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小课题研究案例

标签:
杂谈 |
人民币的认识
(制定者:日照市金海岸小学
课题类型:数学拓展性课题(一年级)
背景分析:
相关资料:
1.
2.
3.
4.
活动一
1.
2.
(1)
(2)
(3)
(4)
(5)
3.
4.
活动二
研究小组课堂上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质疑,辨析。
1.
2.
活动三
1.
2.
应注意的事项:
1.
2.
3.
钟
开发区连云港路小学陈常莲
开发区实验小学张虹
开发区银川路小学许雨濛
一、课题的确定
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钟表的认识,记得在学习钟表的认识时,学生对我提出的“你想知道钟表的哪些知识?”这一问题,回答的五花八门:如:老师,你小时候见过钟表吗?很多年前钟表什么样子?爷爷、奶奶用的是什么样的钟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钟表时,小朋友上学会不会迟到?越说兴致越高。当时,就想和他们一起研究,但是因为教学任务限制,也考虑到他们刚入学不久,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研究能力等都相对差一点,没能和他们进行研究。但是,每次想起孩子提出问题时的兴奋和向往,又总感觉有点遗憾。今天,决定和孩子们一起沿着钟表的发展史走一走,满足他们课堂上提出的,学生很好奇,而课本上却没有涉及的钟表的知识。从而让他们感受到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
二、课题的布置与指导
1、明确任务,提出要求:因为是课外课,加之上学期提出的问题没有研究,当我在课堂上说出晚上的作业就是研究钟表的历史时,教室里沸腾了,我告诉他们,可以请教父母、爷爷奶奶,也可以上网查阅。
2、分出研究小组,定出研究内容:第一次交流:是在第二早上的数学课上,提前5分钟进教室,学生争着往讲台上跑,把他知道的钟表的有关知识说给我听,有的还画了图(家长帮忙),但是,比较零碎,也有重复现象。于是,我按照他们收集的材料,给他们分了四个组,分工如下:有研究爷爷奶奶小时候用什么样的钟表,有研究爸爸妈妈小时候用什么样的钟表,古代用什么样的钟表,现在用什么样的钟表。
3、指导孩子进行条理的汇报:第二次交流:学生们的发现比第一次要全面,而且,把每个阶段的钟表配上了图,我指导孩子如何把自己小组搜集的材料清楚的告诉全班同学。
三、课堂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已经认识了钟表,能认识整时和半时,能按照钟表上的时间按时睡觉、起床,上学、放学,钟表帮了我们的大忙,可以说钟表是我们的好朋友,作为好朋友,你想了解它吗?咱们班的小朋友,课下对你在课堂上没有学到的钟表的知识作了研究,咱们一起听一听,好吗?
(二)小组汇报
1、第一小组汇报:老师,同学们好!我们小组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通过上网搜集了许多古代的钟表。今天向你们来汇报古代人通过什么认识时间?
中国古代计时器
(1)生: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
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浑天仪、水运仪象台、大明灯漏等计时仪器。
(2)师出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以上物体的形状及作用: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诗经·国风·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确切记载使用圭表的时间为公元前659年。
圭表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刻漏
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古代的表都有弊端:当天气不好时就不能显示时间了。
2、第二小组汇报:老师,同学们好!我们小组询问了爷爷奶奶,又上网搜查,搜集了许多爷爷奶奶小时候用的钟表。今天向你们来汇报:
爷爷奶奶时代的钟表。
(1)生:那个时候的钟表是用电池带动的,有电池驱动钟、交流电钟、电机械表、指针式石英电子钟表、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腕表,南京钟(1940-1949)
(2)师出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以上钟表的历史:
我国近代机械制钟工业始于1915年。民族实业家李东山出资在烟台开办了中国时钟制造业的第一家钟厂—一烟台宝时造钟厂。并在1918年自制成功第一批座挂钟投放市场。1927年,烟台第二家造钟厂一一永康造钟公司开业。到1937年,烟台钟表工业已拥有6家企业和相当的生产规模。据1934年的统计,仅德顺兴、永康、慈业三家造钟厂已拥有职工1416人,拥有各类从德、英、法等国进口的生产设备149台,年生产座挂钟10.88万只。产品不仅销往华北、华东、东北、华南各大商埠,还销往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夏威夷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3、第3小组汇报
师:到了爸爸妈妈的年代,钟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1:20世纪初,护士为了掌握时间就把小袋表挂在胸前,人们已经很注重它的实用性,要求方便、准确、耐用。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袋表已经不能适应作战军人的需要,腕表的生产成为大势所趋,腕表的年代到来了.
