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财经杂志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8,224
  • 关注人气:2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各地抢人之际,看日本抢学霸新变化

(2018-05-25 10:41:22)
分类: 《东方财经》2018
       在日本,理科类大学入学难度最高的是东京大学医学部,文科类则是东京大学法学部。通常,全国学力最强的前1000名高中毕业生中,近一半进了这两个学部。其余的分散在东京大学其他学部以及京都大学、其他大学的医学部或各校的王牌专业。

      东大医学部毕业生(每年100人左右)择业相对单纯,绝大多数选择了受社会高度尊重的医师或医学研究等相关职业。而东大法学部毕业生(每年400人左右)含三大类专业(私法、公法、政治),人数多、选择广,其动向更引人关注。

       东大法学部自1877年设立以来,一直是日本高级官员和法曹界专业人才的最大培养机构,对日本现代国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本,要想成为中央政府课长以上官员,必须通过难度很高的“国家公务员综合职考试”;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则须通过同样严格的司法考试。在这两种考试中,东大法学部毕业生的合格人数历来高居榜首。而且,在入职后的竞争中,越到上级职位,其比例越高。

       已公布的资料显示,2018年日本政府13个部(包括11省、内阁府、复兴厅)的事务次官(相当于常务副部长,是通过考试选拔的公务员之最高职位)中,东大毕业生占12人,其中法学部毕业生11人。与此同时,在公检法系统,现任警察厅长官、最高检察厅检事总长、最高裁判所(法院)长官,也均为东大法学部毕业生。

       财务省和经济产业省这两个权力最大的财经大部的精英官员中,东大法学部毕业生比例也远超经济专业毕业生。自1949年-2018年,财务省的历代事务次官51人中,东大法学部毕业生达48人。同时期经济产业省的事务次官39人中,东大法学部毕业生达35人。金融政策中枢的日本银行(央行)也不例外,现任总裁黑田东彦毕业于东大法学部。

       日本的国会议员(众参两院707人)中,东京大学毕业生达144人(大多为法学部毕业生),人数上遥遥领先于他校。同时,现在安倍内阁的20位大臣中,东大毕业生占8人,其中法学部毕业生达5人。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一所大学的一个学部的毕业生占据了一国如此高比例的重要职位,可以说绝无仅有。日本社会崇尚秩序和规则,在推进依法治国的现代化过程中,重用名校法学毕业生,可以理解,也值得赞赏。但是,权力过于集中于一校乃至其一学部的毕业生,会带来什么样的弊端?同时,在市场机制日益成熟的今天,大量最优秀的年轻人集中于政府部门是否合理?这些问题也引起了争论和反思。

       在此背景下,近年日本政府在公务员选考过程中鼓励推进毕业院校的多样化,同时提倡“政治主导”,既把高级官员的人事权控制到内阁府手中,又对精英官员退职后空降企事业担任高管的惯例加强了限制。从2013年和2017年的东大法学部毕业生去向看,此举已经引发了一些变化。

       法曹界的人气度有所下降。2013年的407名毕业生中有124人进入法科研究生院以准备司法考试。但近年法务专业人才供大于求,2017年的386名毕业生中,只有78人进了法科研究生院。

       尽管近年精英公务员的权力和终生收入期待值下降,中央政府仍然是该学部毕业生去向的大热门。2013年,59人和14人成为中央和地方公务员,2017年的人数分别为81人和10人。原因或许由于部分原计划投身法曹界的优秀毕业生改考了国家公务员。

       选择金融业、研究和咨询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有显著增加。2017年,投身这两个行业的毕业生分别从2013年的33人和2人上升到47人和13人。高盛、JP摩根等国际投行以及麦肯锡等著名咨询公司以高薪和全球发展机会吸纳了不少优秀毕业生。

      可见,日本文科最高峰的东大法学部毕业生的择业倾向稳中有变。今后,相对于政府机关的稳定职位,能否引导更多毕业生选择更富挑战性的新兴产业或创业,对于人口开始减少、急需高生产率新产业支撑经济增长的日本来说,将是一项重要课题。


作者戴二彪



文章来自:《东方财经》2018-5期
《东方财经》1805期总编手记:让“中兴事件”不再重演

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纸戏台—中国富豪众生相之王健林和儿子“撩”功大展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