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育才小学 吴爱红
崔峦老师说: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一道‘铁门槛’。” 可见,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再者,文本是由一个个传承中国文化的汉字,一个个饱含深情的语词,一句句充满灵性的句子组成的,它不是“死板”,它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情感倾向等,都需要我们去解读,去品味,才能踏上语文教学的求真之旅。不管语文教学理念如何翻新,教学手段如何变化,进行丰富、灵动、多元的文本解读,始终是一线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解读 “浮”在文本的文字层面,不能深入到文本的内在意义。 许多教师在对文本解读上,走马观花,不愿花时间.花精力, 许多教师在对文本解读上,走马观花,不愿花时间.花精力 潜心备课。只是在要上课了,粗略地读一读课文,了解文本的大概,没有把握学习教材的意义,要实现的目标。有一部分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他人教案, 不经好好琢磨消化, 没有认真品味文本。上课时, 随心所欲,一切跟着感觉走。
2.挖掘过深,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只是借用教辅资料,设计教学, 而往往却忽视了学生的学 ,重人文,轻工具,偏离语文教学目标,想方设法挖掘教材外的资源,把十八般武艺样样搬出,使得课堂的容量过多,而忽略了品词析句。
3.过度依赖于教学参考书和教案。长期以来, 我们备课时是不是草草地读两遍课文, 然后就对照教学参考书进行课文解读。对文本的解读, 没有自己的阅读体会,更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只是依赖于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 把别人的诠释充塞自己的头脑, 讲公开课备课时是不是只注重形式, 认识作为自己最终的解读。 讲公开课备课时是不是只注重形式, 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 不研究文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不管学生的实际状况,刻舟求剑,以不变应万变。 从而形成了思维的惰性。
4. 添枝加叶,画蛇添足。 还有些教师把课堂容量设计的很多, 教学情境过分晃动, 课堂没有抓住重点, 没有主线, 没有深度, 面上繁荣, 背后是实质的萧条。
针对以上的现状,那么怎样去解读文本呢?
一、提高文体意识
站在文学文本的角度解读文本,是教师解读文本的第一步。小学课本上的文本,可以粗略地分成诗词、小说、散文、故事(民间故 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说明文和应用文。对于诗词的解读,我们应重点抓住最关键处来理解文本的内容,字字领悟,句句推敲。这个关键便是找准一个眼——“文眼”。对于古体诗来说,这个关键是诗 (词)眼。古人写诗(词)很注重炼词锻句,特别对于诗(词)的意 境,常常通过一字一词来达到“含而不露,露而不俗”的写作境界。如 《清平乐.村居》一词,大部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缺少对字词进行理 性的分析,不注意去抓住词眼,参考书中也没有专门明确出词眼所在。其实,认真分析一下这首词,“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中的“醉”, 除有了表面意义上的酒醉之意外,更多的是带有陶醉的色彩。孙双金老师认为,这个“醉”有三层含义,一醉是老夫妻白头偕老,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二醉是多子多福,香浓烛旺,发自内心的高兴;三醉三 个儿子,大儿子已经成人了,二儿子也很勤劳,农业(锄豆)和富业 (织鸡笼),其乐融融;四醉小儿活泼天真,老来得子,人丁更旺, 怎么不喜出望外呢?而我们大多数教师在解读这篇文章时,大都停留在对“小儿无赖”的理解上,忽略了作者原初对归隐退逸、农家小乐生 活的向往。
对于小说的解读,可以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让鲜明的人物 形象成为文本解读的要义。对于散文的解读,则应重在对文章思路和 作者情路上的把握。童话的解读要关注幻想,民间故事的解读要关注 引领学生向往美好,寓言故事则要研究寓意,说明文的解读则从科学 入手,应用文的解读从写作方法入手……其中,新教材引进的文言 文,教师则应字斟句酌,借助工具书,做到条分缕析,明意析理,抓 住关键句进行解读。
二、整体把握,前后贯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是避免“散读”和“窄读”文本,避免“断章取义”“肢解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好办法。
1.将文章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阅读。所谓整体把握,首先是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要整体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涵泳沉潜于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作灵感式的体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孤立地看词中每一句话,并没有独特之处,但整体联系起来看,这是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图。这个普通的农家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幸福和快乐的。老人们恬淡和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所产生的愉悦之感。因此阅读作品时,切不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和细节,寻章摘句,停留在每一词、每一句的意义,而要加强整体阅读,将局部和细节与主题有机联系起来,透过文字表层读懂文章的意蕴和意境,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作品的妙处。
2.找准有效的切入点,“牵一发动全局”。找准教学的有效切入点是避免“散读文本”的好办法。文本从哪里切入最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切入点,既有“情”又有“采”,就能够“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就能体现教学的创造性,教学就会充满智慧。看到《开国大典》的课题,你会想到本文写的是一次典礼,是盛大的典礼,是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盛大的典礼。这是由课题产生的初步的解读。深读课文,你会知道到“大”字在文中的丰富内涵:文章写了“庆祝新中国诞生”这个“大事件”,写了“群众进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大场面”,还具体写了参加典礼的群众的“大热情”。文题中的这个“大”字,就是情采合一处!抓住“大”字,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可以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抓住“大”字,细读课文,可以弄清课文围绕“庆祝新中国诞生”写了哪几个场面;抓住“大”字,深入研读课文,品味描写主席行为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可以通过“典礼仪式”时的“一齐欢呼”“一齐欢跃”“54 门大炮齐发”以及“阅兵式”及“群众游行”中的多处描写,充分感受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以及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文本的情采合一处,就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展开教学对话的最好抓手。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发现这样的切入点,设计具有统整性和开放性的话题。这一话题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提纲挈领的。要有针对性,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
