“打破组织壁垒,让大家能更密切而平等的交流,促进创新的氛围与思路。

“减少容易藏污纳垢、积压公文的个人抽屉。实务上,仓库越多、呆料越多,抽屉也一样。

“如果有人休假或出差,其他人仍能迅速取得所需的数据。

“节约空间成本。由于经常有同仁出差,流动办公室可以大大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虽然好处很多,但流动办公室最终还是流产了,我们又回到了一人一座的老路。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如电话不易转接,文件、信件交付不便等;但最关键的难点是,流动办公室让人们失去了根深蒂固的”辖区感“和随之而来的安全感,因此心理始终难以接受。由此我才发现,组织本由个人组成,成熟的组织首先还是要尊重个人对专属空间的需求。


我的地盘我做主


人对专属空间的心理需求,大概可追溯到远古的穴居时代。所谓”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的心理,可说自古已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对”自有空间“的渴求、重视、赞美,早已超越了一般动物对自有空间的本能防卫意识。中文里光用来描述住所的字眼就不下二十个--”所、宅、庐、府、舍、室、居、屋、堂、轩、斋、馆、第、房、墅、业、庵、楼、阁、亭、园“等,这些还不包括君主的”宫、殿、城“等,可见自有空间在人类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了。

空间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还可以从教室的变化见出端倪:中学时期,教室和课桌相对固定;但大学就是另外一种情境了--学生上完课就得抱着书本换教室赶场,而且也不知道会坐到哪个位子去。这种变化虽然带来了自由开放的感受,却也失去了固定的座位、固定的邻座和隐含其间的安稳感。其结果是:许多人都比较怀念中学,而非大学(美国的中学老师拥有自己专属的教室,学生得跑不同的教室,因而比中国学生更早体验独立)。

“空间领域”不止代表了居住或使用的权利,而且隐含了“个人可以作主的地盘”。不要以为周杰伦那首歌“我的地盘听我的”只属于年轻的一代。我有一个老友,是那种传统型的儿子,平素事亲至孝;不料新婚不久,太太和母亲就为了菜刀该怎么摆而大吵一架,最终闹到小家庭不得不搬开来住。这好笑吗?一点也不。在传统中国家庭里,厨房本就是女人的领地,是不容他人侵犯的专属空间。婆媳之间的关系本自微妙,哪里再禁得起主权问题的撩拨?

个人的领地也不仅限于办公室。有次友人派车接我赴宴,我坐前座,觉得太冷,便下意识地去转动空调,这时司机反射性地将我的手给拨开,一时愕然的我立刻发觉自己犯错了--当乘客就要谨守当乘客的分际,不该侵犯司机的领地才对。

可见,每个人内心都有专属的领地,这意识是很难根除的。如果别人未经许可坐到了你的位子上,或是动了你负责的设备,自然会让你感到不安和不快。前次和行政同仁座谈时,我笑称收发室的小吕是“收发室总经理”,意指她对那间屋子里的复印设备拥有最专业的使用权,旁人需加尊重。我自己拜访分公司时,除非有接在线网的急需,否则也不会坐到任何一个同仁的位子上,这些都是出于对他人领地的尊重,也是以人为本的基础。

话说回来,位子毕竟只能带给人暂时的安稳感,却未必能创造长远的价值。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如何在既有的位子上施展才华,作出贡献,才是最重要的。孙戴维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不需要靠建立权威来保护自己,显然是因为公司健康成长,员工满意积极,他哪里还需要地盘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透明”思考
后一篇:商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