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镜之“纹”--铜镜断代、辨伪之四(1)图18张

(2012-12-22 15:22:45)
标签:

时尚

文化

艺术

分类: 时尚收藏-铜镜辨伪

    在铜镜中纹饰是最为复杂的,纹饰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从几何纹到禽鸟花卉,从神话传说到生活写实(农、工、商、鱼、兵、娱乐、体育),天上人间、人神杂陈、动物植物、星象八卦、交织并列,构思巧妙,包罗万象。有的纹饰传承了几千年,但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又固定化。镜背纹饰虽无实际的功能,可却是铜镜艺术的集中体现。凡铜镜发展的繁荣和兴盛期都是以纹饰精美、类别丰富来体现。纹饰雕刻手法也多种多样,无论是线雕、平调、浮雕、圆雕、镂空雕,还是镶嵌、平脱、彩绘、堆塑、雕漆、木雕、刺绣、螺细、淬金、戗金、铅花、银花、银壳、贴金银、金银错、法郎等,都显得非常细腻生动。所以铜镜精美的纹饰的灵魂,也是铜镜鉴赏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在这里把时代分得更细点,但也仅仅是把不同时期铜镜纹饰的特点或特征提一下,以方便大家简单辨识。

   http://t2.baidu.com/it/u=4119201390,3998316887&fm=23&gp=0.jpg   http://t2.baidu.com/it/u=4252467419,1987030977&fm=23&gp=0.jpg

    一、齐家文化:

    目前发现的十多枚齐家文化铜镜,多为素镜和几何线条纹镜、或由线条组成的纹饰,外表粗糙,比较简单。如七角星纹镜、也是我国出土的第一枚带纹饰的铜镜,另有重环多角星纹镜。

 http://t3.baidu.com/it/u=1017846630,2199347210&fm=23&gp=0.jpg

    二、殷商时期:

    多为素镜和几何线条纹铜镜,以直线和斜线为主。 出土发现有叶脉纹、凸弦纹、平行纹、几何纹加边缘乳丁纹等。和齐家文化镜有渊源关系,并已经认识到凸面镜全纳人面的科学道理。其造型和工艺虽然比较原始,但表现出粗拙朴素的风格,且已经定下了中国铜镜的基调。

    早期的这些几何纹镜似乎是和古人崇拜日月星辰的宇宙观有关,镜为圆形、几何纹样多带有光芒四射的形象,甚至我们后人把齐家文化镜的纹饰镜多定为星纹镜,把殷商的平行线纹镜叫光芒纹镜。

    三、西周时期:

    西周时素镜最为流行,但一般不够规整,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已经出现。纹饰见有重环纹镜等,到西周晚期出现了禽兽纹镜。1957年河南三门峡出土的禽兽文镜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枚非几何纹的铜镜,该镜纹饰用单线勾出,形象简单而朴拙,看上去很不成熟,但古朴之风无法掩盖,提示铜镜纹饰创新的孕育或已经产生。

    四、春秋时期:

    铜镜数量相对较少,除素镜外,花叶纹镜,纯地纹镜,多钮镜。纹饰刻画纤细,镜形新颖,镜体较薄,镜面平直并多有地纹,同时第一次出现了方镜和透雕镜。纹饰多见为螭虎纹、蟠虺纹、透雕龙纹等。通常纹饰清晰,制作精细,整个造型规矩,显得轻巧、古拙、具有典雅之感。

  http://t1.baidu.com/it/u=3761087114,3697947194&fm=23&gp=0.jpg

    五、战国时期:

    是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出现了好多关于使用铜镜的记载,如《韩非子-观行篇》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并以它规范的形制、精美的纹饰来标志古代铜镜从稚朴走向了成熟,最大的铜镜29.8厘米。铜镜的花纹式样丰富多彩,纹饰追求繁缛,常常布满镜背,展示出严谨细密的风格,且多采用浅浮雕、镂空雕等技法处理,还铸有精美的地纹。并出现了特殊工艺镜,如彩绘、金银错、镂空镶嵌(绿松石和彩色琉璃)等。战国铜镜是有其独特演变规律的,早期纹饰用勾勒法,而后出现浅浮雕,中后期的透雕纹则是分铸后铆嵌而成,晚期才有特殊工艺镜.