3.将文本的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从单元和整个教材系统来看,一篇课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单元整体和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有机构成。这就要求教学时对单元整体进行把握,把文本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否则就会出现“没有航标乱行船”等“偏读”文本的现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老人与海鸥》一文,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吴庆恒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食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有的教师认为课文阐述的是爱护动物的话题,因此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体会吴庆恒老人如何爱护海鸥,建议学生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但联系整个单元内容,我们会发现这种理解太狭隘,太孤立了。因为本单元还有另三篇课文《跑进来的松鼠》《最后一头战象》和《金色的脚印》,如果说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还可以说与环保意识有关,《最后一头战象》讲述了“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庄严地掩埋自己的故事”,《金色的脚印》中“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小狐狸等”这些,绝不是在写环保!再看单元导语“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怀。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学习本组课文,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编者实际上已经作了很明确的提示!如果联系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思考,就不会出现这种对于文本主旨的“偏读”了。
三、突出重点,扣词析句
文本解读要避免“浅读”“泛读”,须采取“大火煮沸、小火慢熬”的办法,即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教学的重点,抓住一个个细节, “抓住一个个关键性的词语,千百次地读”,“千百次地问”。只有在重点处细细品味,细细琢磨,才能品出语言的味道,才可能避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语文教学才不会变成空洞的说教。
1.抓住细微描写处展开细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廉颇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不仅仅是知错能改,如果停留在这样的理解上,就过于肤浅。读《史记》原文,廉颇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公忠为国”。如果我们对文本的语言细节进行研读,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廉颇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文中的叙述是: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我们常常以“负荆”来说明廉颇请罪的诚意,却忽略了脱下战袍的这一细节。
我们可以这样想: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大败齐国,攻取阳晋;陪伴着廉将军固守长平,逼退秦兵……这一身战袍,对于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荣誉、地位、名利……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放下了自己的荣誉、名利、地位……如果说,蔺相如再三避让廉颇是为了赵国利益;那么廉颇脱下战袍,是觉得自己的言行已经损害了国家利益,实在不配再做一个将军。
2. 抓住矛盾处展开细读。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脸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里冻死了。”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微笑”。在大年夜,在万家团聚的时刻,一个小女孩却冻死街头,脸上怎么会“带着微笑”呢?抓住这一矛盾处深入研读,我们会发现文章一共五次写到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这带给她温暖和快乐。同时,我们把这许多的幻想都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大年夜来思考,越发觉得小女孩的境遇悲惨。大年夜,是万家团聚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却冻死街头!作者用“微笑”一词,实际上是在以笑写悲。通过对这一看似矛盾处展开细读,不仅可以对文本内容有深一步的理解和把握,对作者表达的技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 抓住特殊的语言形式展开细读。文本细读在内容上指向的是言语,包括词语和表达方式。叶圣陶先生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有的时候我们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注意得不够,这是语文教学的遗憾。 《开国大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两次出现,从中可以读出什么?“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这个整齐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从“欢呼”与“欢跃”这两个不同的词语中又读出了什么?作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心境、心绪、心态的。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对这样的语言形式岂能放过?我们要仔细品味句子表达上的妙处,体会文中的情韵,从中开掘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这种开掘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扎在语言的表达上。
再如《将相和》一文,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廉颇的居功自傲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研读两个人物形象,就需要对两个人物语言的表达形式进行比较: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通过比较发现,一是人称不同。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显然有不敬之意。不仅直呼其名,而且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而蔺相如始终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这样的称呼,已经把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
二是排名次序不同。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从“我廉颇……他蔺相如……”这样的顺序中展现;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在第一位,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中可见。这就将廉颇的自傲与蔺相如的谦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关注的中心不同。廉颇居功自傲,关键在于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蔺相如顾全大局,关键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廉颇口口声声“我”、“我”、“我”,连说三个,丝毫没有提到赵国;而蔺相如句句说的是“我们赵国”,也是连说三遍,全然没有涉及个人私利。
通过语言的比较研读,我们就会发现课文将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和居功自傲的廉颇这两个人物的个性做了鲜明的对比。
四、视野开放,多元解读
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如何处理好“作者意义”“文本意义”与“读者意义”之间的关系?
