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科学新生活健康视野
科学新生活健康视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47
  • 关注人气:1,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人为何青睐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服务探秘

(2012-07-30 10:21:03)
标签:

家庭医生

社区医院

老人怕三甲医院

签约患者

老年病

健康


http://www.kxxsh.cn/upload/news/images/2012/7/2012729132954428.jpg

 
本刊记者深入多家社区医院,很多签约老年患者——
 
向家庭医生竖大拇指
 
“服务好,真方便,医术高,还有就是特便宜。”这是签约患者皮大妈对家庭医生看病的一个概括。
 
其实,“家庭医生”对许多人来说稍显陌生,家庭医生真有那么好吗?请随本刊记者到基层社区医院走一走,聊一聊。
 
“悉心照顾我,死了都值得。”
 
“我觉得特别温暖。”说起家庭医生,家住北京市西城区新明胡同的张阿姨对记者说。
 
张阿姨是一位孤寡老人,老伴早些年已经离婚,女儿去世了,外孙女在香港。对她来说,7月4日的夜晚却是不堪回忆的痛苦。
 
“当时我觉得很痛苦,很难受。心脏一直有毛病,可那天我以为是哮喘。”胸闷把她折腾到凌晨4点,吃过一片硝酸甘油后,才稍稍睡了一会儿。
 
第二天早上8点多,张阿姨赶到了社区医院。
 
“你是不是胸闷得厉害?”医生郑大夫在一番检查后,急忙叫来了医院的主任、副主任,以及120急救车。大夫告诉她,昨天夜里的胸闷感,是因为突发急性心梗。
 
吸氧、吊针,医生的抢救让张阿姨的病痛渐渐缓解。在联系了120急救车和当地居委会后,医院始终希望老人能去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张阿姨却执意要在社区医院治疗,她悄悄对记者说:“谁不知道大医院太忙了,医生根本没有时间管你?到大医院去,本来有七分病,年岁大了折腾一路就九分了;在社区医院,要是有七分病,到这儿就剩四分了,因为这儿的医生用心服务,真的不一样。”
 
“我们当时非常紧张。输液按理说不能时间太长,硝酸甘油是需要用泵来调速度的,快一点可能血压就低了,慢一点心脏又难受。病人执意要回家,我们也不能硬着来,只能反复观察反复看。”负责急救的朱大夫,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情形。
 
整整一上午,六七个医生、护士和药房的工作人员,有的测血压,有的监测心电图,午饭也只能轮流吃,以保证始终有人在一旁看护。午饭时分,医护人员还为张阿姨送来八宝粥。
 
“他们要喂我吃,我说不不不。”一向要强的张阿姨坚持自己坐起来吃。 “当时大家都忙前忙后的,我躺在床上,情况虽然有所缓解,但还是没有完全好。不过我想没关系,70多岁的人了,看到他们这么为我忙活,死了也没关系。”
 
等确认张阿姨的病情有所好转,下午一点多,居委会专门派人把张阿姨送回了家。接下来的几天里,张阿姨几次收到朱大夫打来电话询问病情。
 
大医院里10分钟 社区医院半小时
 
“以前去大医院,人多的没地儿下脚。打进门儿看病到拿方儿取药,前后连十分钟都没有。可林大夫给咱看病,就没下过半个钟头。”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的皮大爷乐呵呵对记者说。
 
今年5月份,由于出席婚礼时多喝了几杯酒,多吃了几块糖,忽然出现血糖异常。
 
皮大爷告诉记者,那天老两口刚到社区医院,林大夫就用略带批评的口吻问道:“您老实跟我说,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又吃甜的了?”皮大爷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林大夫随即嘱咐皮老,甜食要尽量控制,平日里多走路健身。
 
由于每位签约患者都有健康档案,林大夫对他的生活习惯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皮大爷说,自己的病在大医院看了很多年,却总是不见平稳。来到社区医院后,林大夫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给出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自从林大夫建议我换药,血糖就从来没有过大波动。”皮老的嘴角,此时已经笑开了花。皮大妈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林大夫让我老头儿坚持走路,他就每天早上出去走。那速度,你们年轻人估计都赶不上。没一会儿就能从早市打个来回。”
 
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刘运杰告诉记者,作为朝阳区和北京市重点支持的示范医院之一,社区居民在签约家庭医生之初,都会得到一次免费体检。目的是让社区医院准确了解签约家庭的详细健康状况,从宏观角度把握所辖地区的疾病类型、覆盖率和发展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服务。
 
如今,为签约家庭提供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已经成为该中心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一大特色。而依托中心为签约家庭开办的“健康VIP卡”,患者还将享受免除挂号费,检查费、手术费、输液费免除个人负担部分的2%,以及在该中心优先就诊等“特权”。
 
“社区医院真是太方便了!”
 
