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书法考试考级知识必备------印章

(2013-03-21 22:03:06)
分类: 书法技法研究

第十三章 汉历史的见证——印章
    第一节印章概述    
    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印章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艺术构成部分。它既可作为书家的信证,同时又起到平衡

书画、画龙点睛和调整色调的作用。用印得法,犹如万墨当中一点红,几分妩媚,几分古拙,整幅作品都

会变得生气昂然、余味无穷。加之印文内容别致,书家的胸襟才情更是溢然纸端。凡是鉴赏趣味高的人,

在观赏书法作品时无不对这寥落红印细加玩味。

    印章一词的含义比较广泛,包括古玺、印、章、宝、朱记、图书、花押、戳记、关防等历代公私印玺

,以及明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篆刻艺术。秦以前的印章都称作“弥”(同“玺”)。秦统一六国后,开始规

定“玺”的称呼为皇帝印章所独用,一般人的都称“印”。到了汉朝,皇帝、皇后和诸王等贵族所用的印

章称“玺”,官用和私人印里又出现了“章”、“印章”和“印信”的名称。唐代创用了“宝”。宋元以

后,官印和私印里又产生了“记”、“朱记”、“合乎”、“关防”、“押”、“符”、“契”、“图章

”、“戳子”等称呼。

    根据考古发掘,可推断印章的起源是“印模”,我们的祖先用此在陶坯上钤压花纹。不过,后世的印

章却是作为凭信使用的。    
    《后汉书?祭祀志》中说:“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

萌。”可见,印章的真正形成应在文字较普遍应用之后。目前,可考的最早印章是殷商晚期的三方玺印。

它们分别是当时的部落领袖“瞿甲”、“亚禽氏”和“子亘”的名印,因为其与同期金文上的族徽十分相

似,我们又称为族徽玺。

    印章的制作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印模,刻出印文,用泥做成印章范,将熔化的金属浇入印范而成

印章,这类印称作“铸印”。还有一种是用印模预先铸成印坯,一旦有紧急任命(如任命军职出征作战)

时,即在印坯上凿出文字,这类印称作“凿印”。“凿印”中的一类“将军印”,就是在紧急命令时仓促

凿成的,因此也称作“急就章”。因为制作的工艺不同,效果也就两样。“铸印”的风格比较工整景致,

“凿印”则显得错落自然、锋芒显露。

    汉代以前的公私文大都写在竹、木简上,封发时将竹木简用绳捆缚,在绳端或绳交叉处封一块粘土,

以印章按盖其上,显出印文,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种泥块干燥后很坚硬,这就是“泥封”。

    印章材料简称印材,就是指雕刻印章所用的不同的物质材料。秦王朝以前所用的材料,大都是金、银

、铜、犀牛、象牙等。但是从出土的战国时代的官私印来看,绝大多数为铜质,也有玉印、石印,但是犀

牛角和象牙印似乎没有见到过。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印章仍然使用在封泥上,最多见的也是铜印,间有玉

、金、银、铁印等。在封建时代,不仅印名有登记的区别,官印印材也有登记限制,其次序是金玉最贵,

银次之,铜又次之,但是对私印的印材却没有限制。
    隋唐以后,印章是加盖在绢纸上的,不受封泥限制,印型也逐渐有所增大,印材以铜质为多见。宋代

出现了瓷印,这又是一种新型的印材。此时,私印印材的范围更广,有竹木、金石、玉、银、角与牙等。

总之,明以前的官印中铜质的最多,私印印材较广,明以后花乳石则成为通用的印章材料。

    从质地上来讲,花乳石比金、铜等金属较为松软,易于上刀篆刻,因此用其雕成的印章大多给人一种

从容不迫、一气呵成的感觉。金属印章则不同,如铜印一般是先铸成型,然后才雕字,因而纂刻过程十分

艰难。从价格上讲,花乳石产于山间田野,不似金、玉、角、牙材质那样昂贵。从艺术角度而言,花乳石

含有优美的天然花纹和不同的色泽,经过磨琢,其美观程度甚至超过金玉。鉴于这三个原因,花乳石在明

代一经发现就迅速传开了,成为印章的通用材料。

附1:印章的收藏    
    收藏印对书画鉴定是有很多帮助的:一则可以被用于证明书画作品的流传经过情况,若将收藏家的时

代排列一下,便可弄清楚它的传世经过,也就是前人所谓的“流传有绪”。其次,有几位鉴赏家如梁清标

、安岐的眼力相当高,凡经过这两人盖过鉴赏印的书画,绝大多数是精品。另外,收藏印至少可以为推断

作品的下限年代提供可靠的依据。如一幅画有宋徽宗收藏印,就可以确定此作品最晚也是北宋的;如有张

丑的收藏印,就可以说明最迟也是晚明的;如有梁清标的收藏印,那么便可推知最迟也是清朝初年的作品

    收藏印在皇室宫廷中也有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北宋宋徽宗有一套收藏印,分别钤于书画的固定位置