生2:1952年在美国、法国和瑞士生产出第一块电子表。1967年,纳沙泰尔的电子钟表中心开发出第一块石英手腕表,并在1970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开始大量生产。自此,新的技术开始快速开发。
生3:1970年代,由于太空及电脑科技带动了人们对高科技的兴趣,就像其他新兴的科技产品一样,石英科技开始主宰手表工业,人们开始厌烦机械手表需要每天去上发条,而工业界也有悲观的人士认为机械手表势将没落。
生4:一九六九年,日本手表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块石英电子手表,日误差缩小到零点二秒以内。一九七二年,美国发明了数字显示手表,马达和齿轮从手表中消失了。
生5:20世纪,随着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指针式石英电子钟表、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相继问世,钟表的日差已小于0.5秒,钟表进入了微电子技术与精密机械相结合的石英化新时期。
生6:中国也不甘落后,中国手表是1955年由天津、上海先后试制出来的。现较为出名的有东风、上海、宝石花、海鸥等牌号。
师:我们现在的钟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可谓精彩纷呈,你对什么样的钟表更感兴趣呢?
4、请听四组同学的汇报
生1: 80年代,无线电通讯技术进入了跳字表。首先出现了带收音机的电子表,以后又出现了录音机手表。1990年有报道说,日本某公司正在分别研制一种能接受电文的手表。这种手表是这样工作的:由正常电话机打出电话
生2:80年代初,人们还发明了一种能说话的电子手表,这种手表会用语言报告时间。如果你某个时刻有事,手表里的电子计算机到时候会向你喊叫:“该上课去了!”有的手表还带游戏机呢!
生:3:2009年,第一块逆时针钟表将在厦门试制成功。打破了钟表顺时针转动的惯例。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随着科技的进步,会有更先进的钟表问世的。老师相信,更先进、更漂亮的表等着你们去设计、去制造,有信心吗?
日
课题类型:数学拓展性课题(一年级)
背景分析:
小学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大家的共识。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看,
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用到有关年月日、星期、放假时间、开学日期等知识,对日历逐渐熟悉起来,一些学生就提出:“老师,你让我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那家里的日历里就有数学,……”
相关资料:
(1)拳头记忆法
(2)歌诀法
3、闰年的来历
4、年月日的产生
活动安排:
活动一:
1.成立研究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
2.布置明确的任务:
(1)找一份年历,有条件的可打印出来,便于携带。
(2)是不是每年的日历都有12个月?
(3)是不是每个月的天数相同?
(4)是不是每年的二月都有28天?
(5)你有好的办法记住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吗?
活动二:
研究小组课堂上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质疑,辨析。
1、课件(猜谜)引出研究课题。
2、研究小组汇报成果(有疑问的同学及时提问,现场答疑)。
3、对二月的天数产生不同意见,学生提出为什么?(研究小组不能解决,只说是闰年2月29天,可继续研究)
4、在课件中展示与日历有关的天文知识(如地球的公转、自转等)。
5、说说日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确立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宗旨。
活动三:
1、研究小组将研究成果写成报告。
2、报告和学生所作的记忆方法(歌诀记忆法和拳头记忆法)贴在宣传栏里,供其他同学学习。
应注意的事项:
1、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从日历里发现数学知识,探索日历上数字之间的规律,如横着看一个比一个大一竖着看一个比一个大七,斜着看分别有大6和大7两种情况。另外学生发现每月的天数不同,每年的天数也有不同的情况,每年的2月有时天数也不相同。学生能发现这些已经很好,所以不宜拔高教学要求,让学生研究出为什么,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研究。老师要及时了解研究小组进展情况,加以指导,以便做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因此课前研究小组之间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个多方面的获取知识,如上网查资料,向家长或其他人请教,都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主渠道。鼓励学生大胆的研究、汇报,在学生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探索。
3、本题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进一步体会日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实际用途,因此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研究进程。
神奇的七巧板
一、课题的确定。
我们的主要研究目的是:
1、通过收集“七巧板”的来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优秀的民间玩具对世界儿童的娱乐、教育及智力开发所起的积极作用,也锻炼了学生收集知识的能力。
二、课题的布置与指导。
在确定让学生在课外探究“七巧板”的奥秘后,我在班里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七巧板”特别感兴趣,特别是用“七巧板”的几何图形组合图案更感兴趣,当时我在教室里一说,立刻沸腾起来,学生你一嘴我一言的说个不停“我会用‘七巧板’拼大树”。“我能拼大轮船”。“我也能拼,我还会拼小猫呢!”……学生在教室里大声地吆喝着。于是,我面向全体学生布置了研究“七巧板”的任务:
2、“七巧板”是什么样子的?
