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季端:我对“北京天鉴量子文物鉴定仪”的认识

标签:
收藏 |
分类: 百家论坛 |
邱季端:我对“北京天鉴量子文物鉴定仪”的认识
1940年美国科学家马丁·卡门在实验室发现了碳十四,1949年另一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利比因发明了碳十四测年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现在,碳十四测年法广泛地应用于史前考古学(碳十四测年法年代越小误差越大),虽然存在误差,单纯运用碳十四也无法百分之百准确判断考古遗址的年代,因为没有更好的仪器和方法出现,考古学家还是利用它判定大致的年代。有人也想利用它判断文物的年代,结果并不成功,因为碳十四只存在于有机物体,而且机器本身就存在误差。
本人热切地期待有文物鹰眼出现。也有人害怕文物鹰眼出来,都是些什么人?广东话说,画公仔不必连肠也画出来。
台湾的古陶瓷收藏家、鉴赏家戴学文先生已经义务为我的这台设备服务半年多了。他根据自己的切身实验总结了一些经验,一共二十七条,我们另文诚心公诸同好,共同研究,互相学习。特别是“北京天鉴量子文物鉴定仪”的团队,必须以更科学的精神严格选拔建立工作站。必须说明,不是有资金就可以建立工作站,有没有完善的实验室,严谨的文物科研团队,诚心服务国家、挽救文物于水火的精神才是首要的。如果急功近利,匆促上阵,失之公众的信任,最终只能自毁长城。虽然我明白杨先生多年来为研制这台设备所造成的资金压力,但是最艰难的日子已经熬过来了,风物更宜放眼望。
我们暂时不敢公开对外检测,其理由也在此。
本人认为这是一台较之于碳十四、热释法更精准可运用于考古年代、验测制成年代的机器。它将来的成就,必定大于获得诺贝尔奖的碳十四测年法。科学利用这台设备,所有文物断代争议,中国文明史的断代和探源都可迎刃而解。
我必须特别强调,这台仪器的功能只是判断器物的制作年代,精准到制作那一年,这是目前没有哪种机器可以比拟的。至于器物的艺术价值,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它是无能为力的。比如瓷器,它可以断定哪年制造,至于是汝官哥钧定,不是它的工作范围。比如一件署名或题跋唐代张旭的草书,它可以断定是否张旭生前那一年的制作,但是否张旭的真迹,它根本就是外行。这就要靠眼学了,眼学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相当的文化历史知识,当然心正是必备的基本条件。
遗憾的是,目前还没具备利用量子文物鉴定仪用之于文物检测制作年代的环境条件。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原文作者:
原文刊载:
-
转载本文谨对原文作者表示感谢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