,此七玺为:“御书“葫芦印,双龙方印或圆印,“宣和”方印,“宣龢”方印,“政和”或“政龢”方

印,“大观”方印,“内府图书之印”大方印。以上七玺均为朱文,世称“宣和七玺”。凡有此七玺全者

,即为宣和原装裱格式。因时代久远,宣和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大都经过后代的多次重新装裱,很难保

存原样。

    
    “宣和装”中对于书法作品的装裱形式,大体上和绘画一样,只是将前黄绢隔水上的“双龙”方印改

为“双龙”圆印,钤押的位置不在标签上,而在标签下方与本幅的接缝处。宣和的另一装裱形式是册装。

宋徽宗曾命人将“上至曹弗兴,下至黄居寀,集为一百秩,列十四门,总一千五百件,名之曰《宣和睿览

集》”。

    但是,收藏印也与书画家的印章一样,并不一定可靠。既然后人能够拿着书画家的遗印作伪,自然也

可以拿收藏家的印章作假。越是著名收藏家的印,越是有人仿制,如项元汴的“天籁阁”等图章就不知被

人翻刻过多少次。何况古代收藏家的鉴赏力、判断力总是有局限的,即使果真是他收藏过的,所钤的印也

是真的,也不见得全是真迹。今天的书画鉴定仍然需要我们去全面地加以分析、考察,不能只凭藏印去判

定真伪。
    附2:印章鉴赏小常识
    1阴文印、阳文印、阴阳间文印    
    印章上的文字或图象有凹凸两种形体,凹下的称阴文,又称为雌字,与它相反的被称为阳文。但是古

代称法和现在的恰恰相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的。为了避免误会,又把阴文

称为白文,把阳文称谓朱文。有的印章中杂有白文和朱文,就称为“朱白间文印”,又称“阴阳间文印”

。一般说来,古印中多为白文印,字体幽雅有古意,笔势壮健,转折处一气呵成。白文印字体一般肥而不

失之于臃肿,瘦而不失之于枯槁,盛行于六朝。朱文印开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体清雅、笔锋尽露,

但是笔迹不能粗,粗了就会显得俗气。

    2铸印、凿印    
    金属印章,不论官私,一般都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蜡法冶铸而成,所以被称为“铸印”。

古代的印章大多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但非金属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也有金属印章

先铸成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般称这种印为“凿印”。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的官印因急于封拜,不

待范铸就匆匆凿成应用,因而被称为“急就章”。

     3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    
    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者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职位称号;再或者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语

、图象等,凡是此两面都刻有印文的称为两面印。多面印即类推。两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钮。只在

中间凿一个小孔穿在一起以便携带的称为“子母印”或“套印”。

    4名印、字印、名字合印、总印    
    古人认为印章是作为信用的象征,因此把名印作为正印,字印作为闲印杂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

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样,而“氏”字与其他的闲字都不

用,用之则表示不敬。字印也称为表字印。汉晋时代的字印必连姓,后代或连或不连。字印一般只加“印

”字或姓字,如“赵氏子昂”。姓名、字并刻为一印的,称为“名字合印”。也有的将机关、姓、名、字

、号、官职等并刻一印的,称为“总印”。

    5回文印、横读印、交错文印    
    回文印就是用来处理两个字名印和字印,既可以防止误读,又可使名的二字连成一体。其方法是把“

印”字放在姓下,而且在右边,名的二字都在左边,回环读之,那么就为“姓某某印”而不是读为“姓印

某某”。如“王从之印”四个字,如果照通常的刻法,不用回文,很容易误为姓王名从,看不出为王从之

的印。横读印、交错印极为少见,一般只用来刻官衔和地名。如“司空之玺”,“司空”二字刻在上,“

之玺”二字刻在下,这就叫做横读印。交错文印就是以对角顺序而读的。四个字的印章,第一个字在右上

方,第二个字在左下方,第三个字在左上方,第四个字在右下方。
    书柬印在古代比较流行。秦汉至南北朝时采用泥封,泥封后钤有印章,但是一般只用名印。到了最后

则用“某人言事”、“某人启事”、“某人白事”、“某人顿首”、“某人敬缄”等印刻,这些都是书柬

印。鉴藏印是收藏书画的印记,开始于唐代。唐太宗有“贞观”二字连珠印,唐玄宗有“开元”二字长方

印。这两颗印虽然没有标明鉴藏字样,但却都具有鉴定性质,是最早的鉴藏印。宋代以后,鉴藏印的内容

逐渐丰富起来,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为收藏家所青睐。其次,通过鉴藏家的

鉴藏印还可考订古代珍贵书画的流传情况,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赏”、“某君某斋(堂、馆、