3、怎么制作“七巧板”?
4、用“七巧板”能拼组成什么图案?
5、“七巧板”可以用来干什么?
“同学们从这5个项目中任选一项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回家完成,此任务可以上网或从书中查找,也可以求助家长或向熟悉“七巧板”的有关人员询问”。
任务传达完后,接下来我就随时注意学生的研究情况。在研究过程中做好指导并逐步确立研究小组。
第一天下午,学生全部交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比较肤浅,不够深入。二类是应付了事,没有价值。我只好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学生分成四类,一类是聪明好学,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二类是聪明不学,专靠老师、家长管教才肯学习的孩子。三类是不聪明,肯学。四类是不聪明也不学习。然后我把一类和二类的学生选入小课题研究的行列,共选了32名学生。把这32名学生分成4个组,每组8人。并根据每组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找出合适的组长,并把研究“七巧板”的任务分配到每一组,有的指定到个人(一年级学生自觉、自制和自学能力较差,不会合理分配任务,老师只能把任务指定到个人)。
一组:研究“七巧板”是怎么来的?
二组:研究“七巧板”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制作“七巧板”?
1、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绘制完成。
2、可以从学习用品商店里购买成品的“七巧板”。
四组:研究“七巧板”可以用来干什么?
第二天下午,每个组基本上都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
一组:完成的较好,能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汇报稿子。
二组:有一位学生是用本子纸做的,不如用彩色卡纸做的效果好。有两位学生买的是塑料拼版。有一位学生买的是木质拼版。有四位学生是用彩色卡纸做的,一位学生是用包装盒纸做的。班里还有部分学生看到同学带来的“七巧板”拼版后也想加入到他们组。一下课就像小鸟一样围着我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老师,老师,我家里也有‘七巧板’拼版,我能带来和同学一起玩吗?”。“我爸爸也会做,我让我爸爸给我做个‘七巧板’。”“老师,我想参加”。“老师,我也想参加……”。看到这几位孩子们急于让我答应的眼神,我满足了她们的请求。
三组:能用“七巧板”拼出图案,种类较少,研究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看到他们的作品后也想加入到他们的行列,我一一应许。
四组:查找的资料比较肤浅,用途基本上都是“七巧板”可以当玩具玩。
于是,我又针对每个组的研究情况进行跟踪指导,随时调控。经过一周的跟踪指导,学生的研究日渐成熟,成果凸显。
三、课堂教学实录。
师: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1: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生2:我知道还有平行四边形。
师:你知道的真多,我们刚刚学过用这些平面图形能拼组成很多漂亮的图形。还有一个东西,它也能在你的拼摆下变成各种不同的漂亮图案,猜猜它是谁?
生1:魔方。
生2:我知道,是“七巧板”,我家里有。
师:对,就是“七巧板”。“七巧板”是大家熟悉的玩具,但对“七巧板”的来历、制作方法和使用的好处同学们并不是很清楚。我们班的孩子都爱动脑筋,有的同学在课下对“七巧板”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情况怎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好吗?
学生齐答:好!