    除素镜外,多见山字纹、羽状纹、蟠螭纹、菱形纹、四叶纹、龙凤纹、连弧纹兽纹、云雷纹、饕餮纹、狩猎纹和几何纹等。纹饰可为满镜地纹镜或主、地纹相衬的格调,这也是战国铜镜区别于其他时期铜镜纹饰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春秋站国铜镜最大的特点。山字纹为典型代表,从三山到六山镜是其他时代未见的纹饰,早期山字纹宽壮,晚期瘦长,山字增多,出现五山、六山纹镜。方形透雕镜基本是战国独有,镶绿松石战国后罕见。彩绘镜是那时楚国特有的,它突破铜的色泽单一的缺陷,结合金工和漆工使色彩和金属光泽相映,是铜镜变得绚丽华美。镶嵌和透雕来源于青铜器,但在铜镜上的表现则是更加精美绝伦。

    一般除特种工艺镜和个别铜镜厚实外一般都非常薄,且精美、古朴并有妩媚之感。铜镜发展到春秋战国已有2千年历史,其主要形饰已基本形成,并对以后的铜镜发展带来了长远的影响,形成了铜镜特有的艺术体系和风格。比如,地纹的变化是由简、粗到繁、细的变化。再由明显转变为隐浅。春秋之前、战国之后一般无地纹,仅西汉早期保留有少许战国遗风,但地纹粗疏。纹饰中宽凹面纹带常用,也被作为主纹的基础,如:宽弦纹素镜(重轮素地纹镜),但最多见的是钮座外的方、圆宽凹面纹带。蟠螭纹则以浅宽单线条为主来显示,这也是区别汉初蟠螭纹镜的特点之一。到晚期个别铜镜纹饰中出现了铭文,但铭文是辅助纹饰。

http://t3.baidu.com/it/u=2500666502,408818949&fm=52&gp=0.jpg

    六、两汉时期:

    两汉包括西汉、新莽和东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政治、经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铜镜图案一改战国传统风格,以全新的纹饰风格不断创新发展,变得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但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特色。铜镜纹饰还有其独到之处,乳丁纹经常被使用,有尖乳、圆突乳和中心下凹的乳丁。常见的纹饰为蟠螭纹、蟠虺纹、草叶纹、星云纹、乳丁禽兽纹、连弧纹、规矩纹(博局)、夔纹、变形四叶纹、神兽纹、纹画像纹、龙虎纹,还有彩绘、镶嵌、浮雕、鎏金银、贴金等特种工艺镜。纹饰表达求吉纳福,美好祝愿的词句和宇宙天地、仙乡异境等题材。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秦代,秦代虽然短暂但“秦镜”的影响却一直“高悬”在上,镜子虽少但质量非同一般,相传秦始皇拥有一枚魅力宝镜,能照见人的心肺肝胆,所以肝胆相照就流传下来,当然这只是传说。

    秦镜纹饰除具有战国式外,狩猎纹和四猴纹是罕见的创新,而四猴镜则更是罕见的秦镜式样。通常都认为虽然秦和战国镜的艺术风格不尽相同,要真正确定秦镜是难的。

http://t3.baidu.com/it/u=3569061751,901747652&fm=23&gp=0.jpg

    西汉早期依然具有战国遗风,文景之治后铜镜制作达到高潮,出现了大型长方镜,形态比战国铜镜明显加大、加厚,纹饰风格有了新的变化,图案多采用四分法布局,地纹逐渐消失,主纹成为单一的图案,结构趋于简单。像战国镜那样的抽象纹饰已一去不复,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草叶纹、星云纹和铭文镜等,并明显直接受到了当时文化的影响,包括帛画、壁画、石刻等,技法上往往以双勾阳线(蟠螭纹镜上的双线条勾勒的表现手法则可和相似的战国镜区别)和绘画的形式和围绕镜钮组成同心圆的多层连续图案来表现。题材趋于写实,羽化升仙,祥瑞辟邪,吉祥韵语多见,并出现以铭文为主纹的铭文镜流行

