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界壕、金长城实地考查之八
——上二股地至水泉沟金长城
马彦明
自凌家营子,金长城转向西行,大定初界壕则继续南行,经克什克腾旗、赤峰红山区、围场、丰宁、多伦、太仆寺旗、康宝、化德,在商都上二股地与金长城再次汇合,然后至四子王旗巴音希勒,与金初界壕相汇。
http://s14/mw690/002HhMdZzy6KgkcJbel7d&690
自达里诺尔而来的深埋地下的金长城
http://s12/mw690/002HhMdZzy6KgkqEGVl6b&690
至巴音希勒而去的金长城
http://s1/mw690/002HhMdZzy6KgkxERgs20&690
自围场而来的大定初界壕
由于大定初界壕多数是沿河谷修筑,很多地段已经被河流冲毁或被耕地湮没,只有在没有被开垦的山坡上才能看到较为清楚的遗迹。
然而,此时的大定初界壕一改壕浅墙矮的风格,竟筑有城壕和马面,沿此长城一路东寻,发现还有边堡遗址6座、大型屯兵城2座、烽堠(接墙马面堡)21座、关隘2个,直到丰宁县草原乡东边墙沟顶为止,长约276千米,竟是一段真正的长城。
http://s2/mw690/002HhMdZzy6KgkLVZrX61&690
乌沙堡长城水泉沟段
修筑这段长城时并没有将大定初界壕作为副壕,而是以它为基础,加高加宽,曾筑马面,完缮城壕而成城,一壕一墙。
http://s5/mw690/002HhMdZzy6KhpOvUXOa4&690
乌沙堡长城(卫星截图)
在草原乡老骆驼场村,村南有一座190米见方的边堡遗址,墙高以不足1米,北半部分已被民居覆盖,边堡距金长城不到200米。从这里沿金长城向东南3千米就到达东边墙沟顶的山梁,山梁上的金长城由石块堆砌,金长城南面10余米处的高坡上有一座由石块堆砌的烽燧。
http://s10/mw690/002HhMdZzy6KgkZ0SGR89&690
金长城与烽燧
http://s1/mw690/002HhMdZzy6Kgl72eha20&690
烽燧
过了山梁,只有浅浅的大定初界壕的遗迹顺着山沟时隐时现地走向沟底,经围场、赤峰红山区、克什克腾旗走向凌家营子。清乾隆皇帝的《古长城说》碑就立在围场县新拨乡岱尹梁这段界壕旁,若按碑文“问之蒙古及索伦,皆云:此古长城也。东始黑龙江,西至于流沙类然。”说起来乾隆应该是考证金界壕、金长城的第一人。
http://s4/mw690/002HhMdZzy6KglhYsWT43&690
东边墙沟
山梁下在接近坡顶的山坡上有一眼水井,距村民讲,这口井当初是一眼清泉,东边墙沟名称就是由此而来。是屯戍的军人将泉眼掏成水井,供屯戍军饮用。至今井水每天还可以供几百只牛羊饮用。井旁一个巨大的石槽据说就是当年戍守军人留下的。
http://s13/mw690/002HhMdZzy6KglqbRDefc&690
水泉井石槽
那么这段金长城又是何时由何人修筑的呢?我们知道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与金国的首场战争并没有发生在金长城(明昌新界)一线,而是在乌沙堡。大安三年(1211年),成吉思汗进攻乌沙堡,拔小月营,金兵退至野狐岭,蒙古大军追至野狐岭,金兵再退,战于会河堡,金兵再败至居庸关。然而,乌沙堡地理位置在哪里却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