师:掌声有请第一组来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1、“七巧板”是中国人发明的,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工具。它的历史应该追溯到我国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经》,书中记录了正方形切割术,当时是将大正方形切割成四个同样的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还不是七巧板。现在我们玩的七巧板是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演变而来的,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图到明代发展为蝶几图,到清初就演变成了七巧图,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18世纪时传到国外,立刻引起了外国人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据说拿破仑被放逐后就常常玩七巧板来消磨时光。(有三位学生搜集的是这个资料,资料是从网上下载的,在家长的帮助下编辑成汇报稿。)
2、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这种玩具是由一种古代家具演变来的。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故宫博物院看看这个不寻常的“七巧板”!(有三位学生搜集的是这个资料,资料是从网上下载的,是在家长的帮助下编辑成汇报稿。)
二组:研究“七巧板”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制作“七巧板”?
1、“七巧板”的样子(学生展示的是“七巧板”模版。如图):
2、七巧板的做法:
第二步:将正方形对折出现2个三角形,折痕是AC,沿折痕剪开。
第三步:将其中一个三角形对折,折痕是DE,沿折痕剪开。
第四步:将另一个三角形从顶角向下折,碰到底边后即可,折痕是GF,沿折痕剪开。此时,剩下一个等腰梯形。
第五步:将剩下的等腰梯形,从中间对折后成2个小梯形,折痕是EH,然后沿折痕剪开。
第六步:将其中一个小梯形沿着边折出三角形,折痕是IG,剩下的部分自然就是正方形了,然后沿着折痕剪开,就剪出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第七步:将刚刚剪下的三角形在剩下的小梯形上对比后,折出三角形,折痕是JH,然后沿折痕剪开,就剪出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制作方法(学生作品展示。如图):
7.最后,把它们涂上不同的颜色,沿着黑线条剪开,你就有一副全新的七巧板了。
3、“七巧板”的组成(学生作品展示)。
“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其中有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即:两块最小的三角形、两块最大的三角形和一块不大不小的三角形)。完整图案的“七巧板”为一个正方形。
三组:研究用“七巧板”能拼组成什么图案?
1.用“七巧板”可以拼出1600种以上的图案,其中有些是容易拼成的,有一些却相当诡秘,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给人的感觉似像似不像。(学生作品展示:数字7和10)
2.用“七巧板”能拼出很多种图形,如:能拼出从0到10的十一个数字,或汉语拼音字母,也能拼出几何图形、动物、建筑物等。别小看这个简简单单的七块板,它能拼出千变万化的图形。(学生作品展示)
3、以各种不同的拼凑法来拼组千变万化的形象图案。它可以拼搭成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多角形等;也可以拼组成各种具体的人物形象,或者动物,如猫、狗、猪、马等;或者是桥、房子、宝塔,或者是一些中、英文字符号。(学生作品展示)
四组:研究“七巧板”可以用来干什么?
1、做成“七巧板”式的书柜,即可摆放书本,也可装饰我们的家。(此生展示的是图片)。
2、“七巧板”是一种拼图游戏,好处与用处多不胜数,用拼凑法能拼搭出千变万化的形象图案,如能拼出从0到9的十个数字。所以,玩“七巧板”能启发我们的智力,锻炼我们眼的观察力,培养手的协调力,还能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展示的是图片)
四、课后继续研究与成果展示交流。
课后各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将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汇报后又有了新的发现,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研究报告(可以求助家长或向熟悉“七巧板”的有关人员求助),张贴在班里的数学角,让大家共同分享,学生的成感会更大。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喜欢研究的学生也能积极投入到研究小组的行列里。
五、教学反思。
在课下我只是适当地对学生点拨了一二,学生就能很快地确定自己的主题图案。看来,学生在课下宽松的环境中探究、学习,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异常丰富,个性更能得到张扬。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个别字需要注音,阅读能力也差,有的学生在照稿汇报时,读的不够流利,用的时间过多。
因此,教师的跟踪指导,适时引导,及时协助显得非常重要。教师不但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还要善于调控研究活动的时间。这样,才能使“数学小课题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什么耳朵最怕冷?
