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工人日报中工网博客
工人日报中工网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720,298
  • 关注人气:2,5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的名义》无关“尺度”关乎“民心”

(2017-04-18 11:21:40)

  《工人日报》(2017年04月17日 05版)

  本报记者 车辉

  出品《绝对权力》《国家公诉》之后到现在几乎有整整10年,江苏作家周梅森没这么忙过。

  4月12日下午,耳畔不断有电话铃声响起,虽已年过六旬,语气中却透着激越与匆忙……

  实际上,从3月28日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公映后,周梅森几乎天天处于如此状态。

  “确实没想到,没想到这部主旋律作品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没想到90后年轻人也喜欢,没想到平时认为没人看的干部开会场景却是观众最关注的。”身居南京的周梅森对电话里对《工人日报》记者连说了三个“没想到”。

  这部剧火到什么程度?不少观众纷纷购买原著来看,一些观众还开始字斟句酌地针对细节进行推敲,而这已让主创团队开始感受到了压力。

  比如一句“不如安排他去妇联看大门”的台词,就引起了一些女性观众的不满。而一些在公安系统工作的观众,也抱怨剧中的警察反派人物有点多。

  这让身为作家的周梅森在与记者对话时多了一分审慎,他多次表达,想等电视剧全部播放完毕再做探讨。

  有些舆论认为,这部剧之所以惊艳,是因为“史上尺度最大”。但无论是周梅森,导演李路,还是出品方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均已不愿多谈关于这部剧所谓的“尺度”问题。他们认为,这部剧受到观众喜爱不完全是“尺度”,核心的要素是因为反腐是民心所向,人民的期盼需要被真实表达。用周梅森的话说,这部剧取得了社会最大公约数。

  转型期的波澜造成了纷繁复杂的利益博弈,而反腐目前却是上下同欲。从这个维度上说,《人民的名义》无关尺度,而关乎民心。

  现实的召唤给了创作者最大的驱动力

  《人民的名义》诞生前,反腐剧市场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停摆10年。

  周梅森曾下海经商,搞过房地产,炒过股票,拍过电视剧,社会现实的急剧变化不断触动着他。

  “文人之笔,劝善惩恶。这就要求作家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一个伟大的作家必须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一个巨变时代的文学责任。像鲁迅,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伟大的作家。”周梅森说,“文学创作最可怕的是脱离生活,钻进象牙之塔雕梁画栋。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在写了一系列反腐小说后,由于感觉现实主义作品题材匮乏和受市场冷遇等原因,周梅森归于沉寂。直到2015年,最高检方面3次派专员到南京找到他,希望他能写一部新的反腐题材电视剧。

  他开始却持谨慎的态度。

  直到对方谈到,作家应该记录时代,对目前中国大地上反腐取得的成就,目前竟还没有一部高水平的电视剧类文艺作品进行呈现和总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一观点彻底打动了他。周梅森用两年时间接触生活并完成小说,先改编成话剧,后又改写成60万字的同名电视剧本,共计100万字。周梅森认为,这是他写得最痛快,最畅快淋漓的作品。而打开他思路的钥匙就是现实。

  剧中开篇出现的国家某部委处长赵德汉,侯勇演得惟妙惟肖,他受贿两亿多元,检察人员清点钞票时使用数台点钞机,很多观众都觉得这个故事似曾相识。周梅森说,原型就是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被人称为“亿元司长”。

  “一整面用钱堆出来的墙,视觉效果真的挺震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教师王凯山说:“这些真实细节是作家在书斋里编不出来的,这些剧情设置也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容易拉近距离。”

  “离婚很多年,却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傍大款、假夫妻,拿婚姻做利益交换,笑贫不笑娼,笑贫不笑贪,这都是物欲横流的表现。我们蒙上眼睛,这些现象就不存在了吗?作家要有面对生活、面对严酷现实的勇气。”周梅森说,有一种风气特别可怕,就是躲避文学的思想性,不再谈论文学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只关心如何把文章往精巧玲珑细腻里写,认为这是艺术,我不这么认为。

  人民对反腐的支持是旺 “ 火 ” 的柴

  4月11日凌晨,导演李路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布满点赞李达康弹幕的截图。留言:虽然沈腾也是朋友,但最近好像搞不过达康。

  李路不是一位高产的导演,但他钟情于现实主义题材。在这一点上,他与剧作者周梅森有着高度的一致。

  李路打造《人民的名义》时,就想要“把中国共产党高压反腐这一伟大的举动,展示在世人面前,给世界一个回答,给后人一个交代”。

  为此,他们商定:拍摄时一定把最适合演这部戏、喜欢这个剧本的演员请到,把当代中国最优秀的表演资源集中起来。

  吴刚、张丰毅、吴亚军、张凯丽等老戏骨演员对剧本很挑,不是仅凭片酬能打动的,实际上,最终整个剧的成本也抵不上如今两位当红小鲜肉的片酬。这些演员看过剧本后都没有过度关心片酬就认真投入演出之中。

  周梅森看来,老戏骨表演出神入化固然添彩,但人民对反腐的支持才是该剧受热捧的真正根源。

  “没有现实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有责任感的作家,不应在社会重大矛盾和人民冷暖疾苦前沉默不语。”周梅森说,作家应为时代进步和政治文明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该剧忠实观众,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人们关注此剧,其本义在于关照自身发展,寻求社会正义,全景式地了解党和政府的反腐决心,进而把握中国反腐败的进程及未来的政策走向。”

  “ 高大全 ” 的形象不一定能深入人心

  观众喜欢这部剧,也是因为这部剧里很多人物有血有肉。

  其中由北京人艺著名演员吴刚扮演的市委书记李达康已成为“网红”。90后们甚至还把该形象做成表情包,并自创了一首《GDP之歌》。

  周梅森接触过很多官员,也去监狱和腐败分子座谈过,他发现,每一个人都很丰富,具备人性中共通的东西。生活中,很多腐败分子却没有一张腐败分子的脸,他们就如同你身边的人,而且不乏有能力,有情义的人。比如剧中反面人物高玉良一句“官做多大才是大啊”的责问,让很多观众误以为他就是片中最正面角色之一。

  而“李达康”是很典型的实干派,他率真、坦荡,迷恋政绩,虽然作风有时霸道,但很有想法闯劲和能力,更有自己的底线与基本操守。李达康的走红,除了吴刚的演技外,更因为这个角色的真实。

  “高大全伟光正的形象不一定就深入人心,像李达康这样有缺点,但更有原则底线的人更真实。观众也觉得真实可信。”

  毋庸讳言,该剧在很多细节上并不完全经得起推敲,仍存瑕疵,也正因如此近期针对该剧也有一些争议。对此该剧主创团队并不否认,表示留待未来完善。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虽然存在枝蔓上的瑕疵,但该剧无论在文学艺术价值还是社会价值上都算得上可圈可点。

  《人民的名义》的成功再次形成一种启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与现实土壤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受访文艺工作者相信,现实主义题材尤其是反腐题材的创作未来有可能形成热点,迎来新的辉煌。而有关《人民的名义》引发的热度与讨论仍将持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