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146千北沟探寻南沿头

标签:
千河口北沟深山古道南沿(岩)头深山民居明代碑刻 |
分类: 房山篇 |
2015年4月,自千河口沿沟探寻庙坨天生院,见《房山143》。
下了一夜雨,8:00还在沥沥。天气预报10:00后大晴。
同一道沟,上次初春,岩崖毕露。这次初秋,绿色遮蔽了锋芒。最大不同是原来满沟的羊圈没了,10多公里的深沟,空无一人。
沟床道路够宽,过水段砂石松散。
沿主沟右转。不远,新修岔路东上。
9:35,南沿头沟岔口。
老路沿沟北崖台绕过去。可见,南沿头原居民有多条古道出行,雨季水多,边走上道。
南沟东去,树木很密,不能通行。
攀高了,古道贴崖边进入西沟,一道栅栏门防止羊群外逃。
南沿头,崖上古村,在一圈直崖顶上。
先到崖下,巨岩巍立,气势磅礴。
庙坨看这里,一道崖上平台。
正屋看看。双坡屋顶,三开间,红砖包角,草泥罩面。
隔沟回望农院。
石塘多为羊圈,能为羊挡风遮雨。
细看石碑,上部缺损。为防止石碑不稳,下部垒石支护。
“南岩善行记。云游衲僧南方真通。
南岩者,乃房山县之西南约有百里许,幽邃万壑之间,㟮□□□□□,上有岩𡹣纵而且广,下有泉池湛而可美,世传南岩头之称焉。远于人市,初无□□□□□□□到者,唯志好山水,特意游赏,随流而至者一二。稽其所以,信知前代(元)必……天朝(明朝)四海清平,凡名山胜概皆有净行者棲□□□□□□□天顺(明英宗,1457—1464)□□有禅客幽隐于中。迨成化(明宪宗,1465—1487)、弘治(明孝宗,1488—1505)时,湖海衲子往来者甚众,其有积□□□□□□□□□为室、缚草为庵者,盖以斯道觉斯民也。檀越钱普达乃张房店(明代张坊)之望族也,□□□□□□□□亦向道于此,以谓非钟鸣而何以号令丛林。遂乃倾财,命工铸造洪钟一颗(?),复□□□□□□□竭此诚,仍废己资,复募众善,各施资缗,以购木植瓴甓(砖瓦),创建禅室三楹,□□□□者悉备。□从南来,尝憩于此。盖普达曾濡食指,一日谓予曰:此中幽邃,恐失后续,苟得其人用真诸□,以纪岁月,为不泯焉,使后来有志于道者知前人胜行,是区区之愿也。予不得已,而遂强为之。洪惟佛慧昭然,道旷古今,先天地而无始,后天地而无终,□要以清净为宗,利济为用。呜呼,人生于血气之中,长于声利之途,驰骋一时之快,而骎骎流堕于苦命。苟非彦圣之师,承悲愿力,出现于世,其利欲之心,似不可速去。故先贤韬晦于空山大泽之中,涧饮木食,树德立行,遂扬名于后世也。欲效先贤者,孰能一时忘世利人我,趋于寂寞之滨?今见衲子,若绝意于公名,偎山傍水,蔬食毳衣,可谓其人也。是以竖旃檀于秽域,出莲萼于污渠已矣。
可见:1、地名南沿头,实由南岩头转来。明代张坊称张房店。
2、地处偏远,少有人至。可能元代始有人烟,明代天顺年间有修行者,成化、弘治年间知道的人多了,修行者也多了。类似红螺三险。
4、当时,张坊有供养人钱普达为这里铸造铁钟一口,创建禅室三间,规模不大。但改变了原来茅屋洞居的条件,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购来木植瓴甓(砖瓦),深山用砖,成本很高。
回望南沿头西坡,凡能耕种处都开成梯田。这要几代人的功夫?
开车出沟,不过25分钟。
前一篇:房山145王老铺探洞
后一篇:房山147东关上西探北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