“我很庆幸搬到这里!”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社区里的田怡勤阿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没有对比,就没有发言权!”
 
几年前,她住在一个大的科研大院里。一天深夜,80多岁的老父亲突发高烧卧床。由于院里规定不允许医生出诊,同时药品种类又非常匮乏,加之附近药店里也买不到退烧药,无奈的田阿姨只能奔向离家较近的人民医院。医生在没有看到病人的情况下,不敢妄下处方。田阿姨千求万拜地和大夫说,“老人只是发烧,没别的毛病,就开点儿退烧药!我求求您了,就帮我开一点儿吧!”
 
苦苦哀求中,值班大夫很不情愿地开了一小包。拿到了退烧药,年近六旬的田阿姨便一路小跑出了医院。因为她知道,老父亲已经又被病痛折磨了一个多钟头。
 
如今,“家庭医生”所在的卫生服务站,就设在她家楼下。平日里出诊后,服务团队都会以电话的形式回访,询问病人的康复情况,并详细记录在他们为田阿姨一家建立的健康档案里。田阿姨已经把家庭医生团队里的每个人,都看作了自己的孩子,每次出诊也都像是在唠家常。
 
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书记唐国莉说,中心的硬件设施并不算好,一些下级卫生站的办公空间,甚至不如患者家里的居住面积大。因此,能让签约患者满意的,就只有不断提升的服务质量。“我们就是要用细致耐心的服务,让我们的患者感觉到贴心。”
 
别的不敢说 救命的能耐还真有
 
别看上面几位患者现在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竖起大拇指,可最初每个人的心里,都被忐忑与质疑充斥着。
 
“虽然签了,可那会儿我还是习惯去大医院。这么个小医院,药全吗?医生技术过关吗?”谈起自己初识家庭医生的感受,田阿姨有些不好意思。
 
那段时间,她总会在大医院看病后,再到社区医院让签约的“家庭医生”诊断。回到家,再将两份结果相比对,看看这些社区里的小大夫到底有几把刷子。几次下来,田阿姨的心里开始有底了。
 
田母因胃出血住进了医院。刚出院,丁智团队便来到田阿姨家了解情况。丁大夫告诉她,此前老人不慎跌倒摔伤,胃出血只是这次事故的应激性反应。
 
田阿姨找来自己的一个医生朋友询问,朋友告诉她,“家庭医生”说的没错。“这大医院都没跟我说,胃出血就按胃出血治,根本没提应激性这事儿。”田阿姨的眼睛里如今已满是信任。
 
今年4月28日中午,她像往常一样为父母准备午餐。可当自己走进母亲房间喂饭时,心里却忽然打起了鼓。
 
老人双手低垂,眼神呆滞,完全不见平日里矍铄的样子。
 
虽然患有老年痴呆,可老人的胃口始终很好。眼下正是饭点儿,怎么会如此萎靡不振呢?困惑与担心中,田阿姨打通了家庭医生丁智的电话。“赶快送医院,这是脑出血!”几句简短的询问后,丁大夫大声催促着。
 
当解放军304医院的急救室里,不再弥漫着恐惧和焦虑的时候,医生们无不感慨田怡勤的准确判断。“多亏判断准确,可您怎么就知道老人是脑出血呢?”
 
一时间,莫名的自豪感让她脱口而出:“我当然不知道了,但我的家庭医生告诉我说,这是脑出血,得赶快抢救!”
 
医院的大夫们不由得啧啧称奇,“家庭医生真不简单,经验还真丰富!”
 
