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约哈瑞之窗(JoHar Window) 看沟通及自我改善
(2012-03-01 18:08: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管理 |
①约哈瑞 是谁?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Joseph Luft)和和哈瑞(Harry Ingram)在从事组织动力学研究时,就沟通技巧和理论建立了约哈瑞模型(JoHari,以二人的名字合并而成)。
②约哈瑞之窗(亦称 约哈瑞模型):
A公开区(自己和别人都了解的部分) |
B盲点区(自己没有注意而别人了解的部分) |
C 隐蔽区(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 |
D 潜能区(自己和别人都没有注意到的部分) |
|
③我们有时很迷茫、不自知、很自负、很难于沟通,约哈瑞之窗 对 沟通改善、自我认知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方法。
2、约哈瑞之窗详细说明
①公开区(Open Area):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例如: 你的名字、头型、穿着以及一切表象的东西,你曾经有过的良好表现、业绩等等。
②隐藏区(Hidden Area):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例如: 你的秘密、希望、心愿,以及你的好恶等“隐私”。
③盲区(Blind Spot):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盲点。例如: 你的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感受等。
④封闭区(Unknown Area)或潜能区: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资讯。尚待挖掘,对其它区域有潜在影响。
①公开区A(自己和别人都了解的部分)
实现扩大公开区的主要做法:是提高个人信息的公开度、主动征求反馈意见。比如你是一个经营管理者,就要不断推介自己的价值观念。
②盲区B(自己没有注意而别人了解的部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要让这个盲区消失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尽量减少盲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发自内心的谦逊和诚实的处世态度。如果能够尊重别人,将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都看作是能够给自己提供智慧的人,你的盲区可能就会小些。
如果你恰巧以为自己不存在盲区,那么,有时就会表现出倔强、狂傲和自负;如果恰巧不愿意扩大自己的求知公开区,那么,有时就会表现封闭和无知,很自我。
③隐蔽区C
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区域如果太大,你自己就可能会出现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情形。因为个人的很多心愿、希望都深深地隐藏于自己的内心深处,别人一点也不知晓,就会以为你对自己的工作、对待生活的要求都是不高的,不敢让你承担更多的职责。这对职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在沟通的策略上,可以在隐藏区内选择一个能够为沟通双方都容易接受的点来进行交流,这个点被叫做“策略资讯开放点”。 当双方的交流进行了一段时间,“策略资讯开放点”会慢慢向公开区延伸,从而实现公开区被逐渐放大。当然,为了获得理想的沟通效果,在选择“策略资讯开放点”时要避免过于私人的问题,如心理健康、严重的过失等。
④封闭区(潜能区)D
这是一个自己和外人都不知道的区域。如同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我们看到只是冰山的一角,它的绝大部分都在水面的下面。
这个未知的世界,能否变成有用的资源,为自己的沟通、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呢?答案是肯定的。
切入点就是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对开放区、隐藏区、盲区的特点的认识,会不断地增减相关的区域来促进自我更新。这些区域都是和封闭区相关的,在其他区域不断增减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封闭区域内部的一些变革,让其中别人不知道的资讯变得可知,加大沟通了解的范围。
5、约哈瑞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沟通、人际关系、开发潜能)方面的应用
①关于B “自己没有注意而别人了解的部分”,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反馈;适当时侯可以采用360度评价并予以反馈。
②关于C “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主管要对自己的下属进行有效沟通。这样,把沟通和反馈结合起来,扩大自己和他人都了解的A。
③约哈瑞之窗中的的盲点区域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一些事情或者能力、素质,但你身边的人却是知道的,只不过别人很少会告诉我们!因为如果别人将我们的盲点告知我们,很可能会引起不愉快。而我们的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就是用来指出我们的盲点的,当然,我们自己也可以这么做,成为别人的良师益友。
④公开,就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情;隐私,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事情。约哈瑞之窗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当我们公开的、隐私的事实放大了,那么我们的盲点和隐藏潜能相对就变小了。
⑤发现盲点、开发潜能。
个人——挖掘自我盲点,突破思维局限,使个人潜能得以开启;
工作——发挥领导才能,勇气自信倍增,提升自我价值;
家庭及社交——善于聆听,沟通无阻,增进感情。
每个人都可以在沟通、心态、潜能发挥等方面有所改善,关键是要对自己有个比较客观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