乌沙堡按字面理解应该是指一座城堡,可是凭借一座城堡怎么能够防御具有高度机动性能的蒙古骑兵呢?笔者认为就像称金长城为边堡一样,乌沙堡是一座城堡,但又特指一个防御体系,而这一防御体系包括长城、烽燧、边堡和大型屯兵城,乌沙堡就是这一防御体系的指挥所在地,所以就将这一防御体系统称之为乌沙堡。自上二股地至水泉沟这段金长城(包括烽燧、边堡和大型屯兵城)就是金国的最后的长城防线——乌沙堡长城。关于乌沙堡长城,《元史·太祖纪》记载:“五年(1210年)庚午春,金谋来伐,筑乌沙堡。帝命遮别袭杀其众,遂略地而东。”“六年(1211年)辛未春,…,二月,帝自将南伐,败金将定薛于野狐岭。…,金复筑乌沙堡。秋七月,命遮别攻乌沙堡及乌月营,拔之。八月,帝及金师战于宣平之会河川,败之。九月,拔德兴府,居庸关守将遁去。遮别遂入关,抵中都。”《金史·独吉思忠传》载:大安三年(1211年),独吉思忠(千家奴)“与参知政事承裕(胡沙)将兵屯边,方缮完乌沙堡,思忠等不设备,大元前兵奄至,取乌月营,思忠不能守,乃退兵,思忠坐解职。卫绍王命参知政事承裕行省,既而败绩于会河堡云。”
上二股地至水泉沟金长城沿线发现大量的古代城池和金代边堡遗址。初步判定金代边堡遗址9座,其中大定初修筑的“旧设堡戍”(见《金史·移剌按答传》)6座,另外3座的样式结构基本与明昌、承安年间所修边堡相同,应该是大安三年(1211年)修筑。其中一座最大的边堡位于康保县西南约45千米的西土城村南,城周3230米,距金长城约23千米,应为乌沙堡。位于太卜寺旗骆驼山镇西,边堡城周约1600米,距金长城230米,应为乌月营,两城相距约135千米,一西一东,均位于由抚州通往蒙古的要道上。因此当蒙古大军由乌月营一线长城攻入,拔掉乌月营之后长驱直入,再继续坚守乌沙堡一线长城就没有意义了,独吉思忠与承裕(胡沙)只能东撤至野狐岭来继续阻击蒙古大军。另一边堡位于多伦县西南约30千米旧边墙村西南,边堡城周约950米。
http://s5/mw690/002HhMdZzy6KglMoPY0f4&690
乌沙堡示意图
上二股地至水泉沟金长城——乌沙堡长城,建筑时间为大安二年(1210年),是在原有大定初界壕(旧设堡戍)的基础上建成的。大安三年(1211年)修缮之后就被蒙古大军攻破。
乌沙堡长城在一些古代游记中被误以为是明昌界,王国维先生在《金界壕考》中考证西北路界壕时曾引起疑惑。据王恽《中堂事记》《秋涧先生大全集》记载而知新旧桓州间“南北界壕尚宛然也”。其实王恽所看到的就是这段金长城而非明昌界。王国维据张德辉《岭北纪行》记:“…。北入昌州(九连城),…。州之东有盐池,…,土人谓之狗泺,…。州之北,行百余里,有故垒隐然,连亘山谷。垒南有小废城,问之居者,曰:‘此前朝所筑堡障也。’城有戍者之所居”。此处“故垒”即这段乌沙堡长城,亦非明昌界。王国维没有指出张德辉《岭北纪行》接下来记述的:“自泊(鱼儿泊)之西北行四驿,有长城颓址,望之绵延不尽,亦前朝所筑之外堡也”。而鱼儿泊(达里诺尔)的“长城颓址”才是明昌界。
《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十五日,东北过盖里泊(昌州),…,马行五日(二十日),出明昌界,…,又行六七日,忽入大沙陀,…,三月朔,出沙陀,至鱼儿泊(达里诺尔)”。我们可以假设两条线路,第一条线路:自盖里泊(今沽源县九连城)至明昌界(直线距离约120千米),用时五天,再至鱼儿泊(直线距离约160千米),用时十天,又返回明昌界内的鱼儿泊。第二条线路:自盖里泊向东北,在旧桓州附近出乌沙堡长城(旧界),直线距离约75千米,用时五天,再至鱼儿泊,直线距离138千米,用时十天。显然第二条线路较符合《游记》所述情理,也就是说《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将乌沙堡长城(旧界)也误以为是“明昌界”加以记述。对鱼儿泊西北的明昌界却没有给予记述。
http://s10/mw690/002HhMdZzy6KglWzaqZ99&690
两条线路示意图
加载中,请稍候......