前不久,家住海淀区八里庄社区的吴锡凤大爷的老伴忽然不能吃东西,吃了就会呕吐。体重也从100多斤掉到了92斤。吴大爷对此很是焦虑,先后送到多家三甲医院,却都未见成效。
 
“呕吐带的心脏病也犯了,后来我把她带到专治心脏病的医院看吧,人家心脏是治的不错,全国一流,可别的病就不管了。”吴大爷对此很是不解。“这心脏病人得了感冒怎么办?管不管?”无奈之下,他最终打算到社区医院试试看。四五个星期下来,吴锡凤见到了成效。老伴的病情慢慢好转,进食逐渐增多,体重也随之恢复到了100多斤。
 
据唐国莉介绍,八里庄社区服务中心每周都会聘请专家坐诊,以弥补自身在医资力量上的不足。吴老所受益的这位专家,正是从附近的中西医结合医院退休后,返聘到该中心的。
 
在朝阳区六里屯社区,皮大爷的爱人常年受困于颈椎病,有时甚至疼得直不起身。
 
十几年前的一次偶遇,让已经“有病乱投医”的她,决定到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碰碰运气。面对当时年纪尚轻的厉大夫,她的心里虽然不踏实,却也别无选择。
 
然而,厉大夫的手法却让皮大妈异常欣喜。
 
几下按摩,她的脖子轻松了许多。原本已经直不起来的身体,也能够自由活动了。“之前找过大医院的专家,厉大夫休息的时候也找过别的大夫给治,但毫不夸张地说,我这颈椎病,还就厉大夫能治好。”
 
经过长年累月的手法治疗,如今已经72岁的她,颈椎病只会偶尔发作一次。每次发作后,只要她到社区医院找厉大夫按一按,疼痛感就会荡然无存。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才叫手到病除。”
 
采访最后,皮大妈忽然从座位上站起来,挺胸抬头,双手捋过橙色的上衣,神采奕奕地问记者,“你猜猜,我今年有多大岁数?”
 
百元的药品 30块钱拿回家
 
“服务好,真方便,医术高,还有就是特便宜!”这是皮大妈总结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的几大特色。
 
一次,因为感冒引发肺炎,皮大妈在朝阳某三甲医院就诊并住院。短短两周内,被医生要求做透视、CT等辐射检查项目三次。加之各种治疗费、药费、其他检查费,总费用接近6000元。
 
没多久,她的妹夫同样因肺炎入院治疗。和姐姐不同的是,妹夫选择了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前后后一番诊疗后,医院的账单上只有1000多元。
 
“一盒七片的硝苯地平缓释片,大医院要108块,咱这儿才30多。”吴锡凤大爷对爱人常吃的几种药品价格如数家珍,“都是老百姓,即使有医保,药费和治疗费都是很大的负担。我们老年人对药品价格当然很敏感了!”
 
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唐国莉书记告诉记者, 中心自2001年起执行药品零差价。目前,中心还会根据签约家庭的健康档案,将需求量较大的慢性病防治药品统统纳入名录。对于用量较少但病人病情又极为特殊的情况,中心也会酌情考虑引进药品。
 
记者手记
 
签约的为何多是老人?
 
北京市家庭医生式服务,将在年底前覆盖全市,目前已有60%以上的社区,正在为市民提供该项服务。
 
在西方一些国家,家庭医生向其注册的病人提供从出生到死亡全过程全方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监测、健康咨询、病人转诊等内容。家庭医生能解决注册病人八成甚至九成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即便是市、区的一些示范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的签约群体更多的是老人,更多的是空巢或行动不便的老人,中青年群体鲜有签约。
 
事实上,很多人对“家庭医生”依然感到陌生,甚至有偏见和歧视。他们依然有一个普通的感冒发烧非要去三甲医院的习惯,即使三甲医院已经人满为患,即使社区医院就能轻松诊治。
 
其实,即使签约家庭医生的这些老人,起初很多也是历经大医院的各种问题和无奈之后,才抱着怀疑和试试看的态度。
 
据了解,与国外家庭医生相比,北京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依托社区医院建立起来的,其核心任务是为患者提供全面、及时、便捷的疾病防控与健康管理。目前,北京市的所有家庭医生团队中,主责医生均为全科医生。他们通常会从人体的各个角度权衡利弊,通盘考虑患者所需的诊疗方案,从而通过控制发病率来降低诊疗次数,最终减少社会对医疗资源的使用量。这对任何群体来说,都是一笔很划算的账。
 
算账是一个方面,其实对我们更多人来说,观念仍是一个大问题。
 
本刊记者 张 晨 陈业雷
 
图片摄影 彰孟杰 李丽新
 
部分照片提供 北京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