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喂养中的“饥饿疗法”

(2015-06-17 20:01:48)
标签:

饥饿疗法

不吃饭

喂养难题

自己吃饭

喂饭

分类: 儿童营养知识
谈谈喂养中的“饥饿疗法”


许多因孩子不好好吃饭向我诉苦的妈妈,都会得到我同样的答复:不吃就饿着。这顿不吃下顿再吃,中间不给任何食物。
作为没有经验的新妈妈,可能会觉得心里一惊:天哪这什么狗屁营养师,太不人道了!饿着孩子也叫办法?饿坏了你赔吗?
也有一些妈妈半信半疑实施了,但因为自己或者长辈接受不了孩子挨饿,都有意无意地违反了规则,给孩子食物充饥,继续默认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也继续在喂养难题上纠结挣扎。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饥饿疗法”的话题。

一、你的喂养观念正确吗?

所谓“民以食为天”。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的吃饭问题当成头等大事。当然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每一口饭菜,要想让孩子长得好,良好的喂养必不可少。
每个妈妈都希望看到这样的画面:家人围坐一桌,大人吃着自己的饭菜谈笑自如,孩子也在拿勺子筷子自己吃饭,安静地把准备的食物都吃完,地上干干净净。
可事与愿违,越来越多家庭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孩子就是不肯好好地吃完一顿饭,甚至成为餐桌上的小魔头,让全家人头疼不已。
若问到为什么孩子吃饭的问题让你如此揪心?妈妈一定会答:那是当然啦!孩子是我生的,我当然要让他吃饱吃好!诚然,家长有为年幼的孩子提供食物的责任,但却没有义务去承担孩子吃饭与不吃饭的后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吃饭是为了什么?相信大家都明白,吃饭首先是因为肚子感到饿了,再讲究点就是为了摄入充足的营养来供应身体需求,最后还有一些出于场合和人情的需要。那么孩子自己能理解为什么吃饭吗?肚子饿,他们从出生可就懂了。可在不正确喂养的家庭中,孩子的这种自然而然的本能却被家长剥夺。
饥饿,就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促使进食的基本生理反应。这个反应不受主观的支配,孩子无法命令身体“我就是不想吃,你别饿”,或者对于喜欢的食物无节制地吃,命令身体“我还没吃够呢,你先别饱”。
但在喂养出现问题的家长中间,很大一部分并不相信孩子有这种感知饥饿的能力。他们认为孩子吃和不吃完全随性,没有规律可循,孩子那么小根本不懂饿和饱,所以自己很有责任让孩子吃够准备的、想象中的分量才会把他饿坏了,才是对孩子健康负责。
于是这就导致了两种典型的错误喂养方法:一是在孩子没有吃够设定的食物时,给其他的食物充饥,包括水果、奶、零食。反正孩子不管吃什么都行,只要别饿着。二是不尊重孩子进食的意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多吃点。哄骗(用小玩具)、威胁(再不吃打屁股)、利诱(吃完这碗饭就可以糖)等方法在家庭喂养中层出不穷,家长施尽浑身解数就为了让孩子多吃点。
可能家长会无可奈何地辩解:没办法啊,虽然我知道这样不好,大人也觉得很麻烦,但为了孩子能好好吃东西也只能这样了。
可我必须指出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对孩子的“操控”。举个简单的例子,给孩子把尿已经被许多妈妈认可,是过分干涉孩子自己的排便反射;那么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吃饭,同样是不尊重孩子对于饥饿的本能反应。虽然都以爱孩子为名,但内心深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极度不信任。必须教导他定时排便和必须教导他吃够分量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在强迫孩子遵从家长的意愿。

二、为什么不吃饭闹剧愈演愈烈?

相比不良的饮食习惯,家长们更关心孩子吃得够不够。所以在两者必选其一的情况下,家长通常会放弃原则、向孩子妥协,以求小祖宗们多吃几口。
可这样做的家长一定也发现,自己的妥协并没有收到良好的预期,反而让孩子变本加厉。那么看看家长出于善意的行为在孩子眼里是怎样解读的吧——
“哈,原来我不吃饭也可以吃很多奶/水果/零食呢,看来下次我还是可以不吃饭的!”——知道大人是没有原则的,而自己拥有选择食物的权利。
“我的玩具呢?烦死了,没有玩具吃什么饭啊,我可吃不下。快拿个新的玩具来!对了,还有音乐盒也拿来!”——不理解吃饭到底是干什么,和玩玩具/看电视/追着玩无法区分。
“饼干呢饼干呢?我已经吃了一半饭,现在我要吃饼干了!”——为了获得奖赏而吃饭。
“为什么要打我!我就是不吃,就不吃不吃不吃!”——大人的责骂引起不良情绪,对吃饭更加反感。
随着孩子年龄逐渐长大,自我的思想越来越凸显。家长对其的操控也就越会得到相反的收效。无论孩子做什么事,都在家长的反馈中获得经验,得知自己应该所处的位置、所持的态度。
如果说一个孩子为了不被爸爸打而小便,为了让妈妈高兴而大便,你一定觉得很可笑。但吃喝与拉撒同样是本能,家长却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导致孩子吃饭都是为家长吃的,并不是为自己吃的。吃饭只是一种获得奖励、不被责打、取悦家长的方法,根本不知道吃饭的本意是让自己不饿。
过分干涉孩子自己的事情,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一是孩子对这件事越来越消极对待,认为吃饭是大人的事,和我没关系,我只要负责玩玩具/看电视/满屋跑,把嘴巴张开就可以了,吃或不吃也无所谓,反正家长总归饿不着我的。二是孩子对被剥夺的权利感到愤怒,遇到吃饭就采取和家长对抗的态度,甚至以扔饭、拒食来报复和伤害家长。在看到家长对自己的恼怒和无奈时,感到占上风的快乐。无论哪一种,都会导致事态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孩子吃饭的问题会从小问题发展为大问题。所以我提倡当孩子出现不良的饮食习惯时,一定要尽早地纠正。无论何种习惯的养成,一定不是三两天的事;要纠正,同样不可能立竿见影。

