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
公司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659
  • 关注人气:1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557A358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谈学习《伤寒论选读》有感

(2016-11-01 16:26:52)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557A358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谈学习《伤寒论选读》有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谈学习《伤寒论选读》有感

作者:方后山
单位: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安徽省明光市中医院
文章编号:Y557A358

成长,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中医人的学习成长方式也同样一直为大家所探讨。说到学习与成长,脑海中立马就浮现了初中时曾经学习的一篇文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中描写了老屋的百草园中有趣的动植物、神奇的传说以及雪地捕鸟等生活情趣片段;也描写了私塾三味书屋中老先生的知识渊博,古板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且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这段成长经历使得鲁迅先生记忆犹新并难以忘怀。回忆起这篇文章后,也同样让我在学习《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中感悟颇深。

《伤寒论》是由后世医家据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编辑整理而成,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体,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张氏所创制的方剂大多组方严谨,用药配伍精良,经历代医家临床实践验证,疗效显著。因此,探索张仲景的处方用药特点,对临床运用成方、创制新方或研制新药都有指导意义。

一、《伤寒论》用药及配伍特点

1.药味较少

据统计,张仲景在《伤寒论》记载的113方剂中,药味数分布于1至14味之间,平均每方药味为4.18,其中组成为1味药者有2方,组成为2味药者有7方,组成为3味药者有23方,组成为4味药者有24方,组成为5味药者有17方,组成为6味者有11方,组成为7味药者有13方。仲景方剂虽药味比较简单,但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如用于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证的四逆汤仅3味药,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证的理中丸仅有4味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麻黄汤仅有4味药,用于治疗阳明经热盛证的白虎汤仅有4味药。

2.煎服法独特

仲景方剂的用法(煎煮法和服用法)方面非常讲究,特别是含药性较猛烈的药物的方剂,其用法尤其特殊。如青龙汤的用法是:“原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桂枝汤的用法是:“以水七升,微火取煮取三升,适寒湿,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从以上两方的煎药法可以看出,仲景主张一首方用多量水煎煮,煮成之后,一天分多次服用。这样既可保证每次服用量不会太大,又可使药力在体内持续地发挥作用。

3. 配伍独特

仲景方中,以性味、功效相同或相似之药物相互配伍,药物之间互相激发,取得协同作用,达到“累积药力”的目的,以增强原有的药效。如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相配,两药皆属辛温之品,有辛温解表的作用,配伍后其发汗解表力明显增强,用于治疗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之外感风寒表实证。大承气汤中的大黄与芒硝配伍,大黄苦寒,能清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能软坚润燥通便;两药配伍,芒硝先软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既使泄热通便之力增强,又使疗效快捷,达到急下存阴的目的。

3.1  相反配伍

性味或功效相反的药物相配,以相互制约其偏性、或相互激发而产生“相成” 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散收相伍

以具发散作用的药物与具收敛作用的药物配伍,发散以祛除在表之外邪,收敛以固护人体的正气和津液,使到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如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桂枝辛甘温,能解肌表以散外感风寒之邪;白芍苦酸微寒,能养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两药相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该方散风寒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

3.1.2寒热并用

以药性寒凉的药物与药性温热的药物合用,寒药以清热,热药以祛寒,用以针对寒热错杂的病证;或者寒热药相配能起“制性存用”或“相成”的作用。如桃核承气汤中大黄配桂枝,大黄苦寒泻下逐瘀,桂枝辛温发散,能温经通脉,两药性味虽相反,但均有活血的作用,因此,大黄得桂枝之辛温发散则不致直泻肠胃,而重在攻热逐瘀;桂枝得大黄之苦寒下行则不在于发汗解表,而是专于温通血脉,两药相互沟通、相互激发,使攻逐瘀血之力增强。

3.1.3攻补兼施

张仲景在方剂中善用攻邪药与补益药配伍,攻以祛邪、补以扶正,以治正虚邪实之证。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大黄苦寒以泻肠胃之热,人参、大枣、茯苓补气健脾,扶助正气,攻邪与扶正并用,配合龙骨、牡蛎、柴胡等药,以治疗伤寒误下,正气受伤,邪气弥漫所致的烦惊谵语。半夏泻心汤中用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以平调寒热,消痞止逆;又以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以促运化而助消痞。

3.2表里同治

以治表之药与治里之药同用,以达表里同治之目的。如大柴胡汤中柴胡合黄芩以和解少阳,清透少阳之邪热;又配大黄、枳实以泻热通便,除阳明之邪;诸药合用,以治少阳阳明合病。又如葛根芩连汤中葛根解表清热,又用黄连、黄芩燥湿止痢,共治外感表邪未解、热邪入里之热痢证。

3.3 气血并调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关系密切,气血药并用以达调和气血之目的。炙甘草汤中炙甘草、人参益心气,大枣、阿胶养心血,使气旺血足而复脉。

3.4 阴阳互根

“孤阳不生,独阳不长,阳以阴为体,阴以阳为用”。故常配滋阴之药以助壮阳,以期“阴中求阳”;或配温阳之药以助滋阴补血药之力。如治脉结代、心悸动的炙甘草汤,用炙甘草益心气以复脉定悸,合大枣、生姜养胃气以资营血之源,补以生地、阿胶、麦冬、麻仁滋阴养血,又用人参、桂枝补益阳气,清酒通利经脉、宣达诸药之力,寓阴阳互根之理。

二、学后反思

所谓温故而知新,窃以为,我辈中医人学习《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应该勤求古训,且在临床中多使用、多感悟。因为现在的中医临床医师绝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之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与故往的那些师带徒的名老中医相比缺少了太多的中医药熏陶、沉淀及耳濡目染,所以我们要在学习和使用中医中药时将自己带入那种历史感中,以求感悟中医药的本质及真谛。相当于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小朋友,天天听着课堂上老师说百草园里有多么趣的动植物、神奇的传说以及好玩的雪地捕鸟等场景,听得很开心,却一个都没有见过,脑海中只是有那么个画面,从没有见过实物,就是见到了也还是和书本上对照不上。从书本上学习中医药到真正的临床使用,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从一个中医学生到一名合格的、真正的中医临床医师,这个坎很不容易跨过去,甚至很多人不想去跨或根本跨不过去。上班之后,跟随老师查看病人,开始试着开方子,感觉真的无从下手,很尴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过往背诵过的所有常用方剂,赶快挑一个大致差不多的方子,再添油加醋一番,看病人比较虚弱了,来点黄芪、人参之属,咳嗽咳痰加点陈皮、半夏、枇杷叶等,下肢水肿的加点健脾利水的中药,大类如此一般,总感觉是在用西医的思维来开中药,中医这座“三味”大殿堂,我们现在是“一味”未得啊。回头想想,仲景及古人在治疗疾病时处方用药是和我们一样的思维模式吗?可以说是迥然不同,古人治病,特别是仲景之后,有着一套完整的诊疗思维方法,即辨证论治,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级阴阳的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所以说,我辈学习及使用中医中药,需在学习文献经典及治疗中体味个中乐趣,斟酌经典文献中用词造句的深刻含义及其所包含的高度浓缩的中医智慧,有条件和机会的话,还是应该多同名老中医学习,学习他们的思维方法,在他们的熏陶下,耳闻目濡的我们也许在中医师成才的道路上会少走许多弯路。中医这座“三味”大殿堂,等待我辈中医人好好的去学习、挖掘及继承。

Y557A358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谈学习《伤寒论选读》有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方后山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