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史读书笔记:19世纪的英国 - Rick

标签:
英国长期利率杂谈 |
分类: Rick |
19世纪的英国(1800年–1899年)
1717年,黄金继白银之后成为法定的货币本位(金银复本位)。1774年,黄金的本位制明确设立,而银子的付款被限定在25英镑。18世纪末,白银的生产效率提升,白银的价值不断降低。黄金成为本位制的主导。
19世纪英国的人口增长了4倍。从1800年的约700万人增长到1900年约2800万。
而整个19世纪,世纪末的商品价格远低于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期间(也就是说整个19世纪是通缩的世纪,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而金本位制导致货币供应量受限制)。
19世纪英国国债的市场收益率情况
在19世纪之初为:4.5-6%
1830年之后从未超过4%
1850年之后从未超过3.5%
19世纪的最后10年一直低于2.5%
19世纪英国经济周期概述
1797年英国停止了铸币支付(英镑不能兑换成黄金或白银)。1799-1815年为拿破仑战争。战争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通货膨胀与高利率。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不久,恢复了铸币支付(1821年)。1815年英国经济出现萧条,1816年跌到谷底。
1816年之后,又是经济扩张周期。此时,蒸汽动力成功地应用到了机械行业。棉花的进口大幅增长。1825-1826年经济危机,1827年股市崩盘。萧条持续到1832年。
30年代初英国出现了铁路建设热潮,并伴随对美国土地和公司进行投机。1837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繁荣局面被迫中断。
40年代,英国的铁路建设热潮再次汹涌而来。1847年出现金融危机。同时1848-1849年,欧洲出现革命浪潮。
1849年,英国大量进口黄金(加州和澳大利亚的淘金热)。商品价格上涨,出现了通货膨胀。利率起初下跌,接着又上扬。(和法币时代一样,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利润下跌。之后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利率上涨)
1857年的经济危机被称为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危机,美国许多银行倒闭或停业。英国银行出现挤兑。
1861 – 1986年美国内战。战争带来的需求导致英国的经济在1862-1863年出现繁荣
1867年- 1873年,经济繁荣。1865年美国结束了内战,开始了战后建设。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
1871年德国赢得普法战争。
1873 – 1893年的20年之间,商品价格持续下跌,时而出现严重的萧条。利率也稳步下跌,英国财政大臣Goschen实施了著名的国债替换方案,用票面利率2.5%的国债替换了票面利率3%的国债,获得巨大成功。
金本位与利率
英国的黄金本位于1820年正式确立。此后英国经济频繁进入繁荣-萧条的格局。经济周期本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夏秋冬,属自然现象。但是金本位导致的持续通缩加重了衰退的程度和衰退持续的时间。
我们知道经济发展了,经济中的交易就会增加。而交易需要货币作为媒介。在金本位制度下,货币(金银)的存量增长率不是政府可以随意控制的。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经济中很少出现通货膨胀。但是这种制度也有致命的坏处:当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超过货币存量(金银)的增长率的时候,就会出现通货紧缩。
当通货紧缩出现的时候,消费者或企业更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是进行消费或者投资。因为持有货币的购买力会自动上升,不需要持有者做任何事情就可以享受货币带来的增值。但经济中的个体都这样会导致经济中的总需求出现下降,从而引发产能过剩,这样会导致总价格水平进一步降低,也就是通货紧缩更加严重,陷入恶性循环不可自拔。
所以金本位被放弃,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法币时代,政府有印钞票的权利,严重的通缩现象不可能再出现(或持续较长时间)。
19世纪英国的长期利率
19世纪英国主要发行票面利率为3%的长期国债,票面价格为100,期限有10-30年。同时也发行年金,永久性支付3%的利息。书中的收益率根据长期国债的价格倒算,方法是假定国债是永久性的年金。这是一种近似算法,相当于假定国债到期时,市场的长期利率正好为3%。
1888年,由于长期利率下跌,长期国债价格突破100(面值)。英国政府用票面利率2.5%的国债替代了原来票面利率为3%的国债。
我们下面来看1800-1850年间的长期利率波动情况:
1797年,英国停止铸币支付。此时英镑为法定货币,至1821年为纸币时期。
1799年,拿破仑战争爆发。拿破仑为一方,反法同盟为另一方。
1803年,英国加入拿破仑战争,利率上升到5%以上
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
1816年,英国陷入衰退,利率上升。
1819-1820年,利率有所反弹。未找到对应的历史事件,未知当时是否出现了衰退
但是英国于1821年完全恢复铸币支付(正式的黄金本位制被议会确立)。这对之后的利率下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825-1826年经济危机,利率上升。危机一直持续到1832年
1847年,英国出现金融危机,利率上升。1848年,欧洲大陆出现革命浪潮。
我们看到,战争导致长期利率上升,这很好理解。战争期间,为筹集战争费用,大量发行债券,债券供应量增加,价格下跌,利率上升。在法币时期,还存在通货膨胀预期,投资者要求高利率以补偿通胀带来的损失。
在19世纪上半叶,经济危机期间,长期国债利率是上升的。这一点是和我们目前的法币时代相反的。在法币时代,经济危机意味着通缩,利率会下降。
我觉得这里面与债券的供需结构不同有一定的关系。1850年以前,债券市场的发行方主要是国家。整个社会处于工业化的早期,社会储蓄不足。当经济萧条之后,投资者需要卖出债券来维持生活费用。所以导致国债价格下跌,利率上升。
而在现代的法币社会,当经济危机出现时,投资者想到的是买国债避险。央行也会从市场中买入国债,向经济释放流动性,压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1850年之后的英国,经济危机与长期国债利率之间的正向关系不再那么显著。
19世纪英国的短期利率
书中引用的数据为短期商业票据的贴现利率。1833年之前,高利贷法规定,商业票据的贴现利率不得高于5%。1833年,短期票据不再适用于高利贷法。在19世纪50年的,银行利率在紧急的时候曾到过7-10%,之后迅速跌到2-3%。
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其波动很大。这一点现代法币经济体亦是如此。
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19世纪(主要是后半时期),短期利率的高点并非出现在经济危机时(1850年之前的长期利率行为完全不同),而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期间。书中196页给出了一个图,表明了短期利率的波动范围,以及短期利率的年内平均数。
我们可以看到,短期利率的高点出现在以下年份:
1940年,经济繁荣期间
1847年,英国出现了金融危机
1854年-1856年,经济繁荣;之后1857年出现了经济危机
1861年,美国内战,经济繁荣
1863-1866年,美国内战期间,其中1866年出现银行危机,银行利率在10%的位置上维持了3个月
之后,短期利率的平均高点出现在1873年、1878年、1882年和1890年。暂未找到相关的经济背景介绍。
银行利率也由市场供需决定。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市场利率是高于5%的(高点时约为6-7%);但是银行受制于法律规定,票据贴现利率为5%。所以在此期间,银行的票据贴现业务生意非常之好。而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市场利率回归5%以下(也有恢复铸币支付的原因),银行的票据贴现业务被迅速分流。
在经济危机(萧条)期间,工商企业对资金需求会下降。到银行贷款的需求下降,银行的贴现利率下降。如果经济危机波及到银行本身(坏账导致的?),银行会出现挤兑,银行对贷款的供给会下降,利率反而上升。
而在经济繁荣期间,工商企业的贷款需求增加,短期利率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