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万德兰吴珊珊
万德兰吴珊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3,333
  • 关注人气:7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镜头专题】电影《四百击》长镜头解析

(2013-04-16 09:33:55)
标签:

四百击

长镜头

解析

杂谈

分类: 影视资讯

编辑:万德兰国际

      法国是电影艺术的摇篮,法国电影不仅以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深的全球观众的青睐,更成为了法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四百击》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全片播放:

    《四百击》开场的长镜头,以参与者的视角来展示巴黎街道,从微仰到平视,摄像机镜头始终平行于一个坐在车里游览的观众的视角,在音乐的衬托下显得细腻而忧郁。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特吕弗所代表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一些法国影人认为,电影应该表现人的内心生活,所以《四百击》开场的长镜头即使信息量很少,也要保持足够的长度来渲染气氛。

    《四百击》的第一场“受罚”戏中,除开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之外,几乎所有的叙事都是由长镜头完成的。

      比如第一个镜头,它的时长达到了59秒。画面从一个伏在桌上写字的男生近景开始,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女人的画像然后往后面传,而摄像机镜头一路跟住这个动作。

      第一个传递动作是两个同学的手部动作特写;第二个传递动作时镜头扩大视角,画框中出现了两个同学的全貌;镜头从第三个传递动作开始横移,直到传递到第五个同学安托万的手里,景别从小全景再次变成近景。安托万开始在画面上涂鸦,再往前传的时候景别再次变成小全,结果被老师发现,于是镜头离开安托万对准了讲台上的老师。老师让安托万把画像交上去,这里的镜头是静止的,安托万入画走到讲台把画像给了老师。老师罚他站到墙角,镜头随着安托万的走动平行横移,待他做了一个鬼脸之后,镜头随之快速甩到讲台,老师站起身宣布考试还剩下一分钟,随后走下台,结束了第一个镜头。

      在这个一分钟的镜头里,导演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人物和镜头的双重调度,可以说是还原了事件的全貌。

    “受罚”结束之后,安托万从学校回到了家中,场景从教室转到了一个更为狭小的空间里。特吕弗依然采用长镜头来进行表现,只是这里摄像机的活动受到了更多的限制,所以整体的机位相对固定,主要使用的是镜头内部蒙太奇,不靠外部运动,而是由人物带出运动。

      第一个长镜头以中景为主,表现的内容是安托万生火,然后走到窗边用窗帘擦手,最后从抽屉缝里拿钱后打开卧室的门。打开门的第二个镜头似乎是安托万的主观,但画面随之一亮,安托万从右侧入画走到镜子面前梳起头发来。

     在这个空间里,导演用了三面镜子来做道具,两面大镜子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安托万的动作,而小镜子则给了安托万脸部一个微仰的特写。在没有运用任何的景别转化或是剪辑技巧的基础上,特吕弗用此种方式把安托万玩睫毛夹等动作和表情的细节非常清楚的展现出来,这不得不让人为之惊叹。

     在第三个长镜头里,安托万把餐具一一从柜子里取出来然后摆在餐桌上,这里镜头是静止的,主要是人物在镜头内运动,景别以中景为主。随后镜头跟着安托万走到玄关拿了书包回到餐桌写作业,安托万的画外音和高跟鞋脚步声同时响起。

      从妈妈回来到安托万出门买面粉,这一段的所有对话和动作共只用两个镜头完成。这里的第一个长镜头其实是一个很明显的镜头内部蒙太奇的使用,表现了妈妈脱外套、取围巾、走进厨房,却省略了她是如何发现么有面粉的。

      人物运动的节奏较快,画外空间的使用比较多,在特吕弗如此处理之下的画面就不显得沉闷了。由于分切较少,而人物调度较多,形成了空间的压缩感和人物的被限制感受,而这一切又都是和特吕弗整体的视听追求相统一的。

 

 

      特吕弗为《四百击》缔造了一个堪称完美的经典结尾,这一组永垂影史的长镜头主要4个:安托万把足球丢入球场之后转身跑出去,钻过围栏跑向元芳,这里基本采用的全景俯拍。躲过教官追捕,安托万跑在马路上,在这一段长达1分20秒的奔跑跟拍中,没有音乐,全景呈现,纯自然的环境让我们对种来之不易的短暂自由,更加感同身受的兴奋。接下来音乐响起,镜头在缓慢摇过塞纳河之后,再一次对准了安托万纵深渐渐跑远的背影。安托万从陡梯上抛下来,一路跑到海边的沙滩上,在浪花里随意的玩耍,摄影机从摇拍到跟拍,景别从大全景到全景。这个长镜头没有结束,最后安托万转过身,向摄影机直面走来,镜头急推,全片定格在安托万的脸部特写上,从安托万迷惘而脆弱的眼神,成为i联合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让人津津乐道的、举世闻名的表情。

      这组长镜头中依然有摄影机和人物的双重调度,导演对此种调度的把握在影片中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极致地步。特吕弗企图通过这组奔跑的长镜头让观众感受到安托万长久压抑情绪的一次彻底释放。然而看到大海的他并没有看到自由,所以才有了安托万最后回头时特写定格的迷惘眼神,这也是所有关于反叛和叛离的隐喻里最为明显的一个。

     总之,《四百击》这部“作者电影”真实而真诚。法国电影的发展始终表明,它在艺术上的主张是不断创新的,如特吕弗一般的法兰西艺术家们总是在不断努力树立自己独特而又新颖的表现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