三、“饥饿疗法”如何做?

“饥饿疗法”,办法非常简单,但是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一方面,家长不信任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感觉是在摧残孩子的身体,害怕孩子会营养不良;另一方面,许多家长也见不得孩子肚子饿时的哭闹,有些孩子实施了几天没有明显的效果,家长的心理就先崩溃了,又回到最初的焦灼状态,甚至有了更多的妥协行为。
那么“饥饿疗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家长对其存在一些误解。让孩子挨饿,并不是作为“不好好吃饭”的惩罚,其目的在于让孩子通过体验不良喂养方式中难以体验到的饥饿感,来重新认识食物和吃饭的意义,在本能的驱使下重新对吃饭有正常的期待。
具体做法如下:
1、没收所有玩具、音乐盒,关掉电视、收音机,坐孩子自己的餐椅,消除一切干扰吃饭的因素。
2、给孩子提供适合年龄的合理分量的食物,用孩子自己的餐具盛放好。能自己吃饭的孩子给他勺子/筷子。
3、吃饭前告诉孩子,我们从现在开始要认真吃饭了。你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但是如果不吃,就要到下顿才能吃东西了。可以用一个孩子看得懂的计时器来设定一次吃饭的时间,比如20分钟的沙漏,大一点的可以给一个小闹钟。告诉孩子规定时间一到就要收掉所有食物。反复强调几次,孩子表示确认后,可以执行下一步。
4、让孩子安静吃饭。孩子可能哭闹、不服从,家长要保持耐心。在规定的时间里不要发火和责骂孩子。
5、规定时间到后,和孩子确认下,我们这次吃饭时间到了,要把食物全都收走了。然后在孩子的注视下把食物收走、倒掉。
6、让孩子下餐椅,到下一顿饭的中间不能给任何零食、水果,如果是喝奶也要控制量。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妈妈,不能额外给孩子吃奶的次数,以免孩子通过吃奶来弥补饥饿的感觉。如果孩子吵闹要吃东西,就和他重复吃饭前定的规则。
7、下一顿饭开始仍然重复上述步骤。不要因为孩子肯定吃不进多少就不好好准备食物。家长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让孩子也尝试做自己的事。

在执行“饥饿疗法”期间,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吵闹,不要对孩子投以怜悯、叹息、不理睬的态度。毕竟一个习惯的改变不是靠一两顿饭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孩子需要饿几天才会肯好好吃饭?
首先我们不是为了“饿”孩子而不给他吃东西,不是为了让孩子对没东西吃感到恐惧才在餐桌上就范。每个孩子耐受饥饿的程度不同,但只要消化能力正常的孩子,一顿两顿没吃到什么东西,第三顿是一定会感到饥饿的。但是出于以前不良喂养的体验,孩子可能不会很快接受吃饭问题的转变,所以我不能打包票几天之内一定能把这个问题纠正过来,但一定能让孩子重新认识吃饭这件事。
2、老不给孩子吃东西,他会不会饿坏了?营养不良怎么办?
孩子饿上一天两天是不会饿出毛病的,况且孩子并不是完全绝食。营养不良更不是两三天就会造成的结果。相比好的饮食习惯对孩子目前乃至今后生活的长远影响,付出几天的代价是非常值得的。
3、孩子饿了老哭,我/孩子爸/爷爷奶奶受不了孩子哭怎么办?
让孩子感到饥饿,就是为了让他对自己行为产生的消极体验负责。让他明白在餐桌上做怎样的选择,就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孩子哭闹,除了生理上的不舒服,更多的是对家长态度转变的不理解和抗议。在他所习惯的舒适自如的喂养方式下,对吃饭可有可无甚至从来不知道饥饿的理解下,这是需要时间适应的。

“饥饿疗法”针对不好好吃饭孩子的管理和纠正,除了对孩子是一次重大的经历,对家长也是一次严峻的心理考验。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家庭成员的沟通,没有做好和孩子共同进步的心理准备,就不要开始实施这个办法。否则半途而废,让孩子见识到家长无原则的底线,会使现在的喂养更加困难。当心里没底的时候,谨记一句话:做饭是家长的事,而吃饭是孩子的事,家长不要多管闲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