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蟲釣法

标签:
杂谈 |
分类: 钓具研讨 |
http://s12/middle/99c0a571hb6ee5e22cc1b&690
大家好!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聞過’膠蟲’這種釣法,又或者一直以來對’膠蟲釣法’有一些問題或誤解,希望嘗試的釣友們又因為沒有真正的資訊渠道而苦惱。而筆者會由今集的專題教室,為大家由淺入深介紹與及講解軟餌 (soft bait) 釣法的理論和實行,與及同大家分享各種相關的資訊。
軟餌的介紹及歷史
其實’膠蟲’只是香港釣友們對 soft bait 釣法的統稱。soft bait 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中期由美國人所發明,而當時第一種軟身擬餌的發明正是蟲餌。但其實是到了大約 15 年前才真正在其他國家開始普遍及被釣友們廣泛地接受。
Soft bait 和 Hard bait 一樣都是 lure 釣法的一種。Soft bait - 很簡單的形容就是’ 軟餌’,不僅外型與真餌相似,就連觸感跟真餌都一模一樣。這點就是軟餌釣法其中一個最大的優點:在自然世界裡,魚類以作餌食的總離不開魚,蝦和蟹,而牠們都有著一個共通點:軟身或者軟殼。
試想像當魚攻擊硬餌的時候,會本能地感覺到一種’違和感’,在一瞬間會將硬餌吐出。但是軟餌軟身的觸感就連如鱲魚這類極精口的魚種都不會察覺到異樣,而會把其咬住隨之吞食。
而軟餌釣法更加是一種可以針對任何目標魚泳層的多功能全層釣法,因為這是完全取決於你選擇對應的 jighead的重量。以海水魚為例,用同一條的軟餌你可以配上較重的 jighead 去釣根魚,石班,牛鰍之類的底物,又或者用比上較輕的 jighead 去釣中上泳層的回遊魚例如 GT,膠魚等等。
在市面的有售的軟餌的種類,形狀,大小以及顏色都林林總總,多不勝數,對入門者如何去正確地選擇適合的軟餌都是一種挑戰。今集的主題是為大家探討一下各種不同類型的軟餌,令大家對軟餌釣法都有基本的概念及了解。
市面上可以找到的軟餌種類極多,每種都有獨特的用處和優點。而最簡單可以大致將它們分為兩大類:內置動作 (Built-in action) 及 無內置動作 (non built-in action)。
內置動作意思是當這類的軟餌在水中被拖曳時,只要配合最基本平衡的捲線動作,自身的設計已經會做出自然應有的動作。因為需要掌握的技術亦比較簡單,非常適合初學者使用。
捲尾蟲型 (Curly tail grubs )
捲尾蟲型可說是比較早期所發明的一款,大小由 5cm 至到 10cm
以上不等。外型基本是由一個類似圓柱狀的身軀加上狹長彎曲向內的尾巴所組成,最常見的有單尾 (single tail) 及雙尾
(double tail)
兩種。當捲尾蟲型的軟餌進水下沈時,尾巴會因為水壓的關係而晃動,這個動作正是在模仿游動中的小魚,蝦,蟲,甚至魷魚,對於魚類來說是非常的吸引。
槳尾蟲型 (T tail or Paddle tail
grubs )
槳尾蟲型的軟餌與捲尾蟲型有著相似的地方:兩者都是由一個類似圓柱狀的身軀做骨幹,但槳尾蟲型的尾巴是由一球狀或塊狀,用上一段短而薄的橡膠所連成。而當它下沈時,這段尾巴的設計會令水流向塊狀的部份平均地受壓,而做出高頻率的左右震動。這種的震動與受傷及受驚的小動物發出的極為相似,所以不只於日水時有用,到夜晚時當魚利用側線來覓食時亦相當有效。
http://s3/middle/99c0a571hb6ee95044452&690
鯡魚型
(Shads)
鯡魚是一種在歐美洲非常常見的一種餌魚
(Baitfish),外型與我們港內的池魚或者油鱲等的圓身魚很相似。因為牠們身體的脂肪多,所以不難想像牠們都是大型魚所喜愛的食物。它的設計與槳尾蟲型相似,但是身軀的部份比較肥大而尾部亦比較厚身,外型及泳姿上更似一條魚的形態。而這種身體的設計會令到它在水中游動時,做出跟硬餌相似的滾動
(Rolling) 動作。
http://s9/middle/99c0a571hb6ee9765ffa8&690
之前幾款的軟餌都只需要較簡單的動作和技術,但是大家不妨嘗試利用不同的手法來給予你的軟餌更加豐富的變化,有時更可以刺激到只利用簡單拖曳動作而得不到的魚訊。另一方面,每種的軟餌都有最佳的所謂"拖曳速度",而絕大部份都以較慢速為適合,所以都建議大家可以花多一點時間在作釣時對水中的軟餌多加以觀察及應用。
另外一類的軟餌就是無內置動作的軟餌,它的設計及外型相比起有內置動作的較為簡單及單調,特別之處是沒有像捲尾蟲型或者槳尾蟲型等等相似的尾巴,所以如果只將這種軟餌於水中拖曳,它是不會做出所應有的動作的。而這類的軟餌就更能考驗一個釣手可不可以將這類軟餌付予生命力的功力。
棒型軟餌 (Stick/Flick baits)
首先請恕我冒昧地為 stick bait
這個名詞釋做棒型軟餌,因為一直都找不到相關的中文釋稱,如果各釣友知道有一個更適合的釋稱不妨幫忙改正,謝謝!