1.从作者视角,体悟文本的内在意义
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等,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联系作者的立身、为人、处世以及个性才情、情趣爱好、学识等,由言外而观言内,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一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于一体,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好文章。文章通过“飞蛾求生”“瓜秧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即“虽然生命短暂,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充满光彩,充满活力。作者杏林子,自 12 岁起就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但是,小学毕业后便因病辍学的杏林子残而不废,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修,笔耕不辍,著有散文、小说和剧本,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有一句名言:“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 ” 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这正是她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二是继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在充分读书,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句,教师相机介绍作家生平事迹及她的名言,既可以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他们对“生命”这一厚重的话题有新的感悟,又可以使学生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这句话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思考。 阅读一篇作品所获得的信息,并不是所感知的印象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心理组织过程。因此,要真正理解作品,并不只局限于作品本身,还应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本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资料,这样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和字里行间的意蕴,从而实现对文本正确、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2.从编者视角,把握文本的教学目标
编者编写教材都有一定的意图,教师可从编者的视角去适度解读文本,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编者的编写意图一般体现在单元导读、课后思考题、略读课文的自学提示等地方。
1.巧用导语,整体解读文本
单元导语既提纲挈领总起了本单元的教学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教师可以从编者提供的单元导语人手,整体解读文本,将导语作为一种教学内容来引读。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导语: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美好的。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都展示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语。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去搜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这则导语分为两块内容:(1)本单元的主题——热爱生命。(2)本单元的训练点,即体会文中含义较深刻的词句。教师应以此为方向,解读文本。
2.巧用课后习题,把握文本解读的重难点
课后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与学的思路,往往是对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袁微子)。因此,解读文本时教师应对课后思考练习进行分析,明白其意图。一般地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它们指的是什么,让我们干什么;二是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思考与练习,即弄清其训练的目的;三是思考练习与目标体系的关系。
《生命 生命》课后有三个习题和一个小练笔提示:(1)课文对我很有启发,我要好好读一读并背下来。(2)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让我们联系生活,交流交流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3)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有很深的含义,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再抄下来。(4)小练笔:我想把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以上的课后思考练习题,为教师展示了两大板块的教学重点:(1)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要求:好好读一读,背下来;抄写句子与写感受。(2)体会文中含义很深的句子。如“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这样的句子在文童中比较多,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如果在解读文本时作了具体的分析和研讨。就可以得心应手,不会失之偏颇了。
在课堂中,还需要尊重“读者视角”, 换位思考:儿童会怎样读这个文本,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 ,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 例如二年级课文《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很懂事,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前年我在磨这堂课时,就发现有学生说:“还有两个他没有看见。”我们在解读时,就要注意,假如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引导,而不是一味往深处走,“文本”很重要,但是“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是说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利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开阔阅读的视野,积淀深厚的文化功底,教学时才能做到深入浅出,才能允许多元共存,才能从更高的视角把握文本,优化教学。可以这样讲,不是文本决定着你的解读,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情趣决定着你的解读,是你的阅读决定着你对文本的解读。 读文本其实是在读自己,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因此,对广大语文老师来说,苦练内功,多多阅读,就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名著营造的精神殿堂里,在阅读这盏明灯的恩泽下,教师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是课程,信手拈来、旁逸斜出即是风景。只有我们自身积淀厚了,识理多了,视野宽了,立足点高了,我们的文本解读才会正确、深入、有创意,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既宏观把握,又微观深入,才能进入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