    乳钉纹也是汉镜显著的标志,乳丁越多,年代越晚。乳丁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东汉晚期就很少见了。乳丁通常都带圆座圈或叶纹座(如柿蒂纹),西汉乳丁和东汉乳丁纹的区别是在于东汉乳丁周围除圆座圈外常带有内向连弧等花式圆座圈。

    新莽后流行华美的规矩(博局)纹,又称六博纹,即“T”、“L”、“V”纹,也是汉镜独有的纹饰。这种TLV形纹看上去像规矩,所以也被称为规矩。规矩纹间穿插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花草鸟兽图案。构图巧妙,以方圆对比,涉及天地宇宙,是汉人心中的宇宙图式,是汉人心中的宇宙图式,星象万物。形成旋转奔驰、活泼、自然、生动的神话世界。

    东汉后多采用减低平雕和高浮雕的技法来表现,取代“线条式”手法。神仙人物形象突出,剪纸般图案化的禽鸟瑞兽普遍流行,神兽镜和画像镜更是前所未有。布局格式除“心对称”外,出现了“轴对称”和重列式上下布局结构,南北铜镜的流行开始产生了新的差异,神兽镜和画像镜流行于南方。

    汉代除素镜外、主要是蟠螭纹、蟠虺纹、草叶纹、星云纹、乳丁禽兽纹、博局(规矩)纹、连弧纹、神兽纹、画像、龙虎纹、佛兽纹、变形四叶纹和铭文镜等。

http://t1.baidu.com/it/u=2003460557,537011593&fm=23&gp=0.jpg

    最后不得不谈透光镜,目前最早的透光镜发现于汉代,实际是铸造缺陷所造成,古人不明其理,觉得神奇,认为它具有降妖伏魔之功能,因此又被称为魔镜。早在隋末《古镜记》就载“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后来唐镜中也有发现。其实是因为镜面总有一定的缺陷,当这种缺陷恰到好处地形成一定的“曲率差异”时,就造成透光的效果。这也是一种神奇的巧合,如果你收藏到一枚透光镜,这种巧合也会使你变得神奇。

 http://t2.baidu.com/it/u=2687829017,4255431180&fm=23&gp=0.jpg

    七、三国两晋南北朝

    是铜镜的中衰期,镜形仍属于汉镜范畴,但南北方差异显著加大,和东汉相比,铜镜的纹饰趋于简单、变形,使镜面外凸,呈弧形,镜背则明显下凹。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铜料不足,铁镜开始流行,有的铁镜非常华丽,用金银错出花纹。曹操送给汉献帝的物品中就有错金银的铁镜。南方以绍兴、武昌、苏州为主流行神兽镜、画像镜和夔凤纹镜,多采用浮雕和平调手法,形象较为生动。神兽镜中还常见“半圆方枚带”和变形四叶纹,同时由于佛教的影响出现了佛兽纹镜,且常有背光。但后期质量不佳,花纹草率,镜体变小、变薄。而北方则更是铸工低劣,但在西晋时期出现并流行二分法变形纹(双兽纹)轴对称铜镜,也别具一格。二分间常铸“位至三公”、“君宜高官”等字样。到后期变形更为显著,人物形象清风瘦骨,动物形体修长流连,成为那时的特征。(待续)

http://image.socang.com/ArtistProduct/2010/05/05/X1141329375.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