Stick baits 又叫做 flick
baits,是一款身軀細長,尾巴有著開叉的部份的軟餌,設計比較偏向像
minnows,雖然簡單的拖曳是不會帶出任何的動作,但是如果能夠配合一系列不同的動作例如:抖動 (Shaking) ,彈跳
(Flicking),左右跳動 (Darting) 甚至非常簡單只是利用杆頭做的提高及落下 (Lifting and
Dropping)
等等,這些動作都可以令到棒型軟餌變得極似一條受傷或逃走中的小魚,對獵食者來說是極度吸引的目標。
使用棒型軟餌方面,選擇配合 jighead
的重量是另一項非常重要的一環:懂得根據地點,水深,水流等數據來選擇適合的 jighead,可以令軟餌維持在戰區 (Strike
zone) 的時間放到最長,從而可以給予獵食魚更多的時間對軟餌作出觀察及攻擊。
http://s9/middle/99c0a571hb6eea5f02c58&690
蟲餌
(Worms)
大部份的蟲餌都可以被列入為無內置動作軟餌的一種,它們的外型,大小,顏色,甚至本身的觸感都同真正的蟲餌極為相似。一看有時連釣手們都可能會被騙到(笑)
...蟲餌的用途亦非常廣泛,可以配上基本的 jighead,或可以用上捨棄式 (Drop shotting)
等等的釣組使用。
http://s5/middle/99c0a571h78b177482dd4&690
生物型 (Creatures)
除了以上各種不同類型的軟餌之外,大家還可能見過一些外型像蝦和蟹或者是其他生物的,我們可將它們歸劃為生物型。其中以蝦型最為廣泛使用,大部份蝦型軟餌都只有很少的 built-in action,所以通常都比較適合配上可以使它下沉穩定的 jighead,加上利用杆先做出模仿小蝦受驚跳離水底的動作而使用。
而蟹型的軟餌相對上好像比較不太為人熟悉,但是大家都應該見過在石駁,碼頭上有小蟹出沒。獵食魚很多時就是趁流水加快時,依附在障礙物上的小蟹因為抓不住腳而被流水沖走的時候作出攻擊。獵食魚中尤其是根魚及鱲魚非常喜愛甲殼類的食物。所以近來日本專為鱲魚而開發的軟餌都是以蝦和蟹的設計為基本。
http://s10/middle/99c0a571hb6eeac5038e9&690
因為篇幅有限,以上只提及到其中兩類比較常見的,只要你在網路上搜尋一下,不難發現還有很多其餘各式各樣的生物型軟餌,例如雷魚
(Sneakhead) 釣友非常熟悉的青蛙型,或者海外針對釣鱒魚時所採用的昆蟲類等等。
http://s5/middle/99c0a571h78b1644bc3b4&690
軟餌與 Jighead
是軟餌釣法裡最簡單的基本組合,而一隻 jighead 是由鉛垂 (Lead head) 和釣鉤(Hook) 兩大部份所組成。以標準的
jighead 來講,都是用上一款名爲 " 90 度 jig hook" 的釣鉤所製成。而鉛垂就是坐落在接近 "眼圈"
(eyelet) 90
度角彎曲的地方。不同的廠家出產的釣鉤都會在大小,粗幼,質素上有些微的分別。
選擇釣鉤的尺寸時應該以兩個重要的因素出發:目標魚及所配搭軟餌的大小。
初學者可以以平時用真餌釣時考慮到目標魚的嘴部大小作選擇。例如釣石九公等等的小物就以#4 開始,而去釣鱸魚這一類口部較大的魚種時用上 #1 至到 #2/0就更為合適。如果你有魚訊但是仍未能中鉤的話,不妨嘗試轉換釣鉤較細的 jighead,上釣率可能會得到明顯的改善。
http://s5/middle/99c0a571hb6edf2adfb74&690
