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阳光天使
阳光天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5,304
  • 关注人气: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察记录:有趣的扑克牌——中一班 卜晓雪

(2012-10-11 14:13:42)
标签:

观察记录

教育

分类: 精彩案例

儿童观察记录:

幼儿姓名及性别:冯宇宁、刘雨非

幼儿年龄:5岁

幼儿基本情况:冯宇宁和刘雨非都是比较聪明、活泼好动的小朋友。

观察者:卜小雪

观察日期及起止时间:

9月28日10:30:--11:00

观察环境:区域活动

观察目的及由来:今天教育活动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认识了扑克牌,还进行了分类。本次观察主要是想了解幼儿对玩扑克牌是否感兴趣及幼儿还会哪些玩法。

观察实录:

    1.孩子们开始区域活动了,冯宇宁对旁边的刘雨菲说咱俩玩牌呀,刘雨菲说:“行!”于是冯宇宁拿起了益智区的扑克牌,两个好朋友玩了起来。

    2.她们开始玩分花色游戏,一个人拿一摊,红桃、黑桃、梅花、方片各放一堆。刘雨菲玩的比较好,基本都能分对,冯宇宁红桃、方片都是红的,黑桃、梅花都是黑的比较容易混,在刘玉非的帮助下基本也能分对。

   3.分完后我问他们:“你们还会玩什么?”刘雨菲说:“我会玩拉火车。”冯宇宁说:“我也会。”我说:“那你们玩一下,老师看看。”两个人一人分完一堆后,刘雨菲把有图案的一面朝下,而冯宇宁却把有图案的一面朝上,她挑着出牌,总是赢,刘雨菲着急了:“老师她狡赖。”我说:“对,这样不公平,冯宇宁你应把有图案的朝下。”于是冯宇宁把牌调过来了。两个人玩的很高兴。

   4.玩了十多分钟,我又问:“你们在家里还会玩什么?”刘雨菲想了想说:“我和我爸爸玩比大小。”我问冯宇宁:“你会吗?”她摇摇头,刘雨菲说:“我教你,很简单。还不能看牌。你先出牌。”冯宇宁出了一张7,刘雨菲出了8,刘雨菲说:“8比7大,我赢,我拿走。”冯宇宁想了一下说:“我也会了。”两个人又玩起来。

   5.一会两人都出了J,我还没想好怎办,刘雨菲说:“咱俩锤子、剪子、布,谁赢谁要。”冯宇宁说:“好吧!”最后冯宇宁赢了。

 

分析:

    小小扑克牌,益智小帮手,五十四兄弟,四种花色系,玩法花样多,好玩又有趣。有人认为扑克牌是大人们的玩具,不想让幼儿跟着掺合。其实,只要玩法得当,小小的扑克牌也会让幼儿玩出聪明来呢!在暑假里我就和我的孩子(6岁)玩起了扑克牌,他特别的感兴趣,暑假里通过玩扑克,我孩子能认数、数数、辨色、比大小、识图、认相邻数、30以内加减运算连加连减基本都会了。还可以按某种特征分类和有规律的排序,我还上网找到了很多玩法,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化,使孩子玩得轻松,学得愉快。因而我想在我班也也试验一下,激发中一班小朋友对数学、数字的兴趣,培养孩子逻辑能力、思维能力。

     在短短30分钟的区域活动里,我发现这两个孩子玩扑克牌超出了我的预想。首先在游戏中幼儿会看图、数数、认数,他们对10以内各个数的图案数量,数字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其次幼儿还会分类,每人一副扑克牌,按图形分,分成红桃、黑桃、梅花、方块四种,其中冯宇宁能力比较弱她总是按颜色分,分成红、黑两种。接着他们还会玩拉火车,在玩的过程中,最初他们不能很快的发现最后一张和前面相同数字的扑克,特别是“火车”开得很长时,时而还需要我的提醒。可玩过几次后,我发现他们观察相同数字的扑克牌的速度越来越快。他们还会玩比大小游戏:每人出一张牌,比较两个数字大小,数字大的把数字小的牌“吃掉”,“吃”的牌多为胜者。

    他们会玩这么多扑克牌的游戏真出乎我的意料,我想可能农村孩子家里玩具比较少,而家长玩扑克牌的比较多,孩子也学到了一些。

   措施:

1、扑克牌简便轻巧,玩起来千变万化,引人入胜,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因而我们可以利用飞信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白玩扑克牌的好处,同时教家长一些适合中班孩子玩扑克牌的游戏,使孩子玩的轻松,学的愉快。

2、让会玩扑克牌的小朋友,例如刘雨菲来帮助不会玩的小朋友,让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开展多种玩法,当孩子对数字慢慢熟悉以后,可以引导孩子根据他们对数字的理解和认识,制定不同的规则,对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这正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如让孩子根据牌面数字的大小,由小到大或有大到小排列,还可进行数字花色接龙,使数字依次排列但牌面红、黑颜色交替,还可偶数排列、奇数排列等。在数学思维不断转化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增强。

4、增大奖励机制,对赢牌的小朋友进行奖励,使他更愿意选益智区。

  点评:1.棋牌类玩具是中大班益智区配备里必备的玩具,充分挖掘玩具的价值,实现玩具的多种玩法,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2.观察目的很明确,也体现了区域活动和教育活动的联系和延伸,作为教师投放操作材料是否适宜提供了科学依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