莒县第四实验小学
五莲县实验小学
课题的确定:
1.去年冬天,我发现孩子做完课间操后,两只耳朵冻得红红的。尤其几个长着扇风耳的同学,耳朵红得没法看。我开玩笑说:大家成了“红耳朵精灵”了。大家都笑了。有的孩子说:我耳朵最怕冷了。这句话引起了孩子的共鸣,七嘴八舌地都说自己的耳朵最怕冷。在我们人体裸露的部位中是耳朵最怕冷吗?大部分学生说“是”,一部分学生表示不知道。
2.数学小课题研究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从身边的现象、从生活中发现有意义、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一年级的孩子拥有的知识有限,生活经验很平常,要让他们提出高深的数学研究问题,恐怕很难。孩子们既然有这么高的兴趣,那么就让孩子研究为什么耳朵最怕冷吧,于是,我把这一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让孩子有目的、有方向的研究。
相关资料:
1.饺子的来历
2.血液循环资料或者血液循环挂图
3.两个杯子,毛巾,热水
课题的布置:
1.孩子家庭状况差异很大,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独立进行研究。所以根据家长的文化程度把孩子分成了6个小组,一组、二组孩子的家长在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文化程度中等,对孩子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所以我要求这两个组的孩子研究:耳朵是是我们身体最怕冷的吗?查阅课外书刊、资料等,最好举例子来说明。
三组的家长多是医护人员,四组的家长多是教师。专业性知识强,能对孩子深入浅出地解释,并且能引导孩子进行动手操作验证。这两个组研究:为什么耳朵那么怕冷?
五组孩子的家长多是农村,六组孩子的家长务工或者自己做生意。这两个组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且时间不宽裕。所以我要求这两个组的同学研究:冬天怎样做让耳朵暖和一些?
活动安排:
活动一:
1.成立6个研究小组
2.搜集相关资料。
活动二:
老师指导研究小组将研究成果初步形成报告。
组长把组内交流的观点进行整理,汇总成简单的小课题研究报告,不会的字用拼音,也可以请家长帮助。
活动三:
汇报展示交流:
一组二组的观点:
1.冬天会冻掉耳朵。
饺子的来历:
相传东汉时张仲景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在河南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了一种面食叫“饺子”或“扁食”。至今我们还说
2.耳朵上没有肉,耳朵很薄,风一吹就冷透了
3.冬天,我们身体穿上厚厚的棉衣,身体不冷了。只有脸、手、耳朵露在外面,
孩子在交流时,老师多引导孩子说出为什么这样认为,孩子说:摸一摸,看一看就知道了。实际这就是引导孩子用规范、逻辑的语言进行整理研究资料,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有猜想,有验证。
二组三组的观点:
1.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中,就数耳朵最怕冷了,这是因为耳朵里分布着末梢毛细血管。人体中,血液从心脏泵出后,沿着大动脉向中动脉、小动脉直至毛细血管流动,越是到毛细血管末梢里,血液越少,热量越少。寒风从耳边呼呼掠过,将耳朵的热量带走。
2.耳朵两面都吹风,都害冷,受冷面大。
指导孩子想一想怎样讲让别的孩子也明白这个道理。能做个实验吗?提示孩子回家做实验,两杯开水,一杯包上毛巾,另一杯裸露,观察看哪一杯冷得快,说明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并且能用语言清晰地说明:同样的物体,散热的面大了冷得快,散热的面小了,冷得慢。指导孩子研究问题既有知识的解释,还要动手操作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发现,用实验结果来证明。
实验完毕之后接着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人体裸露的部位中,耳朵受冷面积最大吗?通过学生比较发现,确实是耳朵受冷面积最大,它两面都透风的,其他身上任何一个器官都不是这样的。
五组、六组的观点:为了预防冻伤耳朵,方法很多
1.带上厚厚的耳罩护住耳朵,不让冷风吹到。
2.经常用手指搓揉耳朵,促进血液循环,带来大量热量。
3.把两手搓热,捂在耳朵上,把手上的热量传到耳朵。
活动四:
研究小组课堂上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质疑,辨析。
一年级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弱,在学生表述不清时,老师及时加以帮助和指导,同时要注意引导下面的孩子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和质疑。
活动五:
研究小组将研究成果写成完整报告。
研究体会:
1.这是一年级孩子初次进行的课外研究课题,虽然研究的材料不是那么丰富,证据不是那么鲜明,结论不够深刻,但是以孩子目前的知识和能力,已经足够了。
2.搜集资料、获取信息,整理资料方面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孩子明确了搜集资料的途径,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学生学会容纳不同的观点。
3.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清,平时还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表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