其次,再考慮用來配搭的軟餌大小亦十分重要。以左圖為例,同樣是 1/16
oz 的 jighead,上面用上了 #4 號的釣鉤,而下面的是#1 號。如果用來配圖中的 2 吋捲尾蟲軟餌,#1
號的就明顯地過大了。釣鉤與軟餌尺寸錯配會令到軟餌動作不自然,上釣率下降和增加掛底的機會等等。
如何選擇鉛垂重量呢?
選擇 jighead 鉛垂的重量時,主要是以目標魚的泳層來作考慮。然後就要配合風向,流水等等的元素在臨埸反覆試驗(Trial and error) 作出修正。市面最常買到的是 1/16 oz (約 1.8g),所以就不妨以這個重量的 jighead 爲中心,然後再去選擇較重或較輕的 size 來作對應。軟餌釣法的宗旨是以可用到最輕的 jighead,帶出軟餌最自然的動作,令軟餌維持在戰區 (Strike zone) 的時間放到最長, 從而可以給予目標魚更多的時間對軟餌作出觀察及攻擊。大家亦可以記住這一點作為參考。
軟餌 + jighead 裝配方法
今次就以兩款最常見的軟餌來示範與 jighead 組裝的步驟。分別是一款的捲尾蟲型 (Grub) 及槳尾蟲型 (Paddle Tail),手法方面可謂大同小異:
Step 1: 將軟餌與所選取的
jighead 並列觀察一下,看看兩者比例是否正確。例如釣鉤不會過大或過小。然後預計鉤尖 (Hook point)
在軟餌刺出的位置,於這例子就大約在最尾的第二節。
http://s6/middle/99c0a571hb6edf9b72835&690
Step 2:
把鉤尖從軟餌的頂端鉤入。然後慢慢將軟餌沿著釣鉤推入。
http://s8/middle/99c0a571hb6edfdfb8547&690
Step 3:
到差不多到了最尾的第二節時就把鉤尖刺出。再將軟餌其餘的部份沿著 jighead
的骨幹推上。
http://s11/middle/99c0a571hb6ee01b074ca&690
Step 4: 當把軟餌完全推入 jighead
時呈筆直的狀態,以及從上而望鉤尖落在正中央便叫做完成。
http://s3/middle/99c0a571hb6ee07f5d492&690
槳尾蟲型 (Paddle Tail) + 1/16 oz jighead #1
Hook
http://s10/middle/99c0a571hb6ee118e4eb9&690
Step 2:
把鉤尖從軟餌的頂端鉤入,然後慢慢將軟餌沿著釣鉤推入。
http://s5/middle/99c0a571hb6ee1342ec64&690
Step 3: 到了軟餌中間的地方把鉤尖剌出,將軟餌其餘的部份沿著 jighead
的骨幹推上。
Step 4: 檢查一下整個組合是否筆直,完成。
http://s12/middle/99c0a571hb6ee1a67880b&690
而右圖是兩個組裝失敗的反面教材:左面的一枚鉤尖刺出的地方過短,而右面的就過長。兩者都會做成軟餌的身軀彎曲,在水中只會不停打轉而不能帶出應有的動作。要測試軟餌的方法非常簡單,在實釣時用幾秒的時間把軟餌放落水觀察一下,看看游動的姿勢和動作是否自然。
http://s14/middle/99c0a571hb6ee1d0c477d&690
希望今集的技術解構幫到你對軟餌+jighead
配裝有基本上的了解。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