阁)图书记”等。不少印谱中也收集了鉴藏印。

     7玉印    
    印材中以玉最为正规,其质地坚洁润密、不磨不磷,可毁损折断而不可破坏其纹理。因此古人多喜欢

佩带玉印,其意一取“君子佩玉”,一取玉之坚贞。玉以越古越贵,一些商贾为欺市获利,常把新玉放入

油锅中炸脍,使之呈古色。

    8金属印    
    金属印指的是用金、银、铜、铅、铁等金属刻成的印章。金银质地太软,不易上刀,笔锋更难显现,

因此一般在铸银时都掺以铜,不但易于成形,也易于镌刻。通常所说的金银印大都是涂金涂银的,纯金纯

银的比较少见。官印中用金银是用来区分等级的,私印中用金银的不多见。由于金银印刻腻刀,字迹柔而

无锋,从收藏与鉴赏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大的价值。铜印字迹壮健,带有回珠,制作方法上有凿有刻,也

有涂金上银的。铅印、铁印,古代除了巨印用之外,一般不多见。明朝时御史大夫用铁印,取其刚直无私

之意,但是铁容易生锈腐蚀,因此流传下来的绝少。

    9象牙印、犀角印    
    牙印在汉代时作为官印,唐宋以后多作私印,以象牙为材料,其质地柔软韧腻,难中刀法,刻朱文还

可见笔锋,白文就没有神气了。因此,篆刻家和收藏家对牙印都不太珍爱。此外,象牙忌鼠味、鼠便,一

遇到鼠尿立刻出现黑斑,直到底部,而且永远除不掉;同时又畏热气汗水,很多人因而有牙印也不作佩带

。犀角印,唯汉代二千石至四百石官以黑犀角为印,别的人很少用,其质地又粗又软,时间一长就会变形

。其他还有以牛羊等胫骨角为印的,这在民间较为流传,官印和富家极少用,有关的记载也尚未发现,因

此其印始于什么时候还说不清楚。

     10水晶印、玛瑙印等    
    水晶质地硬而脆,不易刻,稍用力就会断,刻成文字滑而不涵。玛瑙的质地比玉更硬,是诸印材中最

难镌刻的一种材料,刻成之文又显得锋芒毕露,缺乏温雅之气。瓷印从唐开始就有,宋代运用较广,硬而

不易刻。珊瑚易裂,翡翠易断且硬。总之,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为印章华而不实,收藏家与鉴赏家也只

把它们当作一种点缀来把玩。
    11竹木印    
    木印一般用的是黄杨木,此木容易上刀又不疏松。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用来刻印。竹根宜

选择坚细无裂纹的,其两节间距应适宜,且根节呈现规则性的分布,非常美观,足以供珍玩。核以广东橄

榄的核为贵,质地坚韧,其他大都松软,只可削刻,难尽篆刻之美。竹木印可雕成各种形状,集工艺品与

印章为一身,因而也是收藏家与鉴赏家所网罗的一个范围。

    12印钮、印绶    
    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来穿带的部分就叫做印钮。早期印章钮形质朴,只在背面靛颏成凸起

的形状,横穿一孔就可以了,后人称之为“鼻钮”。随着印章和雕刻技术的发展,印钮的制作也越来越精

美,种类也越来越多,大都是禽兽虫鱼等动物,如龙钮、虎钮、螭钮、龟钮、辟邪钮,又有曲钮、直钮、

泉钮、瓦钮、桥钮、斗钮、坛钮等。有的印章没有钮,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称为“薄意”,就

是薄刻而有画意。印绶就是指印钮上穿的带子,古代多用绵为之。秦汉以后,官印印绶的颜色差别都有一

定的等级区别,不可僭越。

    总之,印章的收藏与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印材品种、形状特征和文字篆刻。印材的品种和

形状特征主要包括印面和印钮,而篆刻文字在形式上有古文、大篆、小篆、八体书、六体书的区别;从神

韵上又要看印中每个字的篆刻是否连贯,布局是否合理、美观、新颖,每一笔画是否丰神流动,或庄重典

雅或有无滞涩等,用刀是否力度合宜,充分体现笔锋和书法神韵,以及镂刻深浅是否合宜,这又要涉及到

专门的篆刻学方面的知识。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3EN00SIGG.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