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杂感之18——投资的概率性与确定性(2011,2,14)

(2012-03-14 14:36:06)
标签:

杂谈

投资杂感之18——投资的概率性与确定性(2011,2,14)

记得在学中学数学时代数、几何、三角等我都很喜欢,但学到排列组合以及到大学学到概率统计时就有点不适应甚至不喜欢了。这并非是觉得概率问题有多难,而是我当时对其思维方式有抵触:A是A,B是B,多好,为何还非要来个“或者A或者B”呢?以至于对牛顿力学、经典电磁学等无论再抽象的概念理论都觉得易理解,但象量子论那样的概率性描述,难以接受。大学学物理时对爱因斯坦的那句“上帝不掷骰子”的名言推崇备至。似乎任何“理论”或者说世界上任何的“普适真理”就应该是有明确因果性关系的学问,而不能是“或者这或者那”,等于没回答。

但随年龄增加和实际工作,却逐渐感到这个世界却总是充满了概率性的现象。特别是,在研究投资问题时“概率”现象就更加明显了。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象我这样有十几年以上投资经历的人,几乎每个人都有过“非常成功”的时候——某时期的投资收益率可以高得惊人,投资顺风顺水。说啥都准,言底测顶,什么都行;买入的都是大牛股,卖出的都是问题股;即使后来发现分析错了,至少当时市场表现也都是对的。当然,也有“非常沮丧”的时候——似乎市场总要和你对着干……。

实际上,上述现象放在任何一个阶段可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这也许就是投资上的“概率现象”。也许对明确“因果”现象有根深蒂固的适应习惯,投资人更愿意把某时出现的市场现象当成“规律”,或者不自觉地喜欢把某时期投资业绩自动“延续”——好像某阶段投资业绩好坏就“证明”了这个投资人投资水平的“高低”。媒体则最喜欢这类现象。于是,这么多年来每年媒体上都有新面孔的“股神”出现。特别是,这些年来“资产管理”渐渐成为一个行业后,比如所谓的“私募”浮出水面后,神话般的私募人物一个接一个地在媒体上出现。但是,这些一时叱咤风云的“股神”们,几乎没有能延续数年的。虽然“股神”们比歌星们还易受捧,但实际的表现上,股神的“寿命”则比流星还短。以我的经验看,任何人只要你愿意,在市场上有足够长的时间,你总有机会能当一回这类“股神”!

但这并非意味着投资是在“掷骰子”。时间长了可以看到,每个人投资业绩的“概率分布”曲线并不相同。长期平均的高收益率(越长越准确)更不会“均等”地给予每个人。证券市场的一个最巧妙的“安排”就是:只有那些以长期收益率为目标的方法实现其目标的概率最大,而追求短期收益的则终究逃脱不了概率的约束(这一点这里暂且不展开谈)。

投资市场上呈现的概率性和长期结果的差异性实际上与自然界中的现象是一致的。量子力学虽然是以“概率”来描述的,但决定其宏观表现的还是由其本身固有的物理特性。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正是这一哲理的深刻表现。如果说股票市场存在确定的“规律”的话,就像热力学中将系统的本质用“不可能”的表述(热力学“三大定律”:不能违背能量守恒,不可能将热全部转化成有用的功;不可能达到绝对零度)一样,依我看应是一下几个“不可能”:

1. 不可能存在一种“立即获利”的方法。如果有必然只是随机现象;

2. 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投资方法或投资人:在市场的任何阶段都能长期高于公司经营的收益率。

3. 市场中不可能存在一种占压倒性的投资方法。

以我对投资市场的认识,我坚信上述“不可能”。一个投资人只有充分认识到到上述的不可能,才能真正认识市场,识别真正的优秀投资,投资业绩的积累才有超过市场平均的可能;而试图追求“不可能”的东西,只能是以失败而告终。从事某一事业,如果连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都未搞清楚而去下功夫,只能像妄图发明“永动机”一样的结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