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技术教师个人成长计划(转)

(2012-09-04 23:14:25)
标签:

教育

信息技术教师个人成长计划

    教师,一直让我很向往的职业,在自己的努力下,也如愿以偿的走上了三尺讲台。但踏进中学的校门后才真正体会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与自己预想的有太大的出入。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站在三尺讲台,主要职责是与生为伴,与生为友,看着他们一步步的进步,一点点的成长;可由于计算机学科性质(在中学不受重视,不列入中高考科目)的缘故,教学仅是工作职责的一部分,还有大堆的“杂事”如摄影摄像、网络管理与维护、多媒体系统维护等要做。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信息学科教师没有升学压力,可以在课堂毫无顾虑的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考前可以不为学生成绩的提高而焦头烂额,在其他学科教师看来,我们可谓幸福,可谓轻松了。两种不周甚至完全相全的观点,让我感受到了信息技术教师所处的两种状态。其一:“轻松幸福”,没有压力的上课,完成自己份内的锁事便万事大吉;其二:不仅要认真有条理的完成锁事,思考着如何提升办事效率与质量,而且还要回归课堂,利用相比较少的时间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以及科研等方面的能力。

当然主观上谁都不愿意成为第一种状态,但在繁锁的事情中不知不觉的被列入其中的人不在少数。因此,为了使自己能一直处于第二种状态,我将做以下分析与规划。

一、      个人今后发展目标

1 教学是工作的重心,这是毫无疑问的。与学生为伴,与学生为友,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一直的追求。“其他人怎么看等信息教师与我无关,我要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重视自己”,这也是师父常跟我说的一句话。第一次与中学生接触,有太多的不适应需要慢慢磨合。但相信,三年,甚至两年或一年后的我也能上一堂很漂亮的公开课,也能获得区、市教师及学生的的一致好评。

2、做好教学外的本职工作。网络维护、多媒体管理等都是些日常工作,说不上多少技术含量,但再小的事情也不能马虎,追求高效,尽量花最少的时间来完成,以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充实自己。而对于摄影摄像,纯当是培养一种兴趣爱好或特长吧,相信自己能做好。

3、科研是工作的调味剂。信息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知识更新快,就像张舒予老师曾说的,要保挂“以生活为研究”的状态,不断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并把其中的思考过程用论文的方式记录下来。把思考与写作当作一种常态,把写博的行为习惯提升到论文层面上来,把写作当一种乐趣并坚持,争取每周一小写,每月一总结,每学期发表一篇论文。

4、以课件制作为突破口, 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

从更细一层面来说,校长也一直强调五个一。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这虽算不上是宏伟的目标,但没有它,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步入优秀教师、名教师的行列,所以也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近期目标吧。一个优秀的教案,一堂优秀的课,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篇不错的文章,一张模拟试卷。

二、      实现发展目标所采取的措施

1 在模仿中学习,在案例中成长。常参加校内外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校、区、市里有很多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他们是我活生生的学习榜样,从他们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吸取经验,积极参与研讨。阅读优秀案例和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内容。

2 认真钻研教材,科学备课。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只有仔细地钻研教材,用心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比较好地把握知识动脉,科学地备出教学育案,才能跟随孩子和时代的心跳。认真上课,及时反思,勤于笔耕,乐于探索。多动手,多动脑,特别是多动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请教。争取能在指导老师和其它教研组的老师的帮助下,每个学期开一堂公开课,态度端正,实事求是,虚心接受指导与批评,改进教学方法,自我完善教学方式。

3、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进行反思,从自我提问、教案反思、课后反思、交流反思等多种方式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知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的成长得到充分发展。

4 让读书与学习成为习惯。现代社会信息日新月异,知识在不断更新,各种理念也时时进步着,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让自己与日俱进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平时多读一点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看一些比较有权威的教育专著,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及时写成文章,积蓄力量与经验。

教师说平凡也不平凡,曾有人说过,教师生涯中的前三年是至关重要的三年,它甚至决定着你今后的发展趋势。我相信只要用心学习,一切